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教育模式有點“落伍”
重慶一中學的學生小陳對記者說,學校不少老師根本不了解他們“00后”,教書的方式大多是按部就班,“特別是理科,經常是老師在臺上講,我們在底下睡”。他還稱,課堂上同學們的氣氛稍微活躍點,又會被老師批評,嚴重的甚至會被叫家長。
同小陳想法一樣的學生不在少數。盡管“課改”“打造高效課堂”等口號已經喊了很多年,但由于部分“老”教師思想觀念一時難以改變,加之受目前主流升學模式的影響,以老師、書本、課堂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仍在部分學校流行。
對此,一些老師則表示,他們也想把課上得有新意,讓每個學生都愛學習,但是,“我們是可以‘摸著石頭過河’,但學生耗不起,并且我們每天除了教學外,還要批改作業給學生、家長反饋信息……精力有限。”重慶育才中學的徐澤老師說,“傳統教育模式是以課堂、書本教育為主,實踐教學為輔,這一模式在中國流行了數千年,但如今的確有點‘落伍’了。”
重慶一教育行業的資深從業者方威認為,如今的教育更應該因材施教,把課堂教育和實踐應用擺在相同的位置,但又產生了一個難題,施教者如何了解每一位受教者的性格、愛好等。
重慶市政協委員、昭信教育董事長吳昭分析稱,目前的教育系統不夠靈活,長久以來,有四個缺陷一直沒有得到根本改善:學生情況各不相同,但是針對學生的教學目標和標準卻大同小異;學生們很容易失去對學習的興趣,變得為學習而學習,喪失求知欲;教學方式高度依賴于教師,他們工作繁重,不僅需要準備教學材料,還人工批改試卷并且提供反饋以及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
基于此,不少人把目光瞄準了近幾年大火的人工智能技術,人工智能逐步從人們眼中的“攪局者”成為教育改革的“拓荒者”。
人工智能加持,教育步入3.0時代
“人工智能本身所具備的科技特點為它與教育結合帶來了先天優勢。”上海交通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特別研究員涂仕奎表示,一直以來,人們都在追求更好的學習體驗和效果,比如學生能重新學習未掌握的內容,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進度學習,又或者可以通過游戲等更豐富的手段來學習。目前,學校教育從“數字校園”發展到了 “智慧校園”,家庭教育從 “私人家教”演變成“機器人老師”,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尤其是語音識別、人臉識別等技術的應用,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轉變,教育行業已經步入了3.0時代。
“我已經習慣了通過一款APP學習英語,每天都在這款APP上面‘打卡’,然后發朋友圈。”已經畢業兩年的黃蘭馨成了某英語學習軟件的“志愿推廣員”,“今天學了兩個課時,效率很高!”“堅持兩個月了,一些簡單的交流沒問題了!”她告訴記者,這款軟件內“隱藏”了人工智能老師,它能夠時時反饋學習效果,針對性很強。
“長久以來教育這個行業的基本矛盾,就是持續增長的個性化需求和日益稀缺的師資之間的矛盾。”不少教育從業者坦言,由于優質老師越來越難找、一對一上課價格昂貴,讓很多家長、學生對教育又愛又恨,而人工智能能做的,恰恰是能提供自適應學習產品,且價格方面也為人們所接受。
記者了解到,目前包括百度、騰訊、科大訊飛等知名企業紛紛將人工智能的概念引入了教育領域,并與學校展開合作,打造“智慧校園”“智慧教育”,依托大數據搜集學生的相應信息,為不同學生提供量身定制的學習方式、幫助老師批改作業等。
“人工智能是通過一些算法、數據,構建一個智能化的模型,讓一些冷冰冰的機器變得像人一樣能聽會說,讓機器變得更聰明。”科大訊飛的執行總裁吳曉如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人工智能、大數據和一些新的互聯網相關的技術,為教育構建了一個智慧的環境,它是以學生為中心,可以更好地幫助老師去看、去聽,幫助老師和學生分析學習,推送個性化的學習資源。在AI的幫助下,老師將有更多時間關注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學生將有更多的時間關注學生興趣愛好的養成。
誰來給“人工智能教育”概念定義?
伴隨眾多科技企業以“人工智能+”的理念“搶灘”教育領域,“智能教育”得以遍地開花,但面對層出不窮的“人工智能教育”概念,有業內人士提出疑問:“人工智能教育”的門檻有多高?概念該由誰來定義?“未來教育”的路該如何走?
“有時這些概念并非真實教育需求驅動。”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吳及說,以目前流行的網絡閱卷產品為例,“現階段該產品還在研發階段,就有公司號稱已有完善的手寫識別技術,但手寫識別技術還沒塵埃落定,一度不被看好的電子書包又卷土重來。”
“我們雖然能從市場上看到許多企業號稱借助人工智能技術,為學生學習提供更好、更豐富內容,但這些企業和機構仍然只是提供更好的輔助工具,這對于教育而言,是遠遠不夠的。”涂仕奎說。
重慶一中學的老師向記者透露,目前,很多人工智能進軍教育領域的試點幾乎沒有可操作性。教育領域要與人工智能結合,需要更多優秀教師、教育學界專家以及更多的企業參與。
該老師舉例道,科大訊飛的系統已經進入了一萬多所學校,每個學校都配有相關的硬件、軟件和到校服務團隊。為了教育市場,這些費用全部由公司承擔。“不過,有錢也不能任性。畢竟,學校也要掂量掂量,公司是否值得信任,能否對它開放自己的教學數據,即便使用了相應的系統,若以后出現資金問題,誰來為這幫學生買單呢!”
要撬動教育,不是一家或者幾家公司能夠實現的目標。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鐘秉林認為,互聯網的技術應用可以把一門課程做到極致,質量非常高,但互聯網教學還不可能完全取代學校教育。“因此我覺得我們也要避免炒作概念,避免片面的夸大作用。”他說,“我們必須要凸顯教書育人功能的重要性。教師如何跟上信息技術和教育融合發展的潮流,如何保持敏銳的目光,啟迪學生的智慧,涵養學生人格,這是要認真考慮的事情。”(記者 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