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2017互聯網+智慧中國年會”的智慧城市建設20強頒獎儀式上,杭州市榮獲第七屆(2017)中國智慧城市建設領先獎,并位列第一。
杭州獲得這個殊榮并不是偶然。每天有多少輛汽車上路?其中又有多少輛汽車要經過城市快速路?當下哪些點位容易出現堵情?又有哪些點位容易出現交通亂象?
若在一年多前,即便是最權威的交通主管部門,要回答上面這幾個問題,也只能憑借模糊的數據和多年的經驗來進行推算。而如今,杭州實施的城市數據大腦,已經可以明確回答這些問題,并且開始給杭州的老百姓帶來實時的便利。
2016年10月,杭州市政府聯合阿里云公布了一項計劃:為這座城市安裝一個人工智能中樞——杭州城市數據大腦。城市大腦的內核將采用阿里云ET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對整個城市進行全局實時分析,自動調配公共資源,修正城市運行中的問題,并最終進化成為能夠治理城市的超級人工智能。
阿里巴巴集團技術委員會負責人王堅指出,城市大腦要做的就是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利用豐富的城市數據資源,對城市進行全局的即時分析,有效調配公共資源,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王堅預言,未來城市大腦將讓數據資源比土地更珍貴。
“緩解交通堵塞”是城市大腦的首個嘗試,今年10月的云棲大會上,杭州 “城市數據大腦”V1.0成果正式對外發布,并交出了一份周年答卷:與交通數據相連的128個信號燈路口,試點區域通行時間減少15.3%。在主城區,城市大腦日均事件報警500次以上,準確率達92%,大大提高了執法指向性。在蕭山區,試點區域約5平方公里。涉及道路18條、路口96個,暢通比例總體提升5%,高峰時段各道路速度提升明顯。探索對110、120等特殊車輛通行的干預,并進行實際路網的測試,經過50多次的實際演練測算,實驗路線車速最高提升50%,救援時間提升7分鐘以上。
事實上,杭州人早已經享受到大數據帶來的福利。去年8月,杭州城西百姓期盼已久的紫之隧道開通。“通過隧道到濱江只需不到20分鐘,百公里油耗最低的時候才4.5升,這種感覺真是暢快!”家住城西的王小姐不知道,這背后就是大數據的功勞。如果不是大數據的關鍵性支持,杭州快速路網的提法可能是“三縱五橫”,而不是現在的“四縱五橫”。新加的“一縱”,就是之浦路-紫之隧道-紫金港路-紫金港隧道。
而如今,城市數據大腦入選全國首批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運用云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為全國乃至全球人工智能深度參與城市管理探索經驗。從明年開始,杭州城市數據大腦將在擴展交通治堵成果的同時,啟動城管、醫療等系統建設,發揮大數據“核聚變”的力量。
“十九大報告提出提高社會治理智能化水平,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杭州市數據資源管理局局長鄭榮新說,“我們有信心建好這個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建設全球首個城市級人工智能公共系統,讓智慧的杭州更宜居、更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