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智慧城市風頭正勁,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政務、萬物互聯已逐漸從想象變為現實。長江證券(000783,股吧)相關調研報告顯示,2010年以來,全國智慧城市投資額年均復合增長14.81%。預計未來10年,智慧城市建設投資將超過萬億元。
“智慧城市大到一座城市,小到一個社區、一個家庭甚至一個人,都大有文章可做。智慧城市不僅是理念的創新,也留給企業充分發揮的空間和機遇。”中國智慧城市博覽會組委會秘書長高亞彪在日前舉辦的第二屆中國國際智慧城市博覽會上如此表示。
政府搭好政策臺 企業唱好市場戲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統計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年底,國內智慧城市試點約有400個。而圍繞智慧城市建設的新概念更是層出不窮。
在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原主任、智慧城市聯盟理事長李鐵看來:“一些城市對智慧城市的理解存在概念上的誤區。智慧城市應當成為政府、企業探索未來城市發展的重要理念,而不應成為拉動區域經濟發展的"萬金油"。”
李鐵認為,企業在智慧城市建設中發揮的作用應超過地方政府。“受到市場和利益雙重驅使,企業會把科技手段、創新應用到極致。而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都產生于企業,產生于市場。因此,政府有效運用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方式,購買企業產品和服務,才是智慧城市發展的正途。”
“企業之間也需要融合。”李鐵表示,不應由一家企業來制定一座城市的智慧城市方案。“因為,智慧城市是無數個企業的整合。跨界整合、利益分享是未來智慧城市發展的重要方向,智慧城市建設最終要滿足城市的公共服務和社會化服務,滿足于市場,帶動內需。”
對此,眾多智慧城市參與企業紛紛表達了相似的觀點。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企業BG中國區副總裁楊萍告訴記者,今年7月15日,華為發布了智慧城市生態圈行動計劃,首批20多家合作伙伴宣布加入華為智慧城市生態圈,以一致的理念形成生態圈的合力,以伙伴之間的能力互補為客戶提供豐富多彩的智慧城市解決方案。“在智慧城市領域,傳統觀念需要改變。企業不應當單純追求自身業務規模的最大化,而是更應當看重生態圈的良性發展。”
青島海爾(600690,股吧)智能家電科技有限公司智慧城市解決方案總監孫曉震認為,由于基礎設施投入較大,依靠單個企業進行智慧城市建設并不現實。基于此,海爾倡導形成了自發性的產業集群。通過產業集群發揮各自優勢,形成產業互補和技術互補,加快智慧城市建設。
依靠創新 實現項目盈利
隨著智慧城市在全國如火如荼地推進,智慧城市撬動的資金量也越來越大,未來10年甚至可能達到萬億級。
“近年來,國內不少地方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設方面開發了很多項目,如大數據中心、云計算平臺的建設等,而政府建設智慧城市項目的資金基本還是源自政府。”對此,李鐵認為,對于這些項目,政府可以通過補貼的方式來進行資金籌措。政府要想解決智慧城市的資金來源問題,重點還是要面向社會、面向市場。
神州數碼控股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謝耘表示,作為參與多地智慧城市建設的資深企業,神州數碼從事智慧城市項目建設,資金來源主要有3個方面,一是企業會出資搭建平臺;二是政府投資;三是第三方資金參與,吸引一些金融機構參與籌集智慧城市建設基金。
然而,也有企業界人士坦言,在智慧城市建設領域,成功的PPP項目并不多。對此,不少企業負責人表示,要等到合適的盈利模式出現才會積極參與智慧城市建設。
軟通動力集團副董事長馮嵱表示,“不是沒有可盈利的項目。”當前,很多資金方都有積極參與智慧城市建設的熱情。之所以出現觀望情緒,關鍵在于如何確保一個比較合理且與投入資金能夠匹配的項目收益。
馮嵱建議,可以建立一個獨立的智慧城市建設發展公司,統籌智慧城市建設,用二層收益來“支付”項目方所需要的收益,從而打破智慧城市建設僵局。
打造特色智慧城市 避免千城一面
近年來,不少地方政府、企業全力打造的智慧城市,其現狀究竟如何?在第二屆中國智慧城市國際博覽會上,貴陽、北京市通州區、浙江金華、福建漳州等地以城市為單位,展出了獨特的智慧城市樣板。
以貴陽為例,該市曾被認為是“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人無三兩銀”的偏遠城市,但近年來卻在智慧城市和大數據建設方面風生水起。據貴陽市副市長陳少榮介紹,貴陽全市行政區域已實現光纖網絡百分之百全覆蓋。同時,該市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形成了數據交易、股權眾籌、跨境電商、網絡新媒體等產業鏈,促進了大數據、大健康、互聯網金融、特色旅游等產業的融合發展。
漳州市招商局經濟技術開發區作為貫徹落實國家推進北斗衛星技術應用的重要城市,以“宜居宜業”的城市經營型模式為方向,以國產北斗衛星相關技術體系為核心,融合其他先進的新一代信息化手段,形成完整的技術體系支撐智慧城市建設。
“智慧城市建設不是從零開始,要充分利用已有的資源,不能簡單地推倒重來,更不能盲目復制,千城一面。各地要根據城市功能、地理區位、因地制宜推進。”中央網信辦信息化發展局副局長張望表示。
至于是大城市還是小城市能夠建成智慧城市,李鐵認為:“這取決于搶抓機遇,合理布局,與城市規模大小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