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兩會上,“智慧城市”是一個高頻詞。兩會代表指出“新型智慧城市已經成為未來城市進化的方向,要充分利用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形成具備可持續、內生動力的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的智慧宜居新形態。”那么,“智慧城市”這劑“洋藥方”,該怎樣解決中國的“城市病”?我國的智慧城市建設進展如何?深圳大學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郭仁忠教授,是這樣解讀。
智慧城市這劑“洋藥方” 能否解決中國“城市病”
智慧城市這劑“洋藥方”,該怎樣解決中國的“城市病”?它將怎樣影響公眾的生活、工作以及社會治理?
我們提智慧城市,就是因為有“城市病”。隨著城市規模、空間人口、經濟規模的擴大,傳統城市管理治理的方式積累了很多問題和矛盾,再用傳統方法解決已力不從心,于是“智慧城市”漸漸興起。
簡單來說,把現代的信息和通訊技術用于城市的管理治理,就叫做智慧城市。我認為,智慧城市應致力于解決三個問題:一是提升城市管理和治理能力,降低城市運營成本;二是提升老百姓生活質量,改善民生;三是促使產業升級,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
那么,如何優化城市治理?如何改善老百姓的生活?我以政府治理舉例。
傳統的政府管理模式,部門龐雜,很多信息沒法交流,造成“信息孤島”現象。老百姓跟政府打交道,經常遇到跨部門、跨層級的問題;往往到甲部門,要提交很多材料、證件,到了乙部門又要提交一遍,不勝其煩。但對民眾來說政府只有一個,就不能重復跟我要東西。所以我們用現代的信息通訊手段,把信息橫向聯絡起來,讓信息代替民眾“跑”。現在很多智慧城市試點地區的網上政務大廳就實現了這個功能,一窗受理、一網通辦等等,改善了政府的治理模式。
除了政府治理模式的升級,智慧城市也催生新的業態,比如智慧交通、智慧家居、智慧物流等,都為改善城市治理結構、改變產業形態提供了新的手段。應該說,智慧城市建設可以全方位多層次改變城市的管理模式、運行模式和存在方式,讓城市運行更好、成本更低。
您為我們勾畫了一幅“智慧城市”的基本圖景。在您看來,我國的智慧城市建設當前的進展如何?有什么特點?
智慧城市就像孩子的成長,沒有建成和未建成之分;應該說,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建設一個更高階段,過去政府做的信息化和數字化建設,也可以認為是智慧城市建設的一部分。“智慧城市”的概念近年來興起,而措施則早已起步。
我國智慧城市有什么特點?我曾經考察過不少國外被推崇備至的“智慧城市”,個人認為,中國要建智慧城市,可能會比西方做得更好。原因有三:
第一,我國政府對城市的調控能力更強,更能進行系統化的頂層設計。比如政府要做交通管理,一旦做出了什么決定,那么就會很快推進。反觀西方,本來很多專家認定的很好的做法,接下來可能吵架吵半天,各種人爭論爭半天,甚至可能無疾而終。
第二,我國政府掌握的數據資源更多。建智慧城市,需要大量數據,這些資源多掌握在政府手中。比如我們最熟悉的“大眾點評”是眾包模式,哪里有餐館,然后去點評。但實際上,在城市里開個餐館,都要進行工商登記注冊。一個城市開了多少餐館,政府應該都清楚;推此即彼,政府的數據應該是最完整的。
第三,我國的城市還在快速發展,且有更多的需求。我國的城市規模比西方要大,人口過千萬的城市有十幾個,過五百萬的更多。西方很多發達國家的城市化進程已非常成熟,有些地區甚至已經存在“逆城市化”的潮流,而我國的城市還在快速發展。這就好比一棟房子,房子在建設過程中就進行優化,比房子建好了再修補效果更好。所以中國有后發的優勢。
當然,城市發展過快也有很大弊端。小孩子成長快了有成長性骨痛,城市發展快了也有“骨痛”——“城市病”就是這些“骨痛”的表現。但我國政府有較強的調控力,有更豐富的資源,有更大的需求,因而在國外很難實現甚至難以想象的事情,放在中國就能做起來。所以智慧城市未必是個“洋藥方”,有可能會成為“中藥”。
在智慧城市建設中,大數據、測繪地理信息可以發揮怎樣的作用?
我們講智慧城市,講信息通訊技術,本質上就解決一個問題:信息的不對稱。解決這個問題,就得把信息從供給側推送給需求側。無論是政務、民生還是產業,都涉及到數據的采集、管理和應用,所以智慧城市離不開大數據。
而測繪地理信息更是智慧城市的支撐,過去數字城市叫地理空間框架,測繪地理信息在其中發揮框架的作用,雖然現在名稱改為了智慧城市時空信息云平臺,但是邏輯不變。所有的信息,當它混成一團的時候,人們看不出里面有什么特征和規律;但當把信息和其空間位置掛鉤時馬上就能發現它的規律、特色或者問題。應該說測繪地理信息是城市數據的關鍵,離開了測繪地理信息的支撐,建設智慧城市是不敢想象的。
您認為,中國的智慧城市有望比西方建得更好。但當前,越來越多的富人和精英階層移民歐美。這是否意味著,我國的城市還不夠“智慧”?
移民問題,不單單是智慧城市建設的問題。中國仍處于發展階段,一些社會問題比較突出,比如環境污染、食品安全等。這其實跟我國的產業結構和發展水平有關,目前,我國仍以傳統制造業為主,高耗能、高污染難以避免。在全球化的格局里面,我們的產業水平就處于這樣一個層級。即便政府層面也在努力治理,但短期內難以看到明顯的成效。這是工業化必須經歷的過程。
30年前,我去美國,看到他們的機場非常先進。如今,中國已迎頭趕上,機場、高鐵絲毫不遜于西方,甚至已經超越;而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也早已今非昔比。
智慧城市建設,不論是改善政府治理模式、方便民眾生活、推進產業升級,歸根到底是為了提升人的幸福感,這需要一個過程。西方城市的霧霾治理歷經若干年,香港的廉政建設也經歷了很長時間。所以智慧城市也好,幸福生活也好,都要給點時間和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