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真正實現數據的互聯互通,還需要走很長的路理想中的城市大數據共享與交換平臺是擁有標準的接口連接各個部門各個行業的系統平臺,可以即時動態地采集所允許的多維度的數據,實現充分的數據融合和信息共享,然后再對數據進行建模分析,給領導作為決策的重要依據。但現實中是很難做到的,并不是技術的障礙,而是受制于機制上的弊端,沒有數據供給的標準,你要用其他部門的數據需要走流程審批,費時費力,原有的信息化建設都是各自為政,彼此相互孤立,技術上不統一,你要讓他們全部按要求提供標準接口是相當困難的,所以他們經常只能導出數據并用人來檢查審核后才給使用,這離理想中的智慧城市大數據相距甚遠,嚴重地影響了政府對社會的精細化管理,這問題是一定要解決的,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2、 光有智慧平臺是不夠的,政府首先要改進管理方式和提高運營效率智慧城市建設的主要目標就是為了解決城市中突出的社會問題,讓老百姓的生活更加便捷、舒適和安全,這不僅僅需要運用各種先進的信息技術去構建各行各業的智慧平臺,而且需要政府大幅度地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平臺與管理都跟上去了,才能發揮最大的效能,并且隨著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新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普遍應用,政府對市民、企業對客戶的服務開始朝著精細化、個性化、便捷化、高效化方向發展,這更加要求政府提高管理能力和運營效率。
3、 缺乏有效的商業模式,智慧城市運營未能充分發揮市場的力量我之前一直在強調運營,平臺不運營,或者沒有有效的運營,那是死的平臺,運營帶來用戶,用戶帶來數據,數據帶來價值,只有有價值了,平臺才有生命力,才能真正地服務于民眾,但我同時又認為運營是一個好大的坑,需要很多的時間、物力、財力和精力來填,填得好芳華永駐,填不好臭名遠揚,所以不少廠商都只想做建設,一提到運營就跑得快跑得遠。因此你可以看到目前很多所謂的智慧城市建設都只是搭起了“殼”,還缺少智慧城市的“核”,核在哪里?什么是核?
者認為是一套長效的機制,包括統籌建設、平臺運營和管理的長效機制,建設是持續性的,不可能一步到位,在持續的運營中不斷也優化建設,在持續的管理提升中不斷地優化建設,運營的核心目標是建設有效的商業模式并讓平臺持續創收,充分調動市場的熱情和參與,讓各參與方都可以獲得可觀收益,實現平臺自身的造血功能和發揮產業帶動作用,這才是正確的、偉大的智慧之路。三大問題就好像三座大山壓得讓人喘不過氣來,由此可見智慧城市也并不一定一味地強調高科技與先進性,適合的可運營的才是最關鍵的,遵循市場規律,政府該管的管該放的放,應該充分發揮市場與企業的作用,將主動權交給他們,政府充當背后的推手,形成“企業在前,政府在后”的合作模式,最終讓各參與方都獲得收益,這樣才能做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