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以來,上海全力推進面向未來的智慧城市建設。從各權威研究機構對全國各省市信息化發展水平以及智慧城市建設水平的評估評測結果來看,上海均位居前茅。其中,在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研究院推出的2014年全國各省市信息化發展指數評估中,上海位列第一;根據中國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國脈互聯智慧城市研究中心發布的第四屆智慧城市測評報告,上海智慧城市發展水平在全國位居第二,僅次于無錫。總體上看,“十二五”期間上海智慧城市發展水平保持和鞏固了國內領先地位。
上海智慧城市建設面臨的新挑戰
上海網絡基礎設施雖然在國內屬較好,無論是在帶寬、無線網絡的可用性、資質等方面,都落后于發達國家和地區;再如在電子政務、政府大數據開放方面,上海雖走在全國前面,但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有相當差距。
雖然在過去的幾年中,上海智慧城市建設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信息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對智慧城市建設不斷提出新要求,同時國內外其他城市也在全力推進智慧城市建設,對上海形成很大競爭壓力。從內部來看,隨著智慧城市建設的深入,上海信息化建設體制機制中與智慧城市建設不相適應的地方也逐步顯現。因此,上海要建設成為國際一流的智慧城市,仍然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1.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上海仍有較大差距
雖然在國內各城市和地區的智慧城市建設中,上海位居前列,但與國外先進水平相比,上海智慧城市的總體發展水平仍有相當大的差距。
上海社科院信息所于近日推出了2015全球智慧之都排行榜,在全球20個世界性中心城市中,上海排名第15位,處于中下游水平,落后于所有發達國家中心城市,僅高于布宜諾斯艾利斯、迪拜、孟買、開羅、里約熱內盧等發展中國家中心城市。
具體到該指標體系中設計的智慧城市建設三個方面(基礎設施、智慧經濟、智慧治理),上海除在智慧經濟方面表現相對較好之外(排名第12位),其他方面表示都不太突出。例如網絡基礎設施雖然在國內屬較好,無論是在帶寬、無線網絡的可用性、資質等方面,都落后于發達國家和地區;再如在電子政務、政府大數據開放方面,上海雖走在全國前面,但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有相當差距。
2.高新信息技術產業發展面臨巨大壓力
近幾年上海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不盡如人意,一方面產業增長緩慢,另一方面產業競爭力和影響力也未見明顯提高。一是產業增速逐年降低,甚至出現負增長。“十二五”以來,上海電子信息制造業除2011年實現7%的增長外,接下來幾年產業產值逐年下降,2014年的增長率為-2.3%,相比2013年-1.8%的增長率,有降速加快的趨勢。同時根據有關機構的統計,2015年上半年,電子信息產業投資北京增長109.4%,廣東增長37.7%,山東增長38.6%,天津增長17.5%,但上海仍持續負增長。二是領頭企業不多。根據《中國電子報》推出的2015全國電子信息企業百強榜,上海只有四家企業進入前一百名,規模最大的上海儀電電子(集團)有限公司也僅排在第十三名,百強企業數遠低于北京、廣州、江蘇、浙江等產業強省。
即使是在發展形勢較好的軟件和信息服務業領域,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隱患,例如上海軟件和信息服務業雖然規模較大、增速較快,但在全國具有領先優勢的大型和龍頭企業并不多。工信部發布的2014年(第13屆)中國軟件業務收入前百家企業名單中,前十名沒有一家上海企業,上海最大的軟件企業為華東電腦,排名僅第17位,而且年收入僅有排名第一的華為公司的約1/30。在2014年工信部發布的互聯網企業百強榜中,前十位企業中上海僅有一家(攜程),而北京則有6家,前20位中上海也僅有兩家企業。同時,在大云物移智等新興信息技術產業領域,國內許多地區已先行一步,如無錫在物聯網領域、重慶在云計算領域、貴陽在大數據領域方面都產生了很大的聲勢,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應,將對上海形成很大競爭。
3.體制機制的制約束縛日益顯現
智慧城市建設離不開體制機制的創新。上海智慧城市建設越深入,越會觸及經濟和社會中的深層次問題,體制機制對智慧城市建設的約束也會越顯現。
例如在信息共享方面,雖然上海建立了多個基礎數據庫,促進了許多重要基礎信息的跨部門整合,但在許多涉及民生的領域,如醫療、教育、交通等公共服務以及人口管理、食品安全等方面,政府信息管理中的層級分割、條線分割、地區分割仍普遍存在,使得許多跨區域、跨領域的智慧應用系統難以建立,既降低了智慧應用的效益,也影響了民眾對智慧城市的感受。
再如在智慧經濟領域,目前許多產業行業監管體制落后于新產業、新業態的發展,制約了產業創新。在產業融合的大背景下,許多行業創新的推手都是外來者,如電子商務并非發端于傳統商業企業,網絡金融并非起始于銀行業,打車軟件并非出自出租行業。但另一方面,行業中的傳統企業仍掌握著政策話語權,它們往往利用這一優勢來筑欄設限,阻礙新興智慧產業的發展,比如今年以來網絡金融、網絡機頂盒、打車軟件等業務紛紛遭遇限制或封殺,雖有新興產業發展不成熟的原因,但傳統業者的排擠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4.智慧城市建設的民眾感受不強
上海有關部門今年曾就上海民眾對城市建設各方面的感受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對于智慧城市建設民眾顯現出滿意度低、關注度低的“兩低”特征。
這個問題的產生主要是兩方面原因,一是“十二五”期間上海突出智慧基礎設施建設,先后與三大電信運營商簽訂智慧城市建設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同時緊跟國際前沿信息技術,加強以“大、云、物、移、智”等為代表的新興技術的引進和推廣,相對而言上海對推進這些先進智慧設施和智慧技術的應用重視不夠,其效益沒有得到充分發揮。二是上海建設的很多智慧系統往往是從政府角度出發來進行規劃設計,其與市民的需求沒有完全匹配。市民所需要的便捷、準確、及時、安全的公共服務并沒有得到滿足,尤其是民眾看得見、用得上、離不開的網絡應用和服務比較缺乏,影響了市民生活的“智慧”感受。
上海智慧城市建設的新征程
在當前社會中存在比較嚴重的“信息鴻溝”的現象,為數不少的居民(特別是老年人、外來務工人員等)的計算機、網絡、智慧終端的操作技能不足,不能充分享受智慧城市的建設成果。
根據上海市的發展規劃,上海要在2020年基本建成四個中心和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根據城市發展中信息化建設應適度先行的原則,在“十三五”期末上海智慧城市建設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從發展步驟來看,上海應力爭用三年左右時間,將智慧城市建設水平從目前世界大都市中的中下游提升為中游水平,并力爭在“十三五”期末,能進入前三分之一的水平。從發展內容上看,上海應實現兩個追趕,即在基礎設施上追趕東亞國家城市(如首爾、東京、新加坡等),在智慧經濟上要追趕歐美國家中心城市(如紐約、倫敦、巴黎等)。在規劃內容上看,智慧城市建設各主要板塊(包括智慧基礎設施、智慧應用、智慧產業、智慧環境等)中,都應明確對標國外先進水平來設置目標和任務。為實現這一新藍圖,上海應當在以下方面進行努力。
1.推動提速降費,升級網絡信息基礎設施
網絡信息設施是智慧城市建設的基礎。為盡快縮小與國外先進水平的差距,上海應重點提高網絡服務的速度,同時降低網絡服務資費。為此“十三五”期間上海的智慧城市建設應當從以下方面三管齊下:
其一是加快5G網絡普及。在傳統銅纜、光纖網絡以及2G、3G、4G等移動網絡發展水平已落后于國外先進水平的情況下,上海要以5G網絡建設為契機,加快這種先進移動網絡的研發和普及,力爭在網絡設施上實現彎道超車。
其二是促進網絡通訊行業競爭,通過放寬網絡市場進入門檻、引入OTT業務,促進競爭降低網絡通訊價格,同時鼓勵社會機構通過“前端服務免費、增值服務收費”的方式提供免費Wi-Fi熱點服務,
其三是促進網絡設施共享利用,尤其應加快推進政府部門、醫院、學校、政務服務中心等公共場所,向市民提供免費公共Wi-Fi接入服務。
2.促進互聯共享,完善智慧便民服務體系
智慧城市建設,信息資源共享和業務系統互通是核心,各類智慧應用是關鍵。在“十三五”期間,政府在這兩個方面可以發揮重要作用:
一是開發便民應用。目前在互聯網應用領域,商業機構重點是衣、食、住、行等方面,形成了許多廣受歡迎的應用。但在許多公共服務領域,民眾常常感到十分不方便,但商業機構又難以進入。對這些領域,政府要加強互聯網應用的開發,如政府服務、就醫、就學、停車等,讓民眾切身感受到,互聯網發展給日常生活工作帶來的好處,從而提升民眾對智慧城市的感受度,使智慧城市真正成為全民工程。
二是促進互聯共享。要開發便民應用,必須解決信息孤島問題這一信息化建設的老大難問題。一方面,要加快政府部門以及公共服務部門信息資源向社會開放,促進公式共信息商業化利用和大數據開發;另一方面,要真正實現電子政務系統建設由以政府為中心向以市民為中心的轉變,推動不同政府部門、不同公共服務機構以及不同地區之間的信息共享,建設一站式、一門式服務體系。
3.聚焦優勢領域,力爭實現智慧產業突圍
智慧產業是上海智慧城市建設中相對比較薄弱的一個環節。“十三五”期間上海應當充分發揮信息產業作為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主戰場的作用,加快信息產業的自主創新,力爭在若干個技術和產業領域能進入世界一流行列。
一是要轉變思路,上海的智慧產業發展要從以前的追求產業規模轉向追求產業質量,更加注重信息產業的層級、結構和效益,使得政策資源和產業資源集中到那些真正具有創新內涵的企業和高附加值產業上。
二是要聚焦重點,“十三五”期間上海發展智慧產業應當轉變“大而全”的思路,而是要從目前各類新興信息技術產業中選取兩到三個重點領域,集全市之力進行攻關,力求在“十三五”期間能涌現出幾個世界級的信息技術企業。
三是要抓小放大,調整以前智慧產業發展中重視外資企業和國有企業的做法,真正把精力和重點放在促進智慧行業中廣大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上來,增強這些企業的創新活力。
4.提升市民感受,完善社會大眾參與機制
智慧城市不能是虛無縹緲、“高大上”的東西,而應該成為民眾生活的一部分。為此,在“十三五”期間,上海在不斷提高智慧城市建設水平的同時,也需要進一步提升民眾對智慧城市的認知度和感受度。
一是加強宣傳推廣。加強智慧城市應用案例評選,著眼于民眾關心關注的重點公共服務領域,評先一批技術成熟、服務優質、需求量大的智慧城市應用系統,并借助各類媒體進行大力宣傳推廣;加強智慧機構評選,面向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和產業園區,評選一批智慧技術應用水平高、應用效果好、行業(領域)示范性強的智慧機構;加強智慧區域案例評選,結合區域特色、領域特點和各自基礎,組織開展智慧城市試點示范區(園區、街鎮)建設。
二是促進官民互動。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應用注意傾聽和收集民眾對智慧城市的意見和建議。例如:加強輿情工作,了解民眾對網絡服務、智慧系統、網絡安全等的看法,及時掌握智慧城市建設中民眾關心的事項,準確發現問題比較集中的領域,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改進。
三是減少數字鴻溝。在當前社會中存在比較嚴重的“信息鴻溝”的現象,為數不少的居民(特別是老年人、外來務工人員等)的計算機、網絡、智慧終端的操作技能不足,不能充分享受智慧城市的建設成果。上海智慧城市建設要吸引社會廣泛參與,必須加強對這些“信息弱勢群體”的協助和培訓,幫助他們提升信息技能,同時在各類智慧應用系統的設計上要更加簡便智能,讓弱勢群體也能方便地使用,從而提高智慧城市各類服務和應用的人群覆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