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創新是一個很大的范疇,聚焦一下,讓它能夠與政府創新治理結合起來。從政府治理的角度看,能否把城市建設好、管理好、治理好,能否為廣大市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是城市創新的關鍵,因此今天要講的城市創新是圍繞政府治理創新展開的。
智慧城市與城市創新,其背景是在城市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必要需求。城市發展和技術創新的結合,就是我們所說的智慧城市。
城鎮化引發了大量的“城市病”,人口密集、交通擁堵、環境污染、資源短缺等,對整個城市治理提出了挑戰,這是智慧城市模式發展的一個根源。在全球范圍內,國外智慧城市建設最早可追溯至1992年新加坡提出的“智慧島計劃”。而為了應對金融危機,IBM公司將業務重點由硬件轉向軟件和咨詢服務,于2008年11月提出了“智慧地球”的理念,引起了美國和全球的關注。國內最早提出建設智慧城市構想的是南京市,到2011年,國內提出或推進智慧城市建設的地方開始大幅增加,出現小范圍“井噴”之勢。
智慧城市是先發展再定義的,我們從信息技術、信息化發展和城市治理三個角度對智慧城市定義,它具有以下五個方面的特點:廣泛覆蓋性、深度互聯性、協同共享性、智能處理性和開放的應用性。
智慧城市的建設已經有20多年了,現在到了評估階段,需要評估取得哪些成就,存在哪些短板或瓶頸,以便更好地發展。
國外互聯智慧城市研究中心在2015年提出了一個最新的評價指標體系,其中有7個一級指標,分別是技術設施建設、智慧管理、智慧服務、智慧經濟、智慧人群、保障體系,加分項等7個維度,并下設二、三級指標各17個。國內的智慧城市評價體系是專項的,每個城市做的指標體系,基本上是針對這個城市,很難被其他城市所利用,比如說南京市做了4個一級指標,從網絡互聯、智慧產業、智慧服務、智慧人文四個一級指標,下設了21個二級指標。
根據前期觀察,從政府治理創新方面,我們對建設智慧城市提出一些要求,分別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方面展開討論。
宏觀方面,智慧城市是非常龐大的系統,政府智慧城市的規劃者,從技術到治理層面,到最后的產業和治理的融合,都需要政府統一規劃。
中觀方面,政府需要建立公共服務的信息平臺,提供跨部門的協調平臺,提供社會參與與公民互動參與的公共服務平臺,促進信息共享。
微觀方面,政府要參與到具體的建設中去。
為了達到以上三個方面的目標,政府需要強化頂層設計,把智慧城市建設提高到城市發展戰略的高度,以城市發展、市民體驗為理念,優化智慧城市公共服務平臺功能,完善智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打造一個共享型、協同型、服務型、實時型的政府智慧城市的治理模式。
最后,介紹一下國內外的智慧城市案例。在國外,新加坡是世界上第一個提出智慧城市、智慧島的國家,2015年新加坡的智慧國是其最新的案例,包括公共部門、公民以及私營企業三個層面,其愿景是打造一個活躍的、與時俱進的資訊通信的生態系統。國內,這里介紹一下寧波智慧城市的建設。國人關注的主要是衣食住行,尤其是行。寧波2013年智慧交通系統的打造,在不減少車輛保有量,不進行限號、限行的前提下,實現從數字交通到智慧交通的全面轉化,提高了車輛通行效率,緩解了交通擁堵狀況。
智慧城市是信息化和城市融合的產物,為政府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政府要適應智慧城市的發展,改善政府治理模式,從而解決我們一開始講到“城市病”的問題,實現從傳統城市管理模式到新型城市治理模式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