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景天策總經理張勇告訴《IT時報》記者,誕生于互聯網土壤的電商平臺,對氣象大數據的商業價值理解更為深刻。
“9月份在廣東、廣西、海南區域,關注度明顯下降的品類中,Polo衫與T恤已處于淡季階段,而雪紡衫還處于平季階段,賣家需對T恤、Polo衫與雪紡衫做折扣促銷處理。關注度增幅較大的品類中,呢子大衣處于平季階段,賣家需做一些宣傳活動。開衫、衛衣與西服處于旺季階段,賣家應做促銷活動吸引顧客。可搭配上架的產品是牛仔褲……”
9月未到,Alice就收到了一份“詳細到不能再詳細”的圖表報告。開店不過半年,她這個淘寶小賣家還對新品上架的時機有些懵懂,每到換季總有些手忙腳亂,“有了這個提前15天的預測報告,感覺胸有成竹多了。”
淘寶賣家愿意為天氣預報買單
互聯網企業與氣象服務,看似不相干的兩個概念,淵源卻遠比人們想象中深厚。
也許是生不逢時,12年前曾引發熱門話題的新興職業“天氣經紀人”,最終因為沒有客戶上門而銷聲匿跡。但今天,電商平臺的崛起讓提供氣象大數據的民間服務再次看到了希望。“天策商機”電商版,是國內首個專業的氣象服務和產品,由富景天策氣象公司提供,專門針對京東、淘寶小商戶推出氣象消費預測系統。由于價格低廉,如今“天策商機”每月都能吸引到上千客戶。
“試用的初衷只是因這個氣象服務首周免費”,Alice坦言過去自己對“天氣大數據服務”聞所未聞,“下載了軟件并授權店鋪給它之后,軟件自動分析了我店里衣服的品類、銷量等很多數據,然后結合未來的天氣定期生成報告,還會建議我哪些衣服可以搭配來賣,可以在哪些城市做淘寶廣告等等。因為覺得有用,我準備繼續付50元訂購一個月。”
小微電商的氣象服務只是富景天策公司互聯網氣象商機的冰山一角,而其企業版的首批客戶名單內,赫然有著凡客與唯品會的名字。“凡客誠品是我們的第一位電商客戶,互聯網企業看重精準營銷,凡客一直在研究天氣、區域差異等影響銷售的指標。”富景天策總經理張勇告訴《IT時報》記者,誕生于互聯網土壤的電商平臺,對氣象大數據的商業價值理解更為深刻。
張勇的另一大互聯網客戶是唯品會,通過建立氣象數據與消費者行為數據的整合模型,唯品會直通車的廣告安排,會根據各地天氣差異安排不同城市首頁顯著位置顯示何種商家,甚至唯品會在何處建倉,以便于不同氣候區之間的商品調配,都要把天氣數據作為重要的參考。
從“看天吃飯”到“看手機吃飯”
撇開客戶的身份,電商平臺的發展也為氣象大數據服務在技術上提供了土壤。
“可以說假如沒有電商提供這些數據,我們根本無從分析。”張勇表示,將氣象預報轉化為消費者關注度,需要天氣數據與消費行為數據的整合,而后者正來自消費者在百度和淘寶搜索引擎留下的痕跡。
在張勇看來,氣象大數據服務業的發展,始終與互聯網技術的成熟分不開。例如他們針對農業物聯網推出的“智慧園丁”服務,同樣根植于互聯網,“針對單個農戶大棚的觀測并無太大意義,只有收集整個網絡的數據才能做出預測判斷。”在張勇看來,十年前收集、分析和應用數據的手段不如今天成熟,也是民間氣象服務難成氣候的原因之一,如今情形已大有不同。
另一方面,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讓天氣服務變得更加輕便。如今農戶和政府購買了該服務之后,只需下載手機App或者登錄網站,就能實時看到各個大棚的具體數據,以及未來走勢等等。農民們延續幾千年的“看天吃飯”,正在慢慢變成“看手機吃飯”和“看數據吃飯”。
互聯網巨頭的“氣象野心”
如今,越來越熱的互聯網氣象服務早已被業界巨頭鉚上。在戰略層面,阿里已經伸出觸角。據了解,國家氣象部門日前已經與阿里云達成協議,通過阿里云計算平臺,將海量氣象數據變成可實時分析應用的“活數據”。本次合作達成后,中國氣象局下屬的臺風網、天氣網等公眾服務網站將遷移至阿里云計算平臺。此外,阿里還將通過來往、旺旺、支付寶錢包、高德地圖等產品,多渠道傳播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幫助社會公眾和企業防災減害。
國內知名天氣軟件墨跡天氣日前亦同國家氣象局達成合作,其負責人表示,具體的合作細節暫時還不方便透露。而其產品“空氣果室外版”(一種民用級室外氣象收集硬件)未來將形成一個天氣信息采集網絡,這部分數據未來會用于與相關政府部門合作,作為社會化觀測的參考。
“過去氣象服務發展不起來的一個很重要原因是,氣象部門提供的僅僅是數據本身,而難以顧及具體的市場需求。”對熟知市場的民間力量來說,如何尋找到適合的平臺與氣象部門對接始終是個難題。在業內人士看來,互聯網企業與氣象部門合作建立數據平臺,可引入更多專業團隊在不同行業內深耕細作,也許這會讓民間資本找到進入氣象市場的接口。
墨跡天氣CEO金犁對氣象服務的民用市場頗為看好,“隨著氣象市場不斷開放,以及各行業對天氣數據重要性的認識不斷加強,相信不僅僅墨跡,還有很多公司都會涉足這一領域,未來氣象市場的空間還很大。”
記者觀察
互聯網撬動天氣服務冰山一角
據了解,英國的氣象服務已有很高商業化程度,年產值達到2600億美元,其它國家如美國1600億美元,日本100億美元,而中國只有區區6億美元,專業的氣象數據服務在中國市場前景可謂巨大。
在國外,氣象這門生意需借用很多社會資源。不少國家和地區有專門的商業化部門為滿足用戶的特殊需求提供專業的有償氣象服務。然而在國內,氣象服務還是由政府氣象部門自家“念經”,亦有些“壟斷”的味道。
民間氣象服務在國內是個一再被提及的話題。但從多年前的天氣經紀人開始,民間氣象服務這門生意似乎怎么也炒不熱。“氣象部門習慣于‘有什么賣什么’,不少公司僅僅是氣象信息的‘搬運工’,沒有很好地與服務對象的需求融合。”張勇此言不假。
記者嘗試浙江天氣網氣象商城的信息訂閱服務,但獲取的只能稱得上是分類和詳細版本的天氣預報,并沒有個性化的服務與進一步的分析。即便時髦的“電商氣象服務”,在其互聯網外殼下,仍與傳統氣象預報區別不大。互聯網力量的注入,為“天氣經”帶來希望,但要把經念好,需走的路還很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