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的建設,是深圳可持續發展的一個抓手。作為一個系統工程,智慧城市將為激發創新活力營造良好的大環境。
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對不足,社會治理支撐力相對不足,這“兩個不足”正是深圳未來發展的制約因素。破解不足,唯有創新。前不久,深圳成為國家首批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的城市之一,承擔的重任就是“創新引領超大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突破發展瓶頸,統籌各類創新資源,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形成可操作、可復制、可推廣的有效模式,智慧城市建設無疑是系統解決方案。
萬物感知、萬物互聯、萬物智能,這是智慧城市的高級發展階段。實現這一目標,需要新技術、新業態的支撐。在產業層面,智慧城市打造的城市數據開放平臺,將助力數字經濟發展和分享經濟的發展。將無形的數據變成發展的資源,建設智慧城市為開創新應用、催生新業態、打造新模式、發展新經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這將進一步激發全社會的創新活力,從而推動深圳實現高質量發展。
智慧城市的建設,是深圳提高城市治理水平的契機。智慧城市的核心,是“數字政府”。檢驗的標尺,便是政府決策科學化、社會治理精準化、公共服務高效化。
智慧城市會帶來什么?在1月底的深圳兩會上,市長陳如桂描述了這樣一幅景象:大概用三年時間,深圳將基本實現“一圖全面感知、一號走遍深圳、一鍵可知全局、一體運行聯動、一站創新創業、一屏智享生活”。
這里不妨說一說去年開發建設的水環境治理綜合運營管理平臺,其核心就是“一個庫”“一套數”“一張圖”。“一個庫”是指環境動態數據資源庫,全面整合水環境相關數據,集成打通30多個原有業務系統,共匯聚45類數據4億多條,每日動態更新數據30多萬條;“一套數”是指污染源管理檔案,初步形成污染源“身份證”庫,建立一套真實、完整、準確的污染源管理數據;“一張圖”是全市生態環境信息圖,通過完善重點區域、重點生態環境指標的實時監測,匯聚大氣、噪聲、綠化等各類生態環境指標的實時監測數據,在一張圖上可以實時展示全市水環境的情況,可以實現快速源頭定位,精準執法。
智慧城市的建設,是深圳提升公共服務供給質量的路徑。“科技讓生活更美好”,市民的期盼在于能夠獲得更豐富、更高效的公共服務。
解決最關切的民生訴求,是智慧城市的客觀需求,也是“互聯網+政務服務”的題中之義。從深圳的實踐來看,智慧城市建設一直致力于提升信息惠民水平,將公共服務智能供給體系,延伸到最末端、最基層,增強城市個體的獲得感。
今天,深圳市民已經享受到諸多智慧生活帶來的便利,比如網上預約看病,少兒醫保移動支付、公立醫院醫保線上支付、退休老人“刷臉”資格認證等等。隨著智慧城市建設的深入,按照“一次錄入、信息共享、全市通辦”的規范,政務服務的方向是努力實現“企業不出街”和“個人不跑腿”。
希臘先賢亞里士多德有句名言:“人們來到城市是為了生活,人們居住在城市是為了生活得更好。”通過建設智慧城市,我們的城市將更有內涵,也將擁有更多可持續發展的后勁;擁有智慧城市,深圳人將擁有更美好的生活,獲得更多可預期的成長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