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智慧城市是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創新驅動發展、推動新型城鎮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舉措。那么,建設智慧城市的路徑是什么?筆者認為,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樹立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和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為“十三五”時期智慧城市建設指明了方向。中國智慧城市建設需要積極實現與五大發展理念的有機融合,按照五大發展理念的要求謀篇布局。
優化軟硬件環境,實現創新發展
創新是一個廣泛而全面的概念,不僅僅是指單純的科技創新。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發展,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創新發展是智慧城市建設的前提,更是其建設的首要任務。建設智慧城市,必須堅持創新發展,發揮科技進步和信息化的帶動作用,構建產業新體系,培育發展新動力,尤其要大力提升綠色科技創新水平。要優化技術創新環境,加強技術研發、應用試驗、評估檢測等方面的公共服務平臺建設,著力推進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的產學研合作,增進企業之間的合作,優化智慧城市技術創新的軟硬件環境。重視人才培養,逐步提升全民信息化素質,堅持以落實人才發展規劃為主線,堅持人才優先,切實做好人才培養與全民信息化素質教育工作。
這里,有一點是在智慧城市建設中需要格外注意的,即勞動力素質問題。中國城市建設有龐大的勞動力大軍,但目前中國勞動力整體素質尚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智慧城市的建設與發展。因此,要堅持以人為本,加強勞動者的素質教育,努力將勞動力轉化為符合時代和社會要求的人力資本,帶動創新發展,這對于中國未來一段時間內智慧城市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實現協調發展
推動智慧城市建設,要構建政府引導、多方參與管理的運營模式。要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堅持政府引導,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建設。要按照智慧城市的發展規律,加快智慧城市建設運營模式的實踐探索,建立多樣化的智慧城市建設運營模式,著力培育形成成熟的市場機制。
地方政府在統籌規劃方面要發揮重要作用,充分發揮在公共資源配置中的引導性作用,彌補市場失靈,加強體制、政策、經濟、社會等各方面的協調和配合。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智慧城市建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在智慧環保、智慧交通、智慧安全生產等基礎領域引入社會資本參與建設,深入挖掘市場潛力,充分調動市場力量,用利益引導、市場約束和資源約束的倒逼機制引導科技創新。
探索根治城市病,實現綠色發展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快速推進,交通堵塞、環境污染等大城市病開始顯現,人們開始反思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為代價的傳統發展模式。傳統發展觀重發展速度和規模,輕發展效益和質量,不僅浪費資源,而且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而智慧城市的建設,正是有效破解城市病問題、提高城鎮化質量的重要舉措。智慧城市建設要求堅持資源集約和環境保護,推動城鎮化朝著綠色可持續方向發展。
在一定程度上講,智慧城市體現的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級形態,與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高度融合。要求在城市規劃和管理中引入智慧技術,將技術創新與綠色發展有機結合。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要對水、能源、土地等資源進行科學規劃和智能化管理,有效緩解城市發展的資源瓶頸壓力,解決資源總量不足、使用效率不高的問題,并有效提升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效率,提高城市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真正實現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騰籠換鳥”與“一帶一路”相結合,實現開放發展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發展日新月異,成就舉世矚目,一個成功經驗就是,對內堅持改革,破除一切阻礙生產力發展的障礙和藩籬;對外融入世界經濟大潮,在經濟全球化和社會信息化的過程中拓寬生產力發展空間。將這兩者結合起來就是要開放。當前,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對于智慧城市建設而言既是壓力又是機遇。要通過“騰籠換鳥”,實現鳳凰涅槃;要通過“一帶一路”戰略,推動走出去與引進來緊密結合。
經濟新常態要求中國經濟轉方式、調結構并向縱深推進。從長期看,經濟發展取決于長期潛在增長率,也就是資本、勞動力和技術進步。要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僅靠需求側的政策是不足的,必須通過改革、經濟結構調整和科技進步,提高潛在增長率,也就是改善供給側。從供給端來說,就是針對企業自身的改革,增強企業盈利能力,從而提升企業的預期和信心。具體的改革舉措包括減輕企業稅費、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簡政放權助力創業創新等。簡單來說,就是通過政策手段幫助企業應對目前的局面。騰籠換鳥,就是要主動推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鳳凰涅槃,就是要擺脫對粗放型增長的依賴,大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可以說,騰籠換鳥是手段,鳳凰涅槃是目標。在發展速度換擋期、發展方式轉變期、經濟結構調整期和增長動力轉換期,只有通過“老鳥”出,“新鳥”進,并扎牢籠子,才能實現中國經濟的鳳凰涅槃。智慧城市建設,正是發展和培育“新鳥”的契機與土壤。
經濟轉型升級,對外則需要抓住“一帶一路”的戰略機遇,實現開放發展。 “一帶一路”建設已成為中國新時期開放戰略的重要標志,承載著新時期中國打造全新對外開放格局的重任。智慧城市建設必須抓住“一帶一路”這個戰略機遇期,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支撐我國城市健康發展。
普及公共服務產品,實現共享發展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共享發展”的理念,這是發展理念的巨大進步。智慧城市建設的定位、目標和重點就是要堅持以人為本,讓人民共享智慧城市建設的成果。因此,建設智慧城市要加強軟件和硬件同步建設,優先發展公共產品(服務)領域,實現共享發展。
要大力發展城鎮互聯網、物聯網,推進智能交通、智能建筑、智能電網等先進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涉及城市發展的公共領域的科技開發,推進建筑業、住宅產業、建材產業等技術更新,加大新型廢棄物資源化技術的開發力度。加強智慧城市的軟件設施建設,把群眾滿意度作為智慧城市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地方政府應實行智慧政務,發展智慧產業,建設智慧城區,創建智慧交通和物流體系,加強構建完善的智慧公共服務體系,最大程度上做到智慧城市發展成果由群眾共享。要加快推進信息安全相關的法律法規體系建設,加快制定和完善有關信息基礎設施、電子商務、電子政務、信息安全、個人信息保護、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的法律法規,明確信息資源的責任主體和監管主體,為智慧城市創造良好的法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