前幾日,一朋友來到家中小酌時,這樣批判我:“身為一個極客,怎么你的家中弄得和一般人家沒什么不同?”筆者聽了,也是默默無語兩眼淚。不是筆者不想讓自己家中變得智能起來,而是目前的智能家居產品價格實在太過昂貴,同時功能尚達不到心中的標準。幸好,這一切將很快得到改變。
智能家居的概念已經在國內炒作多年,甚至2008年的時候就被稱為“智能家居元年”。但其實并沒有被炒熱,或者說在業內很熱,從業者熱情高漲,但這種熱情并沒有傳遞到市場和消費者身上。而2014年,隨著智能家居行業的持續火熱以及科技巨頭行動瘋狂的開始,智能家居被渲染得風生水起。谷歌玩命砸錢,32億美金收完智能家居公司NEST后,又以5.55億美金收購了監控攝像頭公司Dropcam;微軟伺機而動,先開始了與家居自動化技術公司Insteon的合作,然后又推出MicrosoftVenture孵化器,扶持10家智能家居初創企業的;蘋果推出了整合硬件的智能家居平臺Homekit,還在9月的新品發布會上重點推出了蘋果的首款可穿戴Applewatch;三星則是智能家居硬件、軟件、系統、平臺、專利一手抓,似乎要大干一場。
筆者認為,目前進入智能家居競爭格局的企業主要有三大陣營:大公司都在產業鏈源頭做底層支持或平臺;傳統的公司在智能家居系統集成,面向特定的用戶提供服務;而創新團隊大多在做單品。
第一陣營企業也可以分為兩個子類,如蘋果、谷歌、京東、阿里、騰訊、百度、360等構建智能家居支持平臺或操作系統平臺的企業;和提供傳感器、通訊模組、芯片、微控制單元、電池的企業。
總體來說,這類企業不生產直接面向消費者的產品,而是為智能家居的整體建設提供相應的配件和能力。它們進入門檻的最高,特別是做應用類App、云平臺,實際上都是“燒錢的游戲”。它們需要將足夠多的設備連接進自己的平臺,才能撐到最后,將用戶轉化,形成其他增值服務或價值。為搶占物聯網競爭優勢,互聯網巨頭如今就紛紛為未來布局,積累海量的用戶、聚集海量的設備。它們沒有限定商業模式,盡管今天這些互聯網公司似乎還沒有找到方向和路徑,但是再艱難也要去做這件事,因為誰都不想丟掉未來的機會。
第二陣營是專業智能家居系統的廠商。一般稱智能家居系統廠商或品牌廠商,這些廠商面向用戶提供相應的智能家居解決方案,為智能化的居家空間提供相應的設計、安裝和服務。物聯傳感就是典型的智能家居品牌廠商,憑借在物體感知、控制器等領域的綜合優勢,已經成為了物聯網時代智能家居行業領跑者。而且物聯傳感的智能家居產品以其良好的用戶體驗以及高性價比贏得了越來越多用戶的認可。
第三陣營是初創團隊。小公司在智能家居、尤其是單品方面的創業相當艱難。前兩類公司的門檻都相對較高,初創團隊只有在單品開發中找到自己的優勢。初創團隊在硬件設計制造的工藝、生產流程控制、原材料采購方面的經驗不足,更多的是關注產品的功能性。不過目前市場看來,智能單品的同質化競爭相當嚴重。初創團隊需要更多地整合資源才能不斷壯大。
不光是筆者,越來越多的大眾都對智能生活充滿了信心與期待,物聯網時代的智能家居一定能夠帶給我們前所未有的極致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