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通過“加強應用基礎研究,拓展實施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突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為建設科技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絡強國、交通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提供有力支撐”。
在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產業發展部主任單志廣看來,智慧社會是智慧城市在過去9年發展基礎上的理念延伸和范疇拓展。他在國家新型智慧城市創新發展論壇上特別提到了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要四化同步,認為這是構建智慧社會的基本方略和主要任務。
四化同步發展基礎不斷夯實
“智慧城市是未來四化同步的基本載體,也是四化同步發展的必然結果”,單志廣特別強調,“我國的四化同步是并發式和疊加式的。”
從工業化看,我國已處于工業化中后期,正在步入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1973年我國工業產值超過印度,1999年超過德國,2005年超過日本,2011年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工業大國。1970~2012年,第二產業占比均在40%以上。中國制造業1998年的整體規模為美國的1/10,2016年比美國高36%,是其他金磚四國總和的4倍。工業產量占世界的近25%,占世界制造業增加值的59%。“工業競爭力指數”全球排名第五,“制造業競爭力指數”全球排名第一。
從信息化看,我國正在向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特征的信息社會加速轉型。2016年,我國“信息化發展指數”達到72.8,位列全球第25位,首次超過G20國家平均水平;信息化對GDP的貢獻率達到68.6%,接近甚至超越了美日等發達國家水平。
從城鎮化看,我國目前處于城鎮化發展的中期階段。目前正在推動的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路徑愈發清晰。2016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7.35%,已超過世界平均水平,但與發達國家還有十多個百分點的差距。
從農業現代化看,雖然我國農業發展比較快,但尚處于農業初等發達國家的階段,解決了溫飽問題,農業綜合生產率連年提升,主要矛盾已由總量不足轉向提質增效。2016年,我國科技進步對農業的貢獻率超過60%,現代農業設施、先進農業裝備支撐農業發展的格局初步形成。
四化互動發展成效仍不顯著
單志廣表示,近些年來,我國四化同步的系數連年穩步提升,2012年處于整體初級協調階段,2015年進入中級協調階段。不過他同時認為,就四化同步而言,目前四化互動發展的成效仍不顯著,四化之間存在融合不夠、互動不足、協調不力的突出問題。例如城鎮化,在建設中過多地顧城不顧鎮,城鎮間的數字鴻溝不僅沒有縮小,反而有擴大的趨勢。
在四化同步中,四化兩兩之間存在幾對重要關系,單志廣分別做了分析:
一是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深度不夠。智能設備應用率偏低,工業模式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程度總體不高。
二是城鎮化滯后于工業化。城鎮化率比世界工業化后期正常水平低10個百分點,土地城鎮化快于人口城鎮化,產城融合度較低。
三是信息化與城鎮化融合發展仍處于初級階段。根據國家信息中心的測算,2016年,全國地級以上城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平均得分僅為58.03分。
四是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不力,城鄉差距依然較大。
此外,工業化與農業化、信息化與農業化,均未實現良性互動。因此,四化同步未來仍有非常重要的任務要完成。
四化同步發展區域差距明顯
根據國家信息中心測算,2015年,我國東部、東北、中部、西部地區四化同步系數均值分別為0.81、0.68、0.72、0.53。從總體上看,東部地區已進入“良好協調”階段,中部地區處于“中級協調”階段,東北地區處于“初級協調”階段,西部地區僅處于“勉強協調”階段。單志廣據此認為,目前我國四化同步發展區域差距明顯。
“從各省(區、市)情況看,四化同步發展水平更是參差不齊。”因此單志廣認為四化同步“不僅是現代化發展質量的一個表征,也是解決不平衡發展的一個重要策略”。
在未來構建智慧社會的進程中,單志廣認為推進四化同步至關重要,他說:“我們要充分發揮信息化的核心引領作用,堅持工業化的主導地位,不斷完善城鎮化的載體和平臺功能,強化農業現代化的基礎作用。”具體來說,就是要加快網絡強國和數據強國建設,增強四化同步發展的提升力;大力推進制造強國和服務強國建設,強化四化同步發展的牽引力;建設新型宜居城市和智慧城市,提高四化同步發展的承載力;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提升四化同步發展的支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