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公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提出,在未來的城市規劃建設中“原則上不再建設封閉住宅小區,已建成的住宅小區和單位大院要逐步打開,實現內部道路公共化”。小區“拆墻”規定一經提出,就在全社會引發了熱議。
長期以來,封閉住宅小區和單位大院是中國城市建設的一大特色。這不僅源于傳統四合院的建設思路,還是計劃經濟時代“單位”觀念在城市建設中的具體體現。即使是在上世紀90年代末期進行住房商品化改革后,封閉式小區和單位大院依然是商品住宅和單位辦公樓建設的最普遍形式。這種小區一般都有封閉的圍墻,實行封閉管理。應該說,這種建設模式有安靜、安全、私密性較強等優點。但其帶來的缺陷也是顯而易見的,包括城市建設的條塊分割、破壞了路網的完整性,形成了各種“斷頭路”“丁字路”。并且由于密度較低,占用了大量的公共建設用地,因而成為城市擁堵的重要根源之一。
對小區“拆墻”的規定,民眾最直接的反應來自3個方面:一是居民物權如何補償;二是拆墻后的安全如何保障;三是物業管理如何跟上。第一方面在我國《物權法》中已經有明確規定,相信在接下來的各地細則中也會征求居民意見,采取穩妥辦法予以解決。而第二、第三方面的問題則是考驗城市管理創新的“試金石”。如果居民的安全及物業管理均無法得到有效保障,那么小區“拆墻”必然會引發民眾的強烈反對。
小區“拆墻”為“智慧城市”的推廣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從國外經驗來看,以“街區”代替“小區”是現代城市建設的一大潮流。而保障居民安全、提供更高質量的物業管理,靠的就是公共管理方式方法的創新。所謂“智慧城市”,就是運用信息和通信技術手段感測、分析、整合城市運行核心系統的各項關鍵信息,從而對包括民生、環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務、工商業活動在內的各種需求作出智能響應。其實質是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實現城市智慧式管理和運行,進而為城市中的居民創造更美好的生活,促進城市的和諧、可持續成長。
如今,新加坡的“智慧國計劃”、韓國的“U-City計劃”等都已經成為“智慧城市”建設的典范。我國“智慧城市”建設也如火如荼,目前已開展了三批城市群試點建設。2015年,中國智慧城市市場IT投資規模達到2480億元,年投資增長率為20.4%。“智慧城市”將通過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城市各領域的深度融合和創新應用,極大地提升城市生產效率、管理效能和服務水平。
因此,按照中央的部署,在未來的城市建設中,即使拆掉小區和單位的圍墻,也不必為相關的安全或物業管理過分擔憂。如果能夠進一步完善“智慧城市”的優惠支持政策,引入各路資本投入到“智慧城市”建設當中,以智能化、網絡化的管理取代傳統的“高墻”管理,切實保障居民的安全和物業管理需求,那么我國的城市建設將邁上一個新臺階,民眾對小區“拆墻”的顧慮也會大大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