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一级在线观看,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亚洲,免费一级欧美大片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智慧城市產業動態 → 正文

“智慧城市”系列報告之智慧環保監測市場分析

責任編輯:editor005 |來源:企業網D1Net  2016-08-30 13:40:28 本文摘自:中信建投

自2009年智慧城市概念興起至今,我國已有400多個城市開展智慧城市建設,年投資額保持在15%以上,而智慧城市多個領域尚處于探索與試點階段,市場潛力還未充分釋放,全國萬億市場格局值得期待。

智慧環保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

傳統環境管理模式難以滿足需求,孤島現象嚴重。智慧環保是數字環保、物聯網、云計算的集合。物聯網、云計算、智能GIS、海陸空一體化遙感監測、海量數據挖掘、環境模型模擬技術6大核心技術支撐智慧環保,為環境質量監測信息化、環境預警預報系統、環境應急管理系統等環境保護領域提供綜合解決方案。

環境監測是智慧環保的核心增長點

環境監測遍布環保行業的各個環節。截至2015年底,我國基本建立覆蓋全國的大氣、水、土壤環境監測網絡。目前全國從事環境監測業務的企業約200家,環境監測儀器行業的銷售收入由2005年的15.84億元上升為2014年的196.44億元。預期在“十三五”期間,行業保持25%的增速,到2020年,環境監測行業的市場規模將達到740億元,每年新增的市場規模為90億元。

PPP模式為環境監測未來發展方向

資金問題是智慧環保項目建設面臨的挑戰,靈活的投融資模式將是未來的發展方向,政府鼓勵引入第三方運營。近年來PPP模式受到財政部力推,因此PPP模式是未來監測企業的發展方向。而在PPP模式下,環境監測訂單將會更大更綜合,這本身對企業的綜合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將進一步驅動上市公司再融資與并購的力度。目前項目綜合型PPP商業模式已出現。

全方位生態環境監測網絡是實現智慧環保的最終目的

環境監測智能化、運營模式靈活綜合的實現,是完成智慧環保構架中的感知層與傳輸層。智慧環保最終目的是水、土、氣、輻射、噪音等各領域做到陸海統籌、天地一體,整合統一到全國生態環境監測網絡,進一步建立健全環境監測數據信息共享,構建大數據平臺,積極培育環境監測市場,最終實現智慧環保運營。隨著國家對污染物排放標準和環境質量要求的提升、環保執法監管的加強,海陸空一體化監測網的建設、第三方運營的引入,環境監測行業具有廣闊的市場需求空間。相關上市公司推薦聚光科技,盈峰環境。

智慧城市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城市人口持續增加

根據《世界移民報告2015》數據顯示,2014年全球超過54%的人口居住在城市,目前城市人口為39億,到2050年將達到約64億;全球每周約有300萬人口移居到城市。此外,全球超大城市的數目已從1990年的10個增長到了28個,人口規模為4.53億,占世界城市人口總數的12%。

“智慧城市”系列報告之智慧環保監測市場分析(圖)

過去的30年里,中國城鎮化得到空前發展,2.6億人口從農村遷移到城市,僅2000年~2010年間,就有1.17億農村人口遷移到城市。沿海地區接收了超過一半的移民人口,接收人口最多且增速最快的為北京、東莞、廣州和上海等城市,2010年共接收超過5200萬人,占移民人口總量的35%。目前,中國流動人口占7.3億城市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54%。預計到2030年,我國城市人口將達到10億,占總人口的70%。

智慧城市勢在必行

目前,我國正處于城鎮化加速發展的時期,部分地區“城市病”問題日益嚴峻。日益嚴重的城市污染、城市快速擴張及環境惡化對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帶來挑戰。為了實現城市可持續、和諧的發展,建設“智慧城市”已經越來越成為世界城市的發展潮流和方向。

“智慧城市”是指運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空間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促進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和服務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智慧城市整體架構可以分為四層,從下至上分別是感知層、網絡層、平臺層、應用層。感知層是智慧城市的感知器官,通過傳感設備及時采集客觀環境中發生的活動數據和相關信息;網絡層是通過物聯網、互聯網、通信網,將整個城市的數據和相關信息進行傳輸,形成了城市的信息道路系統,完成信息的傳遞和溝通;平臺層由各類數據中心和支撐公共平臺的應用構成,通過云計算等技術對所收集到的信息進行匯總和高效、準確的處理,向決策者提供信息分析結果;應用層是是智慧城市的控制中心和決策中心,根據平臺層提供的數據處理結果,輔助決策者進行決策。

“智慧城市”系列報告之智慧環保監測市場分析(圖)

智慧城市的基礎在于城市數字化信息的傳感、收集、計算、傳輸和控制的網絡化和數字化,并通過物聯網實現城市各系統間的信息共享,繼而將信息匯總至云計算中心進行存儲、分析,最終形成智慧交通、智慧市政、智慧環境、智慧生活等領域方面的綜合解決方案。

“智慧城市”系列報告之智慧環保監測市場分析(圖)

  國際發展經驗揭示智慧城市建設大潮流

世界各國正在積極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前所未有的智慧城市建設,據統計,全球已經啟動的智慧城市已達1000多個,每年的復合增長率達到20%。當前,各國對城市宜居、生態環境、社會服務等城市發展領域的關注日益加強,不斷推動智慧城市建設從技術導向型向應用驅動型轉變,信息化與城市化的進一步融合成為智慧城市建設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優化城市環境的發展趨勢。

“智慧城市”系列報告之智慧環保監測市場分析(圖)

  我國的智慧城市建設中蘊藏萬億市場空間

政策利好催動智慧城市發展

中國智慧城市建設的目標就是要推進城市向著低碳、綠色、和諧和可持續發展的方向發展。自2009年智慧城市概念興起至今,我國高度重視對智慧城市技術路線和發展模式的探索和推進,一系列頂層文件的出臺,意味著智慧城市及與之密不可分的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已提升至國家戰略層面,為智慧城市建設帶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

“智慧城市”系列報告之智慧環保監測市場分析(圖)

  智慧城市建設可開啟萬億級市場空間

雖然對智慧城市市場規模和項目數量的估算存在較大差異,但全球智慧城市市場在不斷增長,且大規模發展的總體趨勢毋庸置疑。

“智慧城市”系列報告之智慧環保監測市場分析(圖)

我國目前已有400多個城市開啟智慧城市建設項目,智慧城市的建設涉及城市的交通、市政、環保、節能、醫療、公共服務等眾多領域,具有底層基礎設施、軟件信息平臺、集成化管理系統、運營服務應用等多層次產業結構,上下游行業規模大、應用廣,產業鏈市場規模相當巨大。近幾年來,我國智慧城市投資額保持在15%以上,目前智慧城市多數領域還處在探索和試點階段,市場潛力還未充分釋放,預計未來智慧城市的投資規模將進一步加速擴大。省級行政區通常投資額度在100–500億元,地級市通常投資額度在10–30億元,區縣級投資額度在1-5億元,全國智慧城市總投資額預計會在9700–41630億元,萬億元的市場格局值得期待。

“智慧城市”系列報告之智慧環保監測市場分析(圖)

2013年,我國智慧城市僅IT投資規模就達1659億元,較2012年同期增長了20.5%;2014年我國智慧城市IT投資規模達2060億元,同比增長24.2%;2015年達2480億元,較2014年同期增長20.4%。綜合以上因素預計,2016年我國智慧城市IT投資規模將達到2746億元,未來五年(2016–2020)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17.43%,2020年智慧城市IT投資規模將達到5221億元。

智慧環保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

環境問題嚴重制約我國城市化建設

伴隨著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環境問題日益突出。中國環境在過去30年粗暴的發展方式下變得十分脆弱,傳統以增量為目標的粗放式經濟增長范式效益低下、利用率低下,常常以破壞生態環境與過度消耗資源為特征。

據中科院測算,目前由于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損失已占國內生產總值15%,意味著一邊是7%的經濟增長,一邊是15%的損失率。環境問題已經不僅僅是制約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問題,也成為吞噬經濟成果的惡魔。

“智慧城市”系列報告之智慧環保監測市場分析(圖)

  政策大力扶植智慧環保的發展

我國“智慧環保”的發展歷程

在我國嚴峻的環境問題面前,傳統環境管理模式難以滿足需求,信息孤島現象明顯。隨著“智慧地球”概念的提出,在環保領域中如何充分利用各種信息通訊技術,感知、分析、整合各類環保信息,對各種需求做出智能的響應,使決策更加切合環境發展的需要,“智慧環保”概念應運而生。

我國1996年開始發展環境信息化產業,出現最初的在線監測系統。時至今日,數字環境向智慧環境演進,云計算和大數據將成為智慧環境的核心技術。

“智慧城市”系列報告之智慧環保監測市場分析(圖)

兩會期間提出的“互聯網+”計劃第一次明確提出了要大力發展智慧環保,推動互聯網和生態文明建設深度融合,實現生態環境數據的互聯互通和開放共享。至此,智慧環保三大體系、四大平臺、五大系統已構成。

政策大力扶持“智慧環保”

近年來,為促進生態環境保護與產業轉型升級,政府密集出臺了配套的環保政策法規,并將美麗中國(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十三五”十大目標之一,首次寫入五年規劃,節能環保行業成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突破口。

“智慧城市”系列報告之智慧環保監測市場分析(圖)

  智慧環保可為多領域提供綜合解決方案

智慧環保是互聯網技術與環境信息化相結合的概念。“智慧環保”是“數字環保”概念的延伸和拓展,前者主要是指物聯網技術,后者主要是指云計算、模糊識別等智能技術。“物聯網”技術是智慧環保的核心。

“智慧城市”系列報告之智慧環保監測市場分析(圖)

與“智慧城市”架構類似,“智慧環保”的建設也包括感知層、傳輸層、智慧層以及服務層四個層次。實現從“數字環保”到“智慧環保”的跨越,關鍵是要在原有“數字環保”的基礎上,重點加強感知層與智慧層的建設。

“智慧城市”系列報告之智慧環保監測市場分析(圖)

“智慧環保”伴隨環境治理共同展開,為環境保護多個領域提供綜合解決方案,例如環境質量監測信息化、環境預警預報系統、環境應急管理系統等。

環境質量監測信息化綜合解決方案

環境質量監測是環境治理和保護的基礎,目前相比于大氣、水、固廢等環保子行業,我國環境監測子行業的規模仍然較小。“智慧環保”為環境監測信息化提供了綜合解決方案,環境質量監測信息化綜合解決方案運用環保物聯網技術、現代測量技術、自動控制技術、計算機技術、GIS技術實現環境監測數據的統一測量、采集、傳輸、管理、分析、應用、遠程反控等功能,從而及時準確地感知環境狀況及設備運行狀態,服務于區域環境質量評價、環境質量報告發布、預測預警、污染控制評價、污染擴散分析、應急指揮、環境污染治理策略制定等業務。

這個體系需要對監測子站進行智能化改造,實現數據的在線采集和傳遞,利于區域環境監測數據的統一采集和統一管理;在采集環境質量數據的同時,實現設備狀態數據的采集,提高儀器設備的正常運轉率,減少現場維護;實現監測數據自動審核,減少人工審核的工作量,提高數據質量。

“智慧城市”系列報告之智慧環保監測市場分析(圖)

  環境預警預報系統綜合解決方案

環境質量預警預報系統解決方案基于B/S、J2EE、Oracle、WebGIS等系統架構和技術平臺,集成數值預報模型模式構建的空氣質量數值預報運算模型系統,建立空氣質量預報可視化平臺,并基于空氣質量模型模擬預測服務于環保業務管理和空氣污染綜合防治決策,能夠實現環境質量的客觀評價、變化趨勢的科學化預警預報,預先防范風險。

環境應急管理系統

“智慧環保”將IT、通訊、數據庫、人工智能等融合進環境應急管理系統,對重點風險源數據進行數據采集、系統自動識別與分析,對重點風險源進行分類、分級和評價,同時將地理信息數據、風險源點數據、污染擴散模型與應急管理流程相結合,提出對突發事件的處置建議與方案,使環境應急管理工作流程化、標準化、系統化。

智慧環保的重點是環境監測

環境監測遍布環保行業各個環節

環境監測(Environmental Monitoring),是通過對環境污染物的分析和監測,定性或定量描述出環境質量的狀態。通常環境監測有兩種分類,分別為按照監測對象分類與按照監測目的分類。

“智慧城市”系列報告之智慧環保監測市場分析(圖)

環境監測方法主要是在現代分析化學的測試技術和測試手段基礎上發展起來。隨著生物技術、遙感技術、地理信息技術與物聯網技術的引物,環境監測方法種類繁瑣日漸完善。

“智慧城市”系列報告之智慧環保監測市場分析(圖)

  政策利好,環境監測行業勢頭迅猛

政策推新不斷,大力促進環境監測

環境監測是了解、掌握、評估、預測環境質量狀況的基本手段,是環境信息的主要來源。沒有技術先進、科學、有效的環境監測,環境質量的好壞就無從評價;而包括監測組織機構體制、監測模式、監測技術規范、監測信息資料應用和監測管理制度在內的環境監測機制,則是規范和組織環境監測有效進行、可持續發展的基本保障。

我國自上世紀50年代初就開始環境監測的萌芽,而專門的環境保護監測工作,即使僅從1971年周總理指示進行比較系統的環境調查、測定算起,至今也已有40多年的歷史。迄今,我國已經頒布并制定了一系列環境監測管理辦法,基本建立覆蓋全國的大氣、水、土壤環境監測網絡,環境監測行業快速發展時期到來。

“智慧城市”系列報告之智慧環保監測市場分析(圖)

 

“智慧城市”系列報告之智慧環保監測市場分析(圖)

 

2015年8月,國務院印發《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案》,首次明確環境監測的終極目標,強調水、土、氣、輻射、噪音各領域做到陸海統籌、天地一體,整合統一到全國一個生態環境監測網絡,進一步建立健全環境監測數據信息共享,構建大數據平臺,積極培育環境監測市場,最終實現智慧環保運營。

“智慧城市”系列報告之智慧環保監測市場分析(圖)

根據環境保護部發布的《2015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截至2015年底,國家環境監測網已建成包括:覆蓋338個地級以上城市的1436個點位組成的國家環境空氣監測網、覆蓋423條河流和62座湖泊(水庫)的972個斷面(點位)組成的國家地表水環境監測網、覆蓋338個地級以上城市和部分縣級城市近1000個點位組成的國家酸沉降監測網、覆蓋338個地級以上城市的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環境監測網、覆蓋全國近岸海域的301個監測點位組成的近岸海域環境監測網、覆蓋338個地級以上城市近8萬個點位組成的城市聲環境監測網、覆蓋全國31個省(區、市)645個生態點位10個區域重點站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等。從公報可知,我國環境監測行業市場極大。“十一五”期間,我國環境監測行業曾出現過爆發式的增長,隨后進入平緩期。而近年來,隨著環境監測業務的深入和環保形勢的要求,監測能力不強、監測水平滯后、監測儀器老化等問題逐漸暴露,已經成為制約環境監測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可以預計,“十三五”會帶來環境監測行業的又一次爆發。

市場集中度高,增量空間巨大

從環境監測的主體來看,環境監測產業分為環境質量監測(主要為大氣和水)、污染源監測和其他監測(土壤、噪聲、輻射、應急等)三個部分,其中,環境質量監測主要由各級環境監測站構成,而污染源監測則由主要排污企業的監控構成。目前我國各級環境監測站體系建設相對成熟,目前已經形成從中央到各省、地、市以及鄉鎮的監控體系,市場較為穩定。而污染源監測無論是覆蓋面還是監測深度都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市場增量空間巨大。具體來看,目前污染源監測產業份額最高,其次是環境質量監測產業。

“智慧城市”系列報告之智慧環保監測市場分析(圖)

我國環境監測工作處于快速發展階段,環境在線監測系統還在大規模建設階段,覆蓋面也將繼續擴大。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從事環境監測業務的企業共有約200家,大部分企業從事廢氣、廢水、環境空氣、地表水等在線自動監測系統的研制、生產、安裝、運營(含集成商)。其中,約有120家企業生產廢氣在線監測系統,約有80家企業生產廢水在線監測系統。環境監測儀器行業的銷售收入逐年增加,由2005年的15.84億元上升為2014年的196.44億元。

“智慧城市”系列報告之智慧環保監測市場分析(圖)

目前,我國環境監測行業市場集中度較高。由于環境監測技術門檻偏高,目前國內從事環境監測的企業僅有兩百多家,高端分析儀器主要被德國西門子等外資企業占領,內資企業主要參與中低端分析儀器市場。2014年我國環境監測行業排名前十位的企業銷售收入為37.7億元,占市場總體銷售收入的61.8%,這一比例在近五年來一直保持在60%左右,領先企業格局已基本形成,公司兼并收購成為擴張市場份額的主要手段。

“智慧城市”系列報告之智慧環保監測市場分析(圖)

根據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環境監測儀器專業委員會的統計,國內總資產低于1億元的監測企業數量占高達65%,環境監測行業CR4僅為40%左右,遠低于煙氣環境工程服務等其他細分行業。中國環境監測儀器生產行業小型企業數量多,但這些企業不具備研發實力,通常專注于特定零部件生產和專用設備生產,研發和擴充產品線的能力較弱,成長能力有限,憑借特定產品或服務實現差異化生存。僅有少數大型企業擁有自主研發的完整產品線,資金和技術實力較強,具備持續成長潛力。

目前國內總資產高于10億元的大型企業僅有7家,占比約10%,但是這7家大型企業銷售額在全行業中的占比卻高達70%。我們認為其原因在于大型企業的產品線較全、同時銷售網絡鋪設更廣,能夠占據更多市場空間。未來憑借大型企業的研發能力和資金實力,其市場占有率有望進一步提升。

“智慧城市”系列報告之智慧環保監測市場分析(圖)

國外主要從事環保和過程分析儀器的公司有德國西門子公司、美國丹納赫公司、瑞士ABB公司、美國賽默飛世爾公司、美國哈希公司、日本橫河和島津公司、西克麥哈克公司等,占領著國內的高端過程分析儀器和環境監測市場。

國內主要從事環保分析儀器和過程分析儀器的公司包括杭州聚光科技公司、北京雪迪龍公司、浙江盈峰環境、河北先河公司等,主要占有國內的中低端過程分析儀器和環境監測市場。但公司早已加大研發力度,提高技術實力,目標盯緊高端分析儀器市場。

“智慧城市”系列報告之智慧環保監測市場分析(圖)

環保行業受政策、法規及監管的驅動,在環境訴求加強的情況下,尤其是進入“十三五”時期,國內環保市場已呈現出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趨勢。環境監測作為環保產業的一個分支,也有近千億元的市場潛力。環境監測產業鏈主要分為上游硬件、軟件、檢測試劑;中游監測儀器、監測系統以及下游儀器維護、設備運營。而隨著有關環境監測服務社會化政策的出臺,環境監測市場將逐步向社會開放,行業公司將由監測設備銷售向提供環境監測服務轉型。

監測行業每年增量空間近百億,預期市場空間巨大

產業鏈可深度發掘

智慧環保運營鏈條包括感知、傳輸、計算、應用。環境“大”數據包羅萬象,在數據中心環節中完成,數據中心是智慧環保運營鏈條的核心環節。根據清華大學研究成果,如果增加智慧環保頂層設計,智慧環保產業鏈可分為感知物聯、信息傳輸、云儲存、應用工具、頂層設計等。實現從“數字環保”到“智慧環保”的跨越,關鍵是要在原有“數字環保”的基礎上,重點加強感知層與智慧層的建設。

“智慧城市”系列報告之智慧環保監測市場分析(圖)

  行業規模增速快,市場空間巨大

與大氣治理、水處理、固廢處理等其他環保版塊相比,環境監測子行業在規模上很小,2014年,環境監測市場規模為194億,其中污染源監測市場規模占比最高,約占監測市場的49.2%,環境質量監測約占36.7%。根據“十三五”政策動向,我國環境監測行業即將由污染源監測為主的階段,轉向環境質量監測為主的階段。從根據監測對象細分領域來看,近年來環境監測行業的增長主要受益于大氣環境監測的發展,2013年發布的“大氣十條”和2014年陸續出臺的大氣治理環保政策(《2014-2015年節能減排低碳發展行動方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情況考核辦法(試行)的通知》等)為大氣環境監測帶來較高增速。

2015年1月1日,“史上最嚴”新環保法開始實施,與之配套實施的《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實施按日連續處罰辦法》中的“按日計罰”被認為是環保執法力度的革新。就新環保法做企業違法排放成本與購買監測設備成本比較,假設各領域每臺監測設備價值均為50萬元,相關部門自罰單起至復查時間為15天(取中間值):

1. 按照《中國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第七十六條排污費最低處罰力度一萬以上十萬以下標準,另加未安裝水污染排放自動檢測設備處罰一萬以上十萬以下,合計兩萬以上二十萬以下罰款,其中還不包括驗收不合格罰款、私設亂建、超過排放標準繳納2–5倍排污費等罰款;

2.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第六十八條和第七十四條最低處罰力度五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其中還不包括其他嚴重物質更高罰款力度;

3.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第九十九條排污處十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罰款,另加未安裝大氣污染物排放自動檢測設備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款,合計十二萬以上一百二十萬以下罰款,其中還不包括其他嚴重污染物廢氣罰款。

“智慧城市”系列報告之智慧環保監測市場分析(圖)

由于不同領域污染防治法對于不同違法類型具有相差較大的處罰標準,現將各污染防治法違法條例統計如下。

“智慧城市”系列報告之智慧環保監測市場分析(圖)

 

“智慧城市”系列報告之智慧環保監測市場分析(圖)

 

“智慧城市”系列報告之智慧環保監測市場分析(圖)

由上表可知,對于企業而言,與違法排放成本相比,購買監測設備明顯是更為經濟守法的手段。

環境監測是治理環境污染、衡量環境質量、檢驗治理效果的基礎。未來,隨著國家對污染物排放標準和環境質量要求的提升、環保執法監管的加強,海陸空一體化監測網的建設、第三方運營的引入,“互聯網+環境”業務的開展,環境監測行業具有廣闊的市場需求空間。預期在“十三五”期間,行業保持25%的增速,到2020年,環境監測行業的市場規模將達到740億元,每年新增的市場規模為90億元。環境保護部、財政部2015年8月發布的《2016年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生態環境質量監測、評價與考核工作實施方案》指出2016年將對全國555個縣進行地表水、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和環境空氣進行監測,監測站點已經開始逐步向區縣下沉,監測的連續性有保障。

“智慧城市”系列報告之智慧環保監測市場分析(圖)

  監測產品銷量增長,引領行業發展的主推力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的調查數據顯示,我國環境監測產品銷量2012年出現大幅增長,同比增長45.1%,2014年我國共銷售各類環境監測產品43232臺(套),同比增長率達25.31%。與此同時,銷售收入從2012年開始也呈現增長趨勢,連續兩年保持30%以上的行業年增速,2014年銷售收入為61億元,年增速回落到5.2%,主要原因是監測產品整體價格下降以及產品結構有所變化。

“智慧城市”系列報告之智慧環保監測市場分析(圖)

  對于“十三五”期間由監測產品帶動的市場空間增長,我們做出如下估算:

大氣環境監測市場增量空間在“省控點”建設。目前全國已經完成338個地級以上城市,1436個國控大氣監測點的建設和運行,未來還將增加國控大氣區域監測站點的建設,初定是65個,國控監測點增量空間較小,“十三五”市場增量空間主要來自于監測點位向2854個縣級行政單位“省控點”點位的擴展。假定到2020年,普及率達到70%,按照每個縣級市建設1個監測站,運行費用20萬元/年,儀器設備購置費平均150萬元,則算上國控點位的增加,“十三五”期間,大氣監測增量市場空間為51.6億元。在污染源監測方面,2016年重點監控廢氣企業3281家,假設每個企業“十三五”期間安裝價值50萬元的設備,則市場空間為49.2億元。總計“十三五”期間空氣質量監測設備銷售100.8億元。

VOCs治理監測先行,帶動設備銷售增量空間。2015年縣級以上城市按照50%的普及率,若全部加裝VOCs監測設備,按照單價150萬元計算,市場空間35.7億元。根據2016年國家重點監控企業名單,2016年重點監控廢氣企業3281家,VOCs監測普及率假定50%,根據周介監測原則,每個企業安裝價值50萬元的設備,則市場空間49.2億元。總計監測設備銷售的市場空間約為84.9億元。

監管趨嚴,水質監測迎來發展良機。在地表水監測方面,2016年3月環保部印發《“十三五”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監測網設置方案》,方案在原有972個國控斷面(點位)(其中,河流斷面766個,湖庫點位206個)的基礎上進行調整和新增,調整后總國控斷面(點位)達到2767個(其中,河流斷面2424個,湖庫點位343個),凈新增1795個,每個監測站平均150萬的儀器設備購置費和20萬元/年的運行費,“十三五”期間,地表水水質監測共新增市場空間44.9億元;在污染源監測方面,2016年,國家重點監控的2660家廢水排放企業和3812家污水處理廠也將陸續新建會或升級排污監控能力,安裝在線監測設備,按照參數水質自動監測系統50萬元/套的價格計算,市場空間約為112.1億元;在地下水監測方面,國控和省控的約550萬平方公里地下水覆蓋面積將建設污染監測系統,根據2015年批復的國家地下水監測工程初步設計概算,國土資源部與水利部將共同建設1個國家地下水監測中心,國土資源部將建設10103個地下水監測站點、31個省級地下水監測中心和信息節點,改建2個地下水均衡試驗場、1個地下水與海平面綜合監測站,總工期為3年。則全國需要建設1萬個左右監測站點,按照目前地下水監測系統10萬元/套價格計算,市場空間約為110億元。綜合來看,在水質監測執法從嚴的背景下,“十三五”期間水質監測市場空間約為267億元。

“土十條”提出,土壤監測市場測蓄勢勃發。相比大氣污染、水污染,目前土壤污染全國上下還未形成統一的國家層面的土壤環境監測網絡。“土十條”的頒布將土壤污染放在了新的高度,要求“建設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網絡”。面對我國遼闊的土地,現有的調查遠遠無法滿足土壤污染防控和治理修復的需求,市場空缺巨大,土壤監測領域蘊含著巨大的商機。截至2015年12月,全國已設立土壤環境質量監測國控點31367個,其中包括一般點位22816個,風險點位8551個,覆蓋90%縣(市、區)。2016年擬繼續增加7000個風險點,占已建成網點的22.32%,由于土壤流動性較差且污染物成分復雜,土壤監測網點較大概率將依賴基于實驗室的取樣檢測為主,而非連續在線監測設備,土壤監測設備需求龐大。根據當前主要土壤監測設備價格,每個監測網點平均設備投資約在20萬元左右,則監測設備銷售的市場空間約為4.9億元。根據農業部、國土部和環保部的規劃,“十三五”將新增16萬個國控點位,則就全國范圍而看,土壤監測市場空間高達320億。

“智慧城市”系列報告之智慧環保監測市場分析(圖)

綜上所述,“智慧環保”市場空間在千億元量級,這個估算并未包括在線監測軟件設備開發部分等。通常就典型項目投資比例而言,監測能力在50%以上占比最大,其余包括匹配能力建設(20–30%)、信息軟件開發(20–30%)等,預估在線監測軟件設備空間可達113億元。

全方位生態環境監測網絡是實現智慧環保的最終目的

PPP模式為智慧環保未來發展方向

我國智慧環保物聯網處于起步階段,在不同鏈級中都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智慧環保項目主要有五種投資運營模式:政府獨自投資建設;政府投資,委托運營商建設;政府與運營商合資建設運營;政府牽頭,運營商建設的BOT模式;運營商獨立投資建設運營。綜合來看,這五種模式政府參與度逐漸下降,運營商參與度逐漸增強,每種運營模式各有利弊,同時適用情況有所差異,需要因地制宜。對于資金實力雄厚,可以選擇政府自建或政府投資;如果政府缺乏資金,但同時又希望能保證對項目的控制權,則可以選擇合資建設等。

“智慧城市”系列報告之智慧環保監測市場分析(圖)

 

“智慧城市”系列報告之智慧環保監測市場分析(圖)

 

智慧環保項目投資需要大量資金,如無法運營產生經濟效益,最后會成為地方政府債務;同時為了保證資金使用成效,一般采用后補助模式,通過考核驗收后才能拿到補貼。因而,資金問題是智慧環保項目建設面臨的挑戰。除政府財政支出外,靈活的投融資模式將是未來的發展方向,鼓勵民間資本進入,PPP模式是未來智慧環保的發展方向,一方面為政府節約財政支出,同時投資方可以通過項目后期的運營獲得收入。

目前智慧環保項目仍以銷售監測硬件以及軟件為主要盈利模式,但綜合型PPP商業模式已出現。PPP模式更受政府客戶歡迎,是未來發展方向。智慧環保項目需要企業硬件研發技術、數據挖掘、系統服務、投資融資等綜合能力。目前智慧環保項目資金主要來源仍是政府,因此社會資本需要盡量將項目選在財政支付能力較強、當地政府主管領導大力支持的區域。

2015年8月31日,聚光科技公司公告與黃山市黃山區人民政府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擬就黃山區“智慧環境”、“生態治理”及相關產業項目開展全方位合作,投資總額不少于5億元。框架協議內的合作內容包括流域河道治理、湖泊生態修復、湖泊水質監測、入湖流域水質監測、山洪預警、城區內河治理、城市供水系統、排水系統、污水處理系統的建設與運營等,涵蓋水環境的監測、信息化、治理和運營等環節。聚光科技表示,該項目如能正常實施,將有助于增強公司“智慧環境”及“智慧城市”項目的建設和運營經驗。該項目投資總額占2014年聚光科技經審計營業收入總額的40.65%,若能順利實施,會對聚光科技本年度及以后年度的業績將產生積極影響。

環境監測網絡是實現智慧環保的終極目標

自“智慧環保”的概念形成以來,多個國家和城市逐步開始推進智慧環保的建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建設內容各具特色。其中典型的智慧環保應用包括哈佛大學的“城市感官(City Sense)”計劃、美國密歇根州的“回收獎勵(Rewards for Recycling)”項目、美國大鴨島生態環境監測系統、塞爾維亞河川水質污染管理與預警系統、法國巴黎穿戴式無線傳感器檢測系統等。

近年來,國內環保信息化受到政府和環境保護部門的重視,環境保護事業進人新的發展階段,其中深圳、江蘇、重慶、河南、河北等地智慧環保的建設,已經凸顯出信息技術在環保領域的重大作用和意義。

深圳的環境地理信息平臺

我國智慧環保領域較早的探索是深圳,2007年,深圳啟動“數字環保”項目建設,2009年開始,深圳“數字環保”向“智慧環保”升級,形成的綜合解決方案主要包括物聯網、云計算、空間一體化技術、三維仿真GIS平臺、環境模型分析、環境在線監測、生態資源測算、環境應急遙感、移動執法平臺、環境質量監測網絡等軟硬件集成研發。

“深圳市環境地理信息平臺”是深圳環境監管及預警信息系統的重要組成,建立了空間數據集中管理和服務的統一平臺,可提供7大類、31個專題圖服務。平臺為其他監管業務系統提供了一個簡單實用的二次開發包,結合數學模型,可直觀動態演示區域空氣流動、污染物的擴散過程,進行空氣環境質量的實時動態模擬,為預報預警、規劃環評和空氣污染控制策略評估等提供技術支持。該平臺榮獲了由美國環境系統研究所公司(簡稱Esri公司)頒發的“2012年Esri全球特別貢獻獎”。該“智慧環保”系統利用環保的核心業務邏輯和各專業的數學模型,實現了空間數據和空間服務的統一管理,成為全球環保領域信息化建設的先驅單位。

“智慧城市”系列報告之智慧環保監測市場分析(圖)

  江蘇的“1831”智慧環保系統

江蘇省環保廳于2011年啟動“1831”智慧環保系統,生態環境監控平臺可將水、聲、輻射、汽車尾氣等和環保有關的因素的高精度地圖以及相關數據集呈現在地理信息系統中,實時監控污染源和環境質量信息。“1831”系統還運用了三維立體技術,“隨意推拉、隨意使用”,可以立體監測太湖流域、企業工程流程等。

“智慧城市”系列報告之智慧環保監測市場分析(圖)

在系列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我國將實現從數字環保到智慧環保的跨越。在加強感知環境信息化與物聯網數據管理建設的同時,環境監測產業將迎來新的發展契機。作為掌握智慧環保數據端的環境監測企業,在智慧環保產業的快速發展中將具有較強競爭優勢。

智慧環保的興起將在“十三五”期間獲得加速發展,這給環境監測企業帶來了巨大的發展契機。我們認為,按照智慧環保整體層級規劃,在感知層監測方面將不再局限于區分環境質量監測、污染源監測、其他監測的分類,而將追求監測行業數據一體化。未來商機和發展點將逐漸從感知層建設到整個智慧環保體系,即重點從設備銷售轉移到運營維護,直至數據一體統籌,加強物聯網的建設。目前上市企業主要集中在“感知物聯”層,若想在智慧環保領域占據優勢,可能需要與“應用工具”層IT企業展開合作,彌補短板。我們認為,監測行業企業與IT企業的合作需要:1.建立健全傳輸層,打通信息之間的壁壘;2.加強信息技術軟件在環保領域的研究,強化實時智能化處理與智能分析模型;3.在打好以上層級基礎的前提下,進一步嘗試智慧服務平臺的構建,共享基礎信息設施信息,做到智慧感應、智慧傳輸、智慧共享,從而實現統一的生態網絡。

“智慧城市”系列報告之智慧環保監測市場分析(圖)

按照《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案》總目標,到2020年,全國初步建成陸海統籌、天地一體、上下協同、信息共享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若想在智慧環保領域奪得頭籌,企業需要通過加大研發投入、兼收并購監測領域較強的公司、信息實力較強的IT公司以強化自身的監測技術、物聯網技術,提高智慧化程度,從而提高智慧監測設備在市場的份額。近年來PPP模式受到財政部力推,而在PPP模式下環保訂單將更大更綜合,也本身也對企業的綜合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實現智慧環保需要企業選擇PPP的運營模式,搶奪有限的PPP訂單,這將進一步驅動上市公司再融資與并購力度,最終與政府一起建設實現統一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

智慧環保推薦標的

聚光科技——環境監測龍頭受益行業景氣度提升,訂單高增可期

聚光科技成立于2002年,主營業務是研發、生產和銷售應用于環境監測、工業過程分析和安全監測領域的儀器儀表,并為環境保護、工業過程、公共安全和工業安全提供分析測量、信息化和運維服務的綜合解決方案。近年來,聚光科技不斷進行技術創新,收購優秀企業拓寬產品面。

聚光科技在分析儀器領域是國家發改委認定的“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和國家環保部認定的“環境監測儀器國家工程技術中心”。目前,公司監測產品覆蓋在線監測、安全監測,以及便攜監測等眾多領域。聚光科技先后收購武漢中紅檢測科技有限公司65%的股權、寧波大通永維機電工程有限公司55%的股權,有利于公司拓展第三方檢測業務,整合工業運維服務行業資源。聚光科技通過收購荷蘭BB公司75%股權,從而實現控股荷蘭BB公司擁有100%股權的Synspec B.V.。荷蘭Synspec公司是在VOCs監測領域世界最知名的公司之一,產品被廣泛應用于歐洲和美國等發達地區,擁有廣泛的全球客戶忠誠度,營銷渠道覆蓋全球主要市場。通過此次收購,聚光科技獲得了世界領先的VOCs監測技術。實驗室分析儀器領域,公司先后收購北京吉天、上海安譜,快速獲得國際領先的原子熒光光譜儀等產品,進一步完善聚光科技實驗室業務產業鏈。

公司具備環境監測領域全產業鏈產品,在建設全方位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方面擁有明顯優勢。前期公司在江蘇如東的3.108億元監測項目包含基于“互聯網+”的大氣環境監控預警網絡以及園區企業LDAR檢測,是生態監測網絡小型范本。此外公司前期與黃山、章丘、鶴壁等城市簽訂“智慧環境”、“生態治理”及相關產業項目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有助于增強公司智慧環境、海綿城市及環境綜合服務項目的建設和運營經驗,打通公司現有各業務的價值鏈,是公司投資PPP項目的重要新起點。各項目預計總投資超過20億元,有利于公司業務規模和經營效益的增長。我們看好后續公司在環境監測領域訂單持續高增長,公司業績迎來加速釋放期,預計16、17年凈利潤分別達到4.6、6.8億元,維持買入評級。

“智慧城市”系列報告之智慧環保監測市場分析(圖)

  盈峰環境——政策加碼,打造“智慧環保”綜合服務平臺

盈峰環境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原名浙江上風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于2000年在深交所上市。2006年盈峰集團成為公司第一大股東。公司傳統主營業務為漆包線銷售業務和風機業務。2016年3月,公司發布環保戰略,公司名稱由“上風高科”更改為“盈峰環境”。環保領域監測為先,憑借全國最早進入環保監測領域企業之一的宇星科技在技術、市場、品牌方面具有的良好優勢,在未來幾年內會繼續引領公司快速搭建戰略布局,占據市場優勢地位。另外,控股子公司東方環保具有多年垃圾焚燒發電從業經驗,且手握多項專利;公司于2016年8月相繼收購三家污水處理企業,至此公司已形成監測為主,固水平臺雙輔的構架,為以后平臺的快速完善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公司全力向環保領域轉型,著眼打造綜合性“大環保”平臺。截至目前公司環保戰略構架已基本形成,已完成環境監測平臺、固廢平臺、水治理平臺的搭建,未來將在大氣治理、危廢、土壤修復、生態修復、智慧城市等領域方面加速,快速完成公司在環保領域布局,打造國內一流的、綜合性環保企業。

宇星科技在環境監測、環境治理、環境污染設施治理運營領域積累了豐富的行業經驗,每年均會獲得大量訂單,累計為下游行業超過7500家用戶提供各類氣體、水質、水文環境監測產品,應用于電力、石化、水泥、印染、市政、水利等領域,為環境保護、節能減排、生態修復、農業灌溉服務。在全方位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中,產品線齊全、項目經驗豐富將為公司帶拉大量訂單。

公司以打造高端裝備制造+綜合環境服務商為愿景,我們繼續看好公司在環保領域的并購延伸。目前已完成監測平臺、水治理平臺、固廢平臺的搭建,未來還將在大氣治理方面加速布局,并拓展土壤修復,生態修復,海綿城市等領域。我們看好公司后續的環保戰略規劃,預計未來公司將逐步通過外延并購方式實現產業覆蓋。不考慮此前公司公告的增發和收購,預計公司16、17年凈利潤分別為2.89、4.25億元,折合EPS0.40、0.58元,維持買入評級。

“智慧城市”系列報告之智慧環保監測市場分析(圖)

 

“智慧城市”系列報告之智慧環保監測市場分析(圖)

 

關鍵字:智慧服務監測點位

本文摘自:中信建投

x “智慧城市”系列報告之智慧環保監測市場分析 掃一掃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當前位置:智慧城市產業動態 → 正文

“智慧城市”系列報告之智慧環保監測市場分析

責任編輯:editor005 |來源:企業網D1Net  2016-08-30 13:40:28 本文摘自:中信建投

自2009年智慧城市概念興起至今,我國已有400多個城市開展智慧城市建設,年投資額保持在15%以上,而智慧城市多個領域尚處于探索與試點階段,市場潛力還未充分釋放,全國萬億市場格局值得期待。

智慧環保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

傳統環境管理模式難以滿足需求,孤島現象嚴重。智慧環保是數字環保、物聯網、云計算的集合。物聯網、云計算、智能GIS、海陸空一體化遙感監測、海量數據挖掘、環境模型模擬技術6大核心技術支撐智慧環保,為環境質量監測信息化、環境預警預報系統、環境應急管理系統等環境保護領域提供綜合解決方案。

環境監測是智慧環保的核心增長點

環境監測遍布環保行業的各個環節。截至2015年底,我國基本建立覆蓋全國的大氣、水、土壤環境監測網絡。目前全國從事環境監測業務的企業約200家,環境監測儀器行業的銷售收入由2005年的15.84億元上升為2014年的196.44億元。預期在“十三五”期間,行業保持25%的增速,到2020年,環境監測行業的市場規模將達到740億元,每年新增的市場規模為90億元。

PPP模式為環境監測未來發展方向

資金問題是智慧環保項目建設面臨的挑戰,靈活的投融資模式將是未來的發展方向,政府鼓勵引入第三方運營。近年來PPP模式受到財政部力推,因此PPP模式是未來監測企業的發展方向。而在PPP模式下,環境監測訂單將會更大更綜合,這本身對企業的綜合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將進一步驅動上市公司再融資與并購的力度。目前項目綜合型PPP商業模式已出現。

全方位生態環境監測網絡是實現智慧環保的最終目的

環境監測智能化、運營模式靈活綜合的實現,是完成智慧環保構架中的感知層與傳輸層。智慧環保最終目的是水、土、氣、輻射、噪音等各領域做到陸海統籌、天地一體,整合統一到全國生態環境監測網絡,進一步建立健全環境監測數據信息共享,構建大數據平臺,積極培育環境監測市場,最終實現智慧環保運營。隨著國家對污染物排放標準和環境質量要求的提升、環保執法監管的加強,海陸空一體化監測網的建設、第三方運營的引入,環境監測行業具有廣闊的市場需求空間。相關上市公司推薦聚光科技,盈峰環境。

智慧城市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城市人口持續增加

根據《世界移民報告2015》數據顯示,2014年全球超過54%的人口居住在城市,目前城市人口為39億,到2050年將達到約64億;全球每周約有300萬人口移居到城市。此外,全球超大城市的數目已從1990年的10個增長到了28個,人口規模為4.53億,占世界城市人口總數的12%。

“智慧城市”系列報告之智慧環保監測市場分析(圖)

過去的30年里,中國城鎮化得到空前發展,2.6億人口從農村遷移到城市,僅2000年~2010年間,就有1.17億農村人口遷移到城市。沿海地區接收了超過一半的移民人口,接收人口最多且增速最快的為北京、東莞、廣州和上海等城市,2010年共接收超過5200萬人,占移民人口總量的35%。目前,中國流動人口占7.3億城市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54%。預計到2030年,我國城市人口將達到10億,占總人口的70%。

智慧城市勢在必行

目前,我國正處于城鎮化加速發展的時期,部分地區“城市病”問題日益嚴峻。日益嚴重的城市污染、城市快速擴張及環境惡化對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帶來挑戰。為了實現城市可持續、和諧的發展,建設“智慧城市”已經越來越成為世界城市的發展潮流和方向。

“智慧城市”是指運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空間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促進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和服務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智慧城市整體架構可以分為四層,從下至上分別是感知層、網絡層、平臺層、應用層。感知層是智慧城市的感知器官,通過傳感設備及時采集客觀環境中發生的活動數據和相關信息;網絡層是通過物聯網、互聯網、通信網,將整個城市的數據和相關信息進行傳輸,形成了城市的信息道路系統,完成信息的傳遞和溝通;平臺層由各類數據中心和支撐公共平臺的應用構成,通過云計算等技術對所收集到的信息進行匯總和高效、準確的處理,向決策者提供信息分析結果;應用層是是智慧城市的控制中心和決策中心,根據平臺層提供的數據處理結果,輔助決策者進行決策。

“智慧城市”系列報告之智慧環保監測市場分析(圖)

智慧城市的基礎在于城市數字化信息的傳感、收集、計算、傳輸和控制的網絡化和數字化,并通過物聯網實現城市各系統間的信息共享,繼而將信息匯總至云計算中心進行存儲、分析,最終形成智慧交通、智慧市政、智慧環境、智慧生活等領域方面的綜合解決方案。

“智慧城市”系列報告之智慧環保監測市場分析(圖)

  國際發展經驗揭示智慧城市建設大潮流

世界各國正在積極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前所未有的智慧城市建設,據統計,全球已經啟動的智慧城市已達1000多個,每年的復合增長率達到20%。當前,各國對城市宜居、生態環境、社會服務等城市發展領域的關注日益加強,不斷推動智慧城市建設從技術導向型向應用驅動型轉變,信息化與城市化的進一步融合成為智慧城市建設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優化城市環境的發展趨勢。

“智慧城市”系列報告之智慧環保監測市場分析(圖)

  我國的智慧城市建設中蘊藏萬億市場空間

政策利好催動智慧城市發展

中國智慧城市建設的目標就是要推進城市向著低碳、綠色、和諧和可持續發展的方向發展。自2009年智慧城市概念興起至今,我國高度重視對智慧城市技術路線和發展模式的探索和推進,一系列頂層文件的出臺,意味著智慧城市及與之密不可分的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已提升至國家戰略層面,為智慧城市建設帶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

“智慧城市”系列報告之智慧環保監測市場分析(圖)

  智慧城市建設可開啟萬億級市場空間

雖然對智慧城市市場規模和項目數量的估算存在較大差異,但全球智慧城市市場在不斷增長,且大規模發展的總體趨勢毋庸置疑。

“智慧城市”系列報告之智慧環保監測市場分析(圖)

我國目前已有400多個城市開啟智慧城市建設項目,智慧城市的建設涉及城市的交通、市政、環保、節能、醫療、公共服務等眾多領域,具有底層基礎設施、軟件信息平臺、集成化管理系統、運營服務應用等多層次產業結構,上下游行業規模大、應用廣,產業鏈市場規模相當巨大。近幾年來,我國智慧城市投資額保持在15%以上,目前智慧城市多數領域還處在探索和試點階段,市場潛力還未充分釋放,預計未來智慧城市的投資規模將進一步加速擴大。省級行政區通常投資額度在100–500億元,地級市通常投資額度在10–30億元,區縣級投資額度在1-5億元,全國智慧城市總投資額預計會在9700–41630億元,萬億元的市場格局值得期待。

“智慧城市”系列報告之智慧環保監測市場分析(圖)

2013年,我國智慧城市僅IT投資規模就達1659億元,較2012年同期增長了20.5%;2014年我國智慧城市IT投資規模達2060億元,同比增長24.2%;2015年達2480億元,較2014年同期增長20.4%。綜合以上因素預計,2016年我國智慧城市IT投資規模將達到2746億元,未來五年(2016–2020)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17.43%,2020年智慧城市IT投資規模將達到5221億元。

智慧環保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

環境問題嚴重制約我國城市化建設

伴隨著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環境問題日益突出。中國環境在過去30年粗暴的發展方式下變得十分脆弱,傳統以增量為目標的粗放式經濟增長范式效益低下、利用率低下,常常以破壞生態環境與過度消耗資源為特征。

據中科院測算,目前由于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損失已占國內生產總值15%,意味著一邊是7%的經濟增長,一邊是15%的損失率。環境問題已經不僅僅是制約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問題,也成為吞噬經濟成果的惡魔。

“智慧城市”系列報告之智慧環保監測市場分析(圖)

  政策大力扶植智慧環保的發展

我國“智慧環保”的發展歷程

在我國嚴峻的環境問題面前,傳統環境管理模式難以滿足需求,信息孤島現象明顯。隨著“智慧地球”概念的提出,在環保領域中如何充分利用各種信息通訊技術,感知、分析、整合各類環保信息,對各種需求做出智能的響應,使決策更加切合環境發展的需要,“智慧環保”概念應運而生。

我國1996年開始發展環境信息化產業,出現最初的在線監測系統。時至今日,數字環境向智慧環境演進,云計算和大數據將成為智慧環境的核心技術。

“智慧城市”系列報告之智慧環保監測市場分析(圖)

兩會期間提出的“互聯網+”計劃第一次明確提出了要大力發展智慧環保,推動互聯網和生態文明建設深度融合,實現生態環境數據的互聯互通和開放共享。至此,智慧環保三大體系、四大平臺、五大系統已構成。

政策大力扶持“智慧環保”

近年來,為促進生態環境保護與產業轉型升級,政府密集出臺了配套的環保政策法規,并將美麗中國(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十三五”十大目標之一,首次寫入五年規劃,節能環保行業成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突破口。

“智慧城市”系列報告之智慧環保監測市場分析(圖)

  智慧環保可為多領域提供綜合解決方案

智慧環保是互聯網技術與環境信息化相結合的概念。“智慧環保”是“數字環保”概念的延伸和拓展,前者主要是指物聯網技術,后者主要是指云計算、模糊識別等智能技術。“物聯網”技術是智慧環保的核心。

“智慧城市”系列報告之智慧環保監測市場分析(圖)

與“智慧城市”架構類似,“智慧環保”的建設也包括感知層、傳輸層、智慧層以及服務層四個層次。實現從“數字環保”到“智慧環保”的跨越,關鍵是要在原有“數字環保”的基礎上,重點加強感知層與智慧層的建設。

“智慧城市”系列報告之智慧環保監測市場分析(圖)

“智慧環保”伴隨環境治理共同展開,為環境保護多個領域提供綜合解決方案,例如環境質量監測信息化、環境預警預報系統、環境應急管理系統等。

環境質量監測信息化綜合解決方案

環境質量監測是環境治理和保護的基礎,目前相比于大氣、水、固廢等環保子行業,我國環境監測子行業的規模仍然較小。“智慧環保”為環境監測信息化提供了綜合解決方案,環境質量監測信息化綜合解決方案運用環保物聯網技術、現代測量技術、自動控制技術、計算機技術、GIS技術實現環境監測數據的統一測量、采集、傳輸、管理、分析、應用、遠程反控等功能,從而及時準確地感知環境狀況及設備運行狀態,服務于區域環境質量評價、環境質量報告發布、預測預警、污染控制評價、污染擴散分析、應急指揮、環境污染治理策略制定等業務。

這個體系需要對監測子站進行智能化改造,實現數據的在線采集和傳遞,利于區域環境監測數據的統一采集和統一管理;在采集環境質量數據的同時,實現設備狀態數據的采集,提高儀器設備的正常運轉率,減少現場維護;實現監測數據自動審核,減少人工審核的工作量,提高數據質量。

“智慧城市”系列報告之智慧環保監測市場分析(圖)

  環境預警預報系統綜合解決方案

環境質量預警預報系統解決方案基于B/S、J2EE、Oracle、WebGIS等系統架構和技術平臺,集成數值預報模型模式構建的空氣質量數值預報運算模型系統,建立空氣質量預報可視化平臺,并基于空氣質量模型模擬預測服務于環保業務管理和空氣污染綜合防治決策,能夠實現環境質量的客觀評價、變化趨勢的科學化預警預報,預先防范風險。

環境應急管理系統

“智慧環保”將IT、通訊、數據庫、人工智能等融合進環境應急管理系統,對重點風險源數據進行數據采集、系統自動識別與分析,對重點風險源進行分類、分級和評價,同時將地理信息數據、風險源點數據、污染擴散模型與應急管理流程相結合,提出對突發事件的處置建議與方案,使環境應急管理工作流程化、標準化、系統化。

智慧環保的重點是環境監測

環境監測遍布環保行業各個環節

環境監測(Environmental Monitoring),是通過對環境污染物的分析和監測,定性或定量描述出環境質量的狀態。通常環境監測有兩種分類,分別為按照監測對象分類與按照監測目的分類。

“智慧城市”系列報告之智慧環保監測市場分析(圖)

環境監測方法主要是在現代分析化學的測試技術和測試手段基礎上發展起來。隨著生物技術、遙感技術、地理信息技術與物聯網技術的引物,環境監測方法種類繁瑣日漸完善。

“智慧城市”系列報告之智慧環保監測市場分析(圖)

  政策利好,環境監測行業勢頭迅猛

政策推新不斷,大力促進環境監測

環境監測是了解、掌握、評估、預測環境質量狀況的基本手段,是環境信息的主要來源。沒有技術先進、科學、有效的環境監測,環境質量的好壞就無從評價;而包括監測組織機構體制、監測模式、監測技術規范、監測信息資料應用和監測管理制度在內的環境監測機制,則是規范和組織環境監測有效進行、可持續發展的基本保障。

我國自上世紀50年代初就開始環境監測的萌芽,而專門的環境保護監測工作,即使僅從1971年周總理指示進行比較系統的環境調查、測定算起,至今也已有40多年的歷史。迄今,我國已經頒布并制定了一系列環境監測管理辦法,基本建立覆蓋全國的大氣、水、土壤環境監測網絡,環境監測行業快速發展時期到來。

“智慧城市”系列報告之智慧環保監測市場分析(圖)

 

“智慧城市”系列報告之智慧環保監測市場分析(圖)

 

2015年8月,國務院印發《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案》,首次明確環境監測的終極目標,強調水、土、氣、輻射、噪音各領域做到陸海統籌、天地一體,整合統一到全國一個生態環境監測網絡,進一步建立健全環境監測數據信息共享,構建大數據平臺,積極培育環境監測市場,最終實現智慧環保運營。

“智慧城市”系列報告之智慧環保監測市場分析(圖)

根據環境保護部發布的《2015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截至2015年底,國家環境監測網已建成包括:覆蓋338個地級以上城市的1436個點位組成的國家環境空氣監測網、覆蓋423條河流和62座湖泊(水庫)的972個斷面(點位)組成的國家地表水環境監測網、覆蓋338個地級以上城市和部分縣級城市近1000個點位組成的國家酸沉降監測網、覆蓋338個地級以上城市的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環境監測網、覆蓋全國近岸海域的301個監測點位組成的近岸海域環境監測網、覆蓋338個地級以上城市近8萬個點位組成的城市聲環境監測網、覆蓋全國31個省(區、市)645個生態點位10個區域重點站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等。從公報可知,我國環境監測行業市場極大。“十一五”期間,我國環境監測行業曾出現過爆發式的增長,隨后進入平緩期。而近年來,隨著環境監測業務的深入和環保形勢的要求,監測能力不強、監測水平滯后、監測儀器老化等問題逐漸暴露,已經成為制約環境監測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可以預計,“十三五”會帶來環境監測行業的又一次爆發。

市場集中度高,增量空間巨大

從環境監測的主體來看,環境監測產業分為環境質量監測(主要為大氣和水)、污染源監測和其他監測(土壤、噪聲、輻射、應急等)三個部分,其中,環境質量監測主要由各級環境監測站構成,而污染源監測則由主要排污企業的監控構成。目前我國各級環境監測站體系建設相對成熟,目前已經形成從中央到各省、地、市以及鄉鎮的監控體系,市場較為穩定。而污染源監測無論是覆蓋面還是監測深度都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市場增量空間巨大。具體來看,目前污染源監測產業份額最高,其次是環境質量監測產業。

“智慧城市”系列報告之智慧環保監測市場分析(圖)

我國環境監測工作處于快速發展階段,環境在線監測系統還在大規模建設階段,覆蓋面也將繼續擴大。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從事環境監測業務的企業共有約200家,大部分企業從事廢氣、廢水、環境空氣、地表水等在線自動監測系統的研制、生產、安裝、運營(含集成商)。其中,約有120家企業生產廢氣在線監測系統,約有80家企業生產廢水在線監測系統。環境監測儀器行業的銷售收入逐年增加,由2005年的15.84億元上升為2014年的196.44億元。

“智慧城市”系列報告之智慧環保監測市場分析(圖)

目前,我國環境監測行業市場集中度較高。由于環境監測技術門檻偏高,目前國內從事環境監測的企業僅有兩百多家,高端分析儀器主要被德國西門子等外資企業占領,內資企業主要參與中低端分析儀器市場。2014年我國環境監測行業排名前十位的企業銷售收入為37.7億元,占市場總體銷售收入的61.8%,這一比例在近五年來一直保持在60%左右,領先企業格局已基本形成,公司兼并收購成為擴張市場份額的主要手段。

“智慧城市”系列報告之智慧環保監測市場分析(圖)

根據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環境監測儀器專業委員會的統計,國內總資產低于1億元的監測企業數量占高達65%,環境監測行業CR4僅為40%左右,遠低于煙氣環境工程服務等其他細分行業。中國環境監測儀器生產行業小型企業數量多,但這些企業不具備研發實力,通常專注于特定零部件生產和專用設備生產,研發和擴充產品線的能力較弱,成長能力有限,憑借特定產品或服務實現差異化生存。僅有少數大型企業擁有自主研發的完整產品線,資金和技術實力較強,具備持續成長潛力。

目前國內總資產高于10億元的大型企業僅有7家,占比約10%,但是這7家大型企業銷售額在全行業中的占比卻高達70%。我們認為其原因在于大型企業的產品線較全、同時銷售網絡鋪設更廣,能夠占據更多市場空間。未來憑借大型企業的研發能力和資金實力,其市場占有率有望進一步提升。

“智慧城市”系列報告之智慧環保監測市場分析(圖)

國外主要從事環保和過程分析儀器的公司有德國西門子公司、美國丹納赫公司、瑞士ABB公司、美國賽默飛世爾公司、美國哈希公司、日本橫河和島津公司、西克麥哈克公司等,占領著國內的高端過程分析儀器和環境監測市場。

國內主要從事環保分析儀器和過程分析儀器的公司包括杭州聚光科技公司、北京雪迪龍公司、浙江盈峰環境、河北先河公司等,主要占有國內的中低端過程分析儀器和環境監測市場。但公司早已加大研發力度,提高技術實力,目標盯緊高端分析儀器市場。

“智慧城市”系列報告之智慧環保監測市場分析(圖)

環保行業受政策、法規及監管的驅動,在環境訴求加強的情況下,尤其是進入“十三五”時期,國內環保市場已呈現出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趨勢。環境監測作為環保產業的一個分支,也有近千億元的市場潛力。環境監測產業鏈主要分為上游硬件、軟件、檢測試劑;中游監測儀器、監測系統以及下游儀器維護、設備運營。而隨著有關環境監測服務社會化政策的出臺,環境監測市場將逐步向社會開放,行業公司將由監測設備銷售向提供環境監測服務轉型。

監測行業每年增量空間近百億,預期市場空間巨大

產業鏈可深度發掘

智慧環保運營鏈條包括感知、傳輸、計算、應用。環境“大”數據包羅萬象,在數據中心環節中完成,數據中心是智慧環保運營鏈條的核心環節。根據清華大學研究成果,如果增加智慧環保頂層設計,智慧環保產業鏈可分為感知物聯、信息傳輸、云儲存、應用工具、頂層設計等。實現從“數字環保”到“智慧環保”的跨越,關鍵是要在原有“數字環保”的基礎上,重點加強感知層與智慧層的建設。

“智慧城市”系列報告之智慧環保監測市場分析(圖)

  行業規模增速快,市場空間巨大

與大氣治理、水處理、固廢處理等其他環保版塊相比,環境監測子行業在規模上很小,2014年,環境監測市場規模為194億,其中污染源監測市場規模占比最高,約占監測市場的49.2%,環境質量監測約占36.7%。根據“十三五”政策動向,我國環境監測行業即將由污染源監測為主的階段,轉向環境質量監測為主的階段。從根據監測對象細分領域來看,近年來環境監測行業的增長主要受益于大氣環境監測的發展,2013年發布的“大氣十條”和2014年陸續出臺的大氣治理環保政策(《2014-2015年節能減排低碳發展行動方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情況考核辦法(試行)的通知》等)為大氣環境監測帶來較高增速。

2015年1月1日,“史上最嚴”新環保法開始實施,與之配套實施的《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實施按日連續處罰辦法》中的“按日計罰”被認為是環保執法力度的革新。就新環保法做企業違法排放成本與購買監測設備成本比較,假設各領域每臺監測設備價值均為50萬元,相關部門自罰單起至復查時間為15天(取中間值):

1. 按照《中國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第七十六條排污費最低處罰力度一萬以上十萬以下標準,另加未安裝水污染排放自動檢測設備處罰一萬以上十萬以下,合計兩萬以上二十萬以下罰款,其中還不包括驗收不合格罰款、私設亂建、超過排放標準繳納2–5倍排污費等罰款;

2.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第六十八條和第七十四條最低處罰力度五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其中還不包括其他嚴重物質更高罰款力度;

3.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第九十九條排污處十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罰款,另加未安裝大氣污染物排放自動檢測設備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款,合計十二萬以上一百二十萬以下罰款,其中還不包括其他嚴重污染物廢氣罰款。

“智慧城市”系列報告之智慧環保監測市場分析(圖)

由于不同領域污染防治法對于不同違法類型具有相差較大的處罰標準,現將各污染防治法違法條例統計如下。

“智慧城市”系列報告之智慧環保監測市場分析(圖)

 

“智慧城市”系列報告之智慧環保監測市場分析(圖)

 

“智慧城市”系列報告之智慧環保監測市場分析(圖)

由上表可知,對于企業而言,與違法排放成本相比,購買監測設備明顯是更為經濟守法的手段。

環境監測是治理環境污染、衡量環境質量、檢驗治理效果的基礎。未來,隨著國家對污染物排放標準和環境質量要求的提升、環保執法監管的加強,海陸空一體化監測網的建設、第三方運營的引入,“互聯網+環境”業務的開展,環境監測行業具有廣闊的市場需求空間。預期在“十三五”期間,行業保持25%的增速,到2020年,環境監測行業的市場規模將達到740億元,每年新增的市場規模為90億元。環境保護部、財政部2015年8月發布的《2016年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生態環境質量監測、評價與考核工作實施方案》指出2016年將對全國555個縣進行地表水、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和環境空氣進行監測,監測站點已經開始逐步向區縣下沉,監測的連續性有保障。

“智慧城市”系列報告之智慧環保監測市場分析(圖)

  監測產品銷量增長,引領行業發展的主推力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的調查數據顯示,我國環境監測產品銷量2012年出現大幅增長,同比增長45.1%,2014年我國共銷售各類環境監測產品43232臺(套),同比增長率達25.31%。與此同時,銷售收入從2012年開始也呈現增長趨勢,連續兩年保持30%以上的行業年增速,2014年銷售收入為61億元,年增速回落到5.2%,主要原因是監測產品整體價格下降以及產品結構有所變化。

“智慧城市”系列報告之智慧環保監測市場分析(圖)

  對于“十三五”期間由監測產品帶動的市場空間增長,我們做出如下估算:

大氣環境監測市場增量空間在“省控點”建設。目前全國已經完成338個地級以上城市,1436個國控大氣監測點的建設和運行,未來還將增加國控大氣區域監測站點的建設,初定是65個,國控監測點增量空間較小,“十三五”市場增量空間主要來自于監測點位向2854個縣級行政單位“省控點”點位的擴展。假定到2020年,普及率達到70%,按照每個縣級市建設1個監測站,運行費用20萬元/年,儀器設備購置費平均150萬元,則算上國控點位的增加,“十三五”期間,大氣監測增量市場空間為51.6億元。在污染源監測方面,2016年重點監控廢氣企業3281家,假設每個企業“十三五”期間安裝價值50萬元的設備,則市場空間為49.2億元。總計“十三五”期間空氣質量監測設備銷售100.8億元。

VOCs治理監測先行,帶動設備銷售增量空間。2015年縣級以上城市按照50%的普及率,若全部加裝VOCs監測設備,按照單價150萬元計算,市場空間35.7億元。根據2016年國家重點監控企業名單,2016年重點監控廢氣企業3281家,VOCs監測普及率假定50%,根據周介監測原則,每個企業安裝價值50萬元的設備,則市場空間49.2億元。總計監測設備銷售的市場空間約為84.9億元。

監管趨嚴,水質監測迎來發展良機。在地表水監測方面,2016年3月環保部印發《“十三五”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監測網設置方案》,方案在原有972個國控斷面(點位)(其中,河流斷面766個,湖庫點位206個)的基礎上進行調整和新增,調整后總國控斷面(點位)達到2767個(其中,河流斷面2424個,湖庫點位343個),凈新增1795個,每個監測站平均150萬的儀器設備購置費和20萬元/年的運行費,“十三五”期間,地表水水質監測共新增市場空間44.9億元;在污染源監測方面,2016年,國家重點監控的2660家廢水排放企業和3812家污水處理廠也將陸續新建會或升級排污監控能力,安裝在線監測設備,按照參數水質自動監測系統50萬元/套的價格計算,市場空間約為112.1億元;在地下水監測方面,國控和省控的約550萬平方公里地下水覆蓋面積將建設污染監測系統,根據2015年批復的國家地下水監測工程初步設計概算,國土資源部與水利部將共同建設1個國家地下水監測中心,國土資源部將建設10103個地下水監測站點、31個省級地下水監測中心和信息節點,改建2個地下水均衡試驗場、1個地下水與海平面綜合監測站,總工期為3年。則全國需要建設1萬個左右監測站點,按照目前地下水監測系統10萬元/套價格計算,市場空間約為110億元。綜合來看,在水質監測執法從嚴的背景下,“十三五”期間水質監測市場空間約為267億元。

“土十條”提出,土壤監測市場測蓄勢勃發。相比大氣污染、水污染,目前土壤污染全國上下還未形成統一的國家層面的土壤環境監測網絡。“土十條”的頒布將土壤污染放在了新的高度,要求“建設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網絡”。面對我國遼闊的土地,現有的調查遠遠無法滿足土壤污染防控和治理修復的需求,市場空缺巨大,土壤監測領域蘊含著巨大的商機。截至2015年12月,全國已設立土壤環境質量監測國控點31367個,其中包括一般點位22816個,風險點位8551個,覆蓋90%縣(市、區)。2016年擬繼續增加7000個風險點,占已建成網點的22.32%,由于土壤流動性較差且污染物成分復雜,土壤監測網點較大概率將依賴基于實驗室的取樣檢測為主,而非連續在線監測設備,土壤監測設備需求龐大。根據當前主要土壤監測設備價格,每個監測網點平均設備投資約在20萬元左右,則監測設備銷售的市場空間約為4.9億元。根據農業部、國土部和環保部的規劃,“十三五”將新增16萬個國控點位,則就全國范圍而看,土壤監測市場空間高達320億。

“智慧城市”系列報告之智慧環保監測市場分析(圖)

綜上所述,“智慧環保”市場空間在千億元量級,這個估算并未包括在線監測軟件設備開發部分等。通常就典型項目投資比例而言,監測能力在50%以上占比最大,其余包括匹配能力建設(20–30%)、信息軟件開發(20–30%)等,預估在線監測軟件設備空間可達113億元。

全方位生態環境監測網絡是實現智慧環保的最終目的

PPP模式為智慧環保未來發展方向

我國智慧環保物聯網處于起步階段,在不同鏈級中都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智慧環保項目主要有五種投資運營模式:政府獨自投資建設;政府投資,委托運營商建設;政府與運營商合資建設運營;政府牽頭,運營商建設的BOT模式;運營商獨立投資建設運營。綜合來看,這五種模式政府參與度逐漸下降,運營商參與度逐漸增強,每種運營模式各有利弊,同時適用情況有所差異,需要因地制宜。對于資金實力雄厚,可以選擇政府自建或政府投資;如果政府缺乏資金,但同時又希望能保證對項目的控制權,則可以選擇合資建設等。

“智慧城市”系列報告之智慧環保監測市場分析(圖)

 

“智慧城市”系列報告之智慧環保監測市場分析(圖)

 

智慧環保項目投資需要大量資金,如無法運營產生經濟效益,最后會成為地方政府債務;同時為了保證資金使用成效,一般采用后補助模式,通過考核驗收后才能拿到補貼。因而,資金問題是智慧環保項目建設面臨的挑戰。除政府財政支出外,靈活的投融資模式將是未來的發展方向,鼓勵民間資本進入,PPP模式是未來智慧環保的發展方向,一方面為政府節約財政支出,同時投資方可以通過項目后期的運營獲得收入。

目前智慧環保項目仍以銷售監測硬件以及軟件為主要盈利模式,但綜合型PPP商業模式已出現。PPP模式更受政府客戶歡迎,是未來發展方向。智慧環保項目需要企業硬件研發技術、數據挖掘、系統服務、投資融資等綜合能力。目前智慧環保項目資金主要來源仍是政府,因此社會資本需要盡量將項目選在財政支付能力較強、當地政府主管領導大力支持的區域。

2015年8月31日,聚光科技公司公告與黃山市黃山區人民政府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擬就黃山區“智慧環境”、“生態治理”及相關產業項目開展全方位合作,投資總額不少于5億元。框架協議內的合作內容包括流域河道治理、湖泊生態修復、湖泊水質監測、入湖流域水質監測、山洪預警、城區內河治理、城市供水系統、排水系統、污水處理系統的建設與運營等,涵蓋水環境的監測、信息化、治理和運營等環節。聚光科技表示,該項目如能正常實施,將有助于增強公司“智慧環境”及“智慧城市”項目的建設和運營經驗。該項目投資總額占2014年聚光科技經審計營業收入總額的40.65%,若能順利實施,會對聚光科技本年度及以后年度的業績將產生積極影響。

環境監測網絡是實現智慧環保的終極目標

自“智慧環保”的概念形成以來,多個國家和城市逐步開始推進智慧環保的建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建設內容各具特色。其中典型的智慧環保應用包括哈佛大學的“城市感官(City Sense)”計劃、美國密歇根州的“回收獎勵(Rewards for Recycling)”項目、美國大鴨島生態環境監測系統、塞爾維亞河川水質污染管理與預警系統、法國巴黎穿戴式無線傳感器檢測系統等。

近年來,國內環保信息化受到政府和環境保護部門的重視,環境保護事業進人新的發展階段,其中深圳、江蘇、重慶、河南、河北等地智慧環保的建設,已經凸顯出信息技術在環保領域的重大作用和意義。

深圳的環境地理信息平臺

我國智慧環保領域較早的探索是深圳,2007年,深圳啟動“數字環保”項目建設,2009年開始,深圳“數字環保”向“智慧環保”升級,形成的綜合解決方案主要包括物聯網、云計算、空間一體化技術、三維仿真GIS平臺、環境模型分析、環境在線監測、生態資源測算、環境應急遙感、移動執法平臺、環境質量監測網絡等軟硬件集成研發。

“深圳市環境地理信息平臺”是深圳環境監管及預警信息系統的重要組成,建立了空間數據集中管理和服務的統一平臺,可提供7大類、31個專題圖服務。平臺為其他監管業務系統提供了一個簡單實用的二次開發包,結合數學模型,可直觀動態演示區域空氣流動、污染物的擴散過程,進行空氣環境質量的實時動態模擬,為預報預警、規劃環評和空氣污染控制策略評估等提供技術支持。該平臺榮獲了由美國環境系統研究所公司(簡稱Esri公司)頒發的“2012年Esri全球特別貢獻獎”。該“智慧環保”系統利用環保的核心業務邏輯和各專業的數學模型,實現了空間數據和空間服務的統一管理,成為全球環保領域信息化建設的先驅單位。

“智慧城市”系列報告之智慧環保監測市場分析(圖)

  江蘇的“1831”智慧環保系統

江蘇省環保廳于2011年啟動“1831”智慧環保系統,生態環境監控平臺可將水、聲、輻射、汽車尾氣等和環保有關的因素的高精度地圖以及相關數據集呈現在地理信息系統中,實時監控污染源和環境質量信息。“1831”系統還運用了三維立體技術,“隨意推拉、隨意使用”,可以立體監測太湖流域、企業工程流程等。

“智慧城市”系列報告之智慧環保監測市場分析(圖)

在系列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我國將實現從數字環保到智慧環保的跨越。在加強感知環境信息化與物聯網數據管理建設的同時,環境監測產業將迎來新的發展契機。作為掌握智慧環保數據端的環境監測企業,在智慧環保產業的快速發展中將具有較強競爭優勢。

智慧環保的興起將在“十三五”期間獲得加速發展,這給環境監測企業帶來了巨大的發展契機。我們認為,按照智慧環保整體層級規劃,在感知層監測方面將不再局限于區分環境質量監測、污染源監測、其他監測的分類,而將追求監測行業數據一體化。未來商機和發展點將逐漸從感知層建設到整個智慧環保體系,即重點從設備銷售轉移到運營維護,直至數據一體統籌,加強物聯網的建設。目前上市企業主要集中在“感知物聯”層,若想在智慧環保領域占據優勢,可能需要與“應用工具”層IT企業展開合作,彌補短板。我們認為,監測行業企業與IT企業的合作需要:1.建立健全傳輸層,打通信息之間的壁壘;2.加強信息技術軟件在環保領域的研究,強化實時智能化處理與智能分析模型;3.在打好以上層級基礎的前提下,進一步嘗試智慧服務平臺的構建,共享基礎信息設施信息,做到智慧感應、智慧傳輸、智慧共享,從而實現統一的生態網絡。

“智慧城市”系列報告之智慧環保監測市場分析(圖)

按照《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案》總目標,到2020年,全國初步建成陸海統籌、天地一體、上下協同、信息共享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若想在智慧環保領域奪得頭籌,企業需要通過加大研發投入、兼收并購監測領域較強的公司、信息實力較強的IT公司以強化自身的監測技術、物聯網技術,提高智慧化程度,從而提高智慧監測設備在市場的份額。近年來PPP模式受到財政部力推,而在PPP模式下環保訂單將更大更綜合,也本身也對企業的綜合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實現智慧環保需要企業選擇PPP的運營模式,搶奪有限的PPP訂單,這將進一步驅動上市公司再融資與并購力度,最終與政府一起建設實現統一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

智慧環保推薦標的

聚光科技——環境監測龍頭受益行業景氣度提升,訂單高增可期

聚光科技成立于2002年,主營業務是研發、生產和銷售應用于環境監測、工業過程分析和安全監測領域的儀器儀表,并為環境保護、工業過程、公共安全和工業安全提供分析測量、信息化和運維服務的綜合解決方案。近年來,聚光科技不斷進行技術創新,收購優秀企業拓寬產品面。

聚光科技在分析儀器領域是國家發改委認定的“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和國家環保部認定的“環境監測儀器國家工程技術中心”。目前,公司監測產品覆蓋在線監測、安全監測,以及便攜監測等眾多領域。聚光科技先后收購武漢中紅檢測科技有限公司65%的股權、寧波大通永維機電工程有限公司55%的股權,有利于公司拓展第三方檢測業務,整合工業運維服務行業資源。聚光科技通過收購荷蘭BB公司75%股權,從而實現控股荷蘭BB公司擁有100%股權的Synspec B.V.。荷蘭Synspec公司是在VOCs監測領域世界最知名的公司之一,產品被廣泛應用于歐洲和美國等發達地區,擁有廣泛的全球客戶忠誠度,營銷渠道覆蓋全球主要市場。通過此次收購,聚光科技獲得了世界領先的VOCs監測技術。實驗室分析儀器領域,公司先后收購北京吉天、上海安譜,快速獲得國際領先的原子熒光光譜儀等產品,進一步完善聚光科技實驗室業務產業鏈。

公司具備環境監測領域全產業鏈產品,在建設全方位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方面擁有明顯優勢。前期公司在江蘇如東的3.108億元監測項目包含基于“互聯網+”的大氣環境監控預警網絡以及園區企業LDAR檢測,是生態監測網絡小型范本。此外公司前期與黃山、章丘、鶴壁等城市簽訂“智慧環境”、“生態治理”及相關產業項目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有助于增強公司智慧環境、海綿城市及環境綜合服務項目的建設和運營經驗,打通公司現有各業務的價值鏈,是公司投資PPP項目的重要新起點。各項目預計總投資超過20億元,有利于公司業務規模和經營效益的增長。我們看好后續公司在環境監測領域訂單持續高增長,公司業績迎來加速釋放期,預計16、17年凈利潤分別達到4.6、6.8億元,維持買入評級。

“智慧城市”系列報告之智慧環保監測市場分析(圖)

  盈峰環境——政策加碼,打造“智慧環保”綜合服務平臺

盈峰環境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原名浙江上風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于2000年在深交所上市。2006年盈峰集團成為公司第一大股東。公司傳統主營業務為漆包線銷售業務和風機業務。2016年3月,公司發布環保戰略,公司名稱由“上風高科”更改為“盈峰環境”。環保領域監測為先,憑借全國最早進入環保監測領域企業之一的宇星科技在技術、市場、品牌方面具有的良好優勢,在未來幾年內會繼續引領公司快速搭建戰略布局,占據市場優勢地位。另外,控股子公司東方環保具有多年垃圾焚燒發電從業經驗,且手握多項專利;公司于2016年8月相繼收購三家污水處理企業,至此公司已形成監測為主,固水平臺雙輔的構架,為以后平臺的快速完善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公司全力向環保領域轉型,著眼打造綜合性“大環保”平臺。截至目前公司環保戰略構架已基本形成,已完成環境監測平臺、固廢平臺、水治理平臺的搭建,未來將在大氣治理、危廢、土壤修復、生態修復、智慧城市等領域方面加速,快速完成公司在環保領域布局,打造國內一流的、綜合性環保企業。

宇星科技在環境監測、環境治理、環境污染設施治理運營領域積累了豐富的行業經驗,每年均會獲得大量訂單,累計為下游行業超過7500家用戶提供各類氣體、水質、水文環境監測產品,應用于電力、石化、水泥、印染、市政、水利等領域,為環境保護、節能減排、生態修復、農業灌溉服務。在全方位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中,產品線齊全、項目經驗豐富將為公司帶拉大量訂單。

公司以打造高端裝備制造+綜合環境服務商為愿景,我們繼續看好公司在環保領域的并購延伸。目前已完成監測平臺、水治理平臺、固廢平臺的搭建,未來還將在大氣治理方面加速布局,并拓展土壤修復,生態修復,海綿城市等領域。我們看好公司后續的環保戰略規劃,預計未來公司將逐步通過外延并購方式實現產業覆蓋。不考慮此前公司公告的增發和收購,預計公司16、17年凈利潤分別為2.89、4.25億元,折合EPS0.40、0.58元,維持買入評級。

“智慧城市”系列報告之智慧環保監測市場分析(圖)

 

“智慧城市”系列報告之智慧環保監測市場分析(圖)

 

關鍵字:智慧服務監測點位

本文摘自:中信建投

電子周刊
回到頂部

關于我們聯系我們版權聲明隱私條款廣告服務友情鏈接投稿中心招賢納士

企業網版權所有 ©2010-2024 京ICP備09108050號-6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9343號

^
  • <menuitem id="jw4sk"></menuitem>

    1. <form id="jw4sk"><tbody id="jw4sk"><dfn id="jw4sk"></dfn></tbody></form>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沙县| 交城县| 揭阳市| 津市市| 河源市| 调兵山市| 甘谷县| 吐鲁番市| 调兵山市| 阿拉善右旗| 梧州市| 拉萨市| 师宗县| 平乐县| 铁岭市| 突泉县| 屯昌县| 平阳县| 阳山县| 桓台县| 什邡市| 浪卡子县| 磐安县| 屏南县| 健康| 耿马| 新疆| 宾川县| 西和县| 寻甸| 饶阳县| 临夏市| 马尔康县| 工布江达县| 开江县| 夏津县| 博湖县| 萝北县| 泗水县| 叙永县| 遵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