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主要由“數據收集、存儲、分析”等幾個環節所組成,目標是從海量的數據中產生洞察。
智慧城市的概念涵蓋社會和生活幾乎所有的范疇,如智慧環境、智慧經濟、智慧生活、智慧信息、智慧流通和智慧政府。智慧城市的概念還是很廣的,作為城市里從業、居住的主體,相信絕大多數企業和市民,目前可能感覺不到城市“智慧”的存在。關于這一點,智搜(Giiso)聯合創始人兼首席科學家鄭海濤博士曾說過:“這是因為在構建智慧城市時,城市和市民沒有連接,也沒有根據我們的實際需要提供服務。所以,作為市民的我們感覺不到城市的智慧。”如果把城市比作一個人的話,手和腳都有,但是大腦卻落后了。
只有市民參與到智慧城市的建設中,才能感覺到城市是智慧的,就像城市有了大腦,有了思考能力一樣。那么,最近很火的人工智能在智慧城市建設中發揮什么樣的作用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在智慧城市的建設中,人工智能在交通、物流、安防領域的應用。AI + 交通目前,全球范圍內,各大城市爭相發展智慧城市已成潮流,而在該領域,智能交通表現最火熱。我們常說,交通是一座城市的“毛細血管”,它就像人體的毛細血管一樣,連接了動脈和靜脈分支,并且相互吻合成網,維護著城市交通的正常運行。但是,擁擠的人流、緊張的交通,和無數人員物資的調運,巨型城市本質上是無數數據的流動,但這些數據卻缺乏指揮和思考,各自按照自身意愿流動。很多擁擠和事故,都是在這一基礎上醞釀的。因此,在構建智慧城市,智能交通的過程中,AI就顯得尤為重要。
AI 和城市交通已有很多優秀的結合的方案,例如阿里云ET城市大腦——一個可以對城市大數據進行自我分析、自我判斷、自我處理的人工智能系統。城市大腦1.0正式接管杭州128個信號燈路口,試點區域通行時間減少15.3%,高架道路出行時間節省4.6分鐘
在主城區,城市大腦日均時間報警500次以上,準確率達92%;在蕭山,120救護車到達現場時間縮短一半。智慧城市大腦就是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形成以數據為驅動的城市決策機制,根據實時數據,調控調配公共資源。
在大眾輿論和一般城市居民看來,人工智能可能高高在上,更多存在于實驗室和昂貴的企業服務中。然而,大家都錯了, 人工智能就在我們身邊,它此刻可能就在幫你指揮交通。人工智能與城市的約會,已經從愿望變成了現實。
AI+物流去年7月,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明確提出人工智能已上升為國家戰略,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其中將“智能物流”作為“加快推進產業智能化升級”的重點領域。
隨著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以硬件機器人為 AI 落地的產品逐漸應用在物流的倉儲和裝卸環節當中,這些機器人具備感知、判斷和自行解決物流中某些問題的能力,主要技術創新包括三大方向::KIVA式“貨到人”揀選,高效分揀抓取和無人貨物配送。
AI+物流,不僅可以提高物流效率,還能為用戶帶來更好的服務體驗。例如京東推出的無人機、無人倉等,既改變了物流行業傳統配送方式,也大大提高了物流效率。AI的火爆,帶給了我們無限想象,未來,給你送貨的可能就是機器人了。AI+安防AI 技術的成熟,使得由人工智能來自動消化海量監控視頻數據成為可能。
目前,人工智能已經逐步滲透到安防行業,眾所周知,安防系統產生的大量音視頻數據都是無法快速查找、無法統計運算的非結構化的數據,這些數據要想轉變成結構化的數據,需要的就是智能化的處理。每天,各個城市中都會產生數以萬計的數據,而從這些數據中,人工智能要做的就是把這些視頻轉化為有意義的情報。就應用于安防中的圖像識別技術而言,車輛識別技術已經成熟,從去年開始,車輛大數據產品已被很多廠商推出,未來也會越來越普及。但還有很多改進空間。
但人臉識別還很初級,今天絕大多數普通的安防監控攝像頭根本不可以滿足人臉識別分辨率的條件。雖然人工智能在安防領域的應用還不是很成熟,但是隨著智慧城市建設的不斷深入,智能安防所擔當的重要角色會日益凸顯,不斷出現的安防產品和服務也會逐漸的深入人心。其實,AI不是高高在上的,至少在城市中,它應該存在于每一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