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以來,智能家居是一直是熱門話題,各個領域越來越多的企業卷入到智能家居的競爭之中。有數據顯示,我國擁有1億左右的潛在智能家居客戶,2015年智能家居產值將達1240億元,2020年有望達到2萬億元。這塊誘人的智能家居“大蛋糕”當然會吸引眾多企業躍躍欲試,前來搶食。智能家居行業也隨之變得復雜。
但是傳統企業想要成功推出一款智能家居產品,似乎并不簡單,需要突破很多傳統工業設計思維模式的束縛和障礙。
日前,在互聯網大會上,創新工場用戶體驗總監吳卓浩也提到,傳統企業做智能家居產品,需要破除傳統工業設計的思路,從互聯網產品、用戶體驗的角度思考,才能夠找到很多棒的切入點,進而改善現有的體驗。
針對室內環境控制方面的來說,以空調為例,每個人回想自己使用空調的過程中的各種不便都,但如果我們從產品的角度、用傳統思路來思考,這些事情看上去都是無法解決的,畢竟它涉及到很多復雜的用戶行為,但從互聯網產品的角度看,一個具備室內環境控制能力的智能產品應該生來就匹配一些功能進而解決這些難題。
吳卓浩還特別提到,目前創新工場與傳統家電巨頭海爾一起合作研發一款家居智能控制產品,暗示海爾將在室內環境控制上的重點發力。傳統企業與互聯網創新企業強強聯合開發家居智能控制產品,本身是一件非常值得期待的事情。但是能否成功還需要等產品問世后見分曉。 在產品正式問世之前,針對此次事件,科技類垂直網站PINGWEST有文章分析提出,家居智能控制產品需要具備的要素,或許從中我們也可以發現一些未來智能家居行業的發展趨勢。
首先,為了不讓用戶去不斷地調節每一臺設備,自動化的智能學習機制就顯得不可或缺了。在這方面,Nest和SmartThings都有一個“大腦”去主動學習用戶的喜好,這個“大腦”可以自動學習、自動調節,并且能根據不同的人群設定不同的模式。如果智能產品在具備自動學習能力的同時,還能在遇到故障時自動預報就再好不過了。
這一點放到室內環境控制方面一樣適用,以空調為例,畢竟,在使用空調的過程中,很多用戶可能都會覺得這不是自己想要的溫度,希望能有一個智能化的調節方式,自動學習,自動調節。
其次,從互聯網的視角看,事物是連接在一起的,智能家居產品自然也不例外,所以在“自智能”之外,室內環境控制產品還應該具備“全聯接”能力。現在,人們的家中往往會有空調、煙霧檢測、空氣凈化等各種與室內環境相關的設備,如果這些設備只能單獨操控,那么肯定就算不上智能家居了。所以真正意義上的智能化室內環境控制產品理應可以操控每一臺與環境相關的設備,它應該是一個多品牌、多類別兼容并且開放源代碼的產品,支持個性開發。
最后,雖然我們很希望智能家居這個“大腦”能自動幫我們完成所有的事情,不過這是終極目標,當前我們還是免不了要偶爾和它們打打交道。這時候一個友好的人機交互模式自然就必不可少了。
作為一個家庭的主人,不管身在何處,都可以讓用戶遠程操控,家里的一切盡在掌握之中,當這些智能設備的大腦偶爾失靈時,只需要簡單滑動幾次屏幕就可以完成了。手機控制與遠程操作相結合,一個“觸感化”的操作方式某種程度上已經成為標配。
所以,一個智能化的室內環境控制設備不但需要具備自動化的學習機制、聯接能力,還應該有觸感化的操作方式。
在家居智能化方面,像Nest、SmartThings等國外企業已經做了許多探索,這些產品層面的某些特點也反映在了國內若干智能家居設備上。目前海爾正在做的嘗試也是順應家居智能化發展的潮流,我們期待著海爾這類傳統家電企業最終能利用自身在家電行業積累的經驗做出適合國內家庭用戶需求的智能化家居產品,擁抱家居智能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