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積極推動和實踐“智慧湖北”宏偉藍圖,帶動湖北信息產業轉型發展,8月7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出臺《關于加快推進智慧湖北建設行動方案》。方案指出,加快推進智慧湖北建設,推動新產品、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發展,既是打造湖北省經濟未來競爭新優勢的關鍵舉措,也是湖北省改善民生服務和提升社會治理的重要途徑。以下是文件具體內容:
加快推進智慧湖北建設行動方案(2015-2017年)
根據《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智慧湖北建設的意見》(鄂政發〔2015〕52號),為科學務實、高效有序推進智慧湖北建設各項任務落地實施,特制定本行動方案。
一、信息基礎設施提升行動
按照“統籌規劃、整合資源、適度超前、保障安全”的原則,重點實施寬帶湖北、移動互聯、三網融合、下一代互聯網等具體行動,加快構建寬帶、融合、安全、泛在的智慧化信息基礎設施。
(一)建設寬帶湖北。
統籌制定寬帶網絡發展規劃,將寬帶發展納入城鄉發展、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深化光纜、管道、基站等通信基礎設施的共建共享。推進寬帶普及提速,推動全光網城市建設,新建住宅的通信設施采用光纖接入方式,加快老舊小區光纖到戶改造,實施寬帶鄉村工程。建設高速大容量光通信傳輸系統,增加網絡平臺主要業務應用帶寬配置,全面提升骨干傳輸網絡容量。做好工業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規劃與布局,建設滿足智能制造需要的低時延、高可靠、廣覆蓋的工業互聯網,提高工業寬帶服務質量。保障寬帶網絡設施建設與通行,市政公共設施應向寬帶設施建設開放,并提供通行便利。推動寬帶普遍服務,加大對民生服務領域寬帶接入政策扶持。(責任單位:省經信委、省通信管理局、省發展改革委、省國土資源廳、省住建廳等)
專欄1 光纖寬帶普及提速工程發展思路及目標:按照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社會參與的思路,堅持“全光網、提速率、促普及、擴應用、惠民生”原則,到2017年,城市區域實現全光網覆蓋,普遍具備100M接入能力;農村所有行政村均實現光纜通達,普遍具備20M接入能力。三年內光纖入戶新增790萬戶,其中2015年新增270萬戶,2016年和2017年均新增260萬戶。光纖入戶率由2014年的92%提高到50%。固定寬帶用戶達到1300萬戶,其中50/100M高帶寬用戶占比超過40%,光纖和固定寬帶普及率位居中部第一。
發展重點:一是推進城區光纖到戶。加速推進城市老舊小區光網改造工程,2015年城市家庭光網覆蓋率80%,2016年達到95%,2017年實現全覆蓋,同時加快光纖入戶推廣應用。2016年底,武漢、襄陽、宜昌等城市實現城區wifi全覆蓋。二是推進農村光纖“村村通”。加快農村光纖寬帶網絡建設工作,重點扶持“寬帶鄉村”試點工程(十堰、孝感、黃岡、恩施)和宜昌“戶戶通”工程,不斷提高農村地區的光纖網絡家庭住戶覆蓋率。2015年新增950個行政村“通光通寬”,2016年和2017年各新增900個行政村“通光通寬”,確保全省所有行政村在2016年底實現通寬帶,2017年底全部實現光纖網絡接入。三是加快企業光纖網的部署和建設。大幅提升各級開發區、園區、產業集聚區的寬帶接入能力,重點打造百兆企業、百兆社區、百兆校園、百兆鄉村,為信息經濟發展提供重要支撐。推進光網免費提速工程,加快提速降費步伐,百兆寬帶資費最高降幅達35%。
(二)發展移動互聯。
加快TD-LTE等4G網絡建設,增加基站數量,實現4G網絡鄉鎮和行政村全覆蓋。提升鐵塔等配套基礎設施資源共建共享能力,納入各級政府城鄉發展總體規劃,對運營企業在電力引入、基站選址、征地、開放政府公共設施等各方面給予支持并加強對政策落實情況的考核。降低4G用戶資費,促進用戶網絡升級換代。推進城市熱點區域內WiFi覆蓋和開放,在機場車站、旅游景點、圖書館等重要公共場所建設免費WiFi,提升網絡服務質量。建設覆蓋全省的北斗衛星導航地基增強型系統,推動行業應用向北斗系統遷移,提供高精度導航和定位服務。構建移動互聯城市建設產業生態圈,促進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協同開展建設、運營和商業合作。(責任單位:省經信委、省通信管理局、省國土資源廳、省住建廳、省交通廳、省旅游局、省測繪局等)
(三)普及三網融合。
統籌規劃三網融合基礎設施建設,促進電信網、廣播電視網和互聯網網絡基礎設施共建共享。發展下一代高清交互式廣播電視網,升級廣電骨干承載網,推進廣電網絡雙向化、數字化、智能化改造。以廣電和電信業務雙向進入為重點,促進互聯互通和業務融合,擴容建設多業務融合平臺,發展交互式網絡電視、手機電視和有線電視網寬帶服務等融合性業務,提升業務綜合承載能力。加強農村三網融合應用,加快推進幸福新農村IPTV寬帶應用。突破網絡融合、終端融合、內容融合等關鍵技術,開展融合業務、管理機制和商業模式創新。(責任單位:省經信委、省新聞出版廣電局、省通信管理局等)
(四)布局下一代互聯網。
研究部署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聯網,推動電信運營商升級改造基礎設施和支撐系統,推進政府公共服務網站以及大型商業網站IPv6改造。爭取完成武漢市下一代互聯網示范城市試點建設工作,為省內其他城市網絡建設升級換代提供經驗。以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為切入點開展IPv6應用示范,推動固定終端和移動智能終端對IPv6的支持。加快IPv6核心設備技術升級和產業化,形成網絡設備制造、軟件開發、運營服務、應用推廣的完整產業鏈。建設下一代互聯網數據中心(IDC),全面提升信息數據存儲和服務能力。(責任單位:省通信管理局、省經信委、省發展改革委等)
二、產業轉型升級行動
推進信息技術在制造業、農業、服務業等領域的深度融合應用,帶動產業組織方式變革和產業發展水平提升,重點實施兩化深度融合、綠色制造、智慧農業、服務業升級、智慧物流等具體行動,充分利用互聯網進行產業業態和服務模式創新,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
(五)推進兩化深度融合。
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深化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工業各領域的融合、集成、創新應用,提升兩化融合發展水平。推進互聯網和工業融合創新,發展基于互聯網的按需制造、柔性制造、數據制造、綠色制造等新型生產模式。加快工業機器人、增材制造(3D打印)等先進制造技術在生產過程中的應用,培育發展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促進物聯網等信息技術與石化、冶金、紡織、食品等流程制造行業的融合創新,建設智能檢測監管體系;推進機械、汽車、船舶、電子等離散制造領域的裝備智能化升級,提高精準制造和敏捷制造能力。推動制造業服務化轉型,拓展制造業服務價值鏈。繼續推廣普及兩化融合管理體系,組織開展兩化融合管理體系標準貫徹和評定試點,培育第三方咨詢、評定和培訓服務機構。大力推行CIO制度,設立湖北省CIO聯盟,打造推動兩化融合發展的助推平臺。(責任單位:省經信委、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國資委、省國防科工辦等)
專欄2 智能制造創新平臺專項工程發展思路及目標:以物聯網、互聯網、云計算和大數據技術為基礎,統籌規劃、突出重點、集聚資源,推動跨領域跨行業協同創新,實現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到2017年,建成以工業云為核心的“1 N”智能制造創新應用框架體系,創新平臺對企業服務覆蓋率達到100%,SaaS(軟件即服務)應用達到30萬家,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示范企業達到15萬家,平臺整體實力和水平居中部第一,進入全國先進行列。
發展重點:一是建設完善湖北工業云平臺。以智能制造創新平臺建設為突破口,打造匯聚國內外工業創新資源、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響力的綜合性云平臺。二是推進行業特色應用。支持武鋼、東風等行業龍頭企業與互聯網企業聯合建設重點支柱行業云平臺、制造業大數據平臺,提供社會化制造資源信息服務,推進企業研發設計、數據管理、工程管理等制造需求服務向云平臺遷移;推廣奮進工業云機器人服務模式,依托網絡功能,實現跨工種、跨工作站、跨地域協同。三是完善中小企業信息化服務體系。支持省中小企業服務平臺建設,打造eworks、開目信息等一批運作規范、功能完備、服務高效、信譽良好的信息化咨詢服務機構和應用集成服務商,推動中小企業信息化服務向專業化、市場化、社會化方向發展,增強中小企業產品創新、質量控制、企業管理、市場營銷能力。四是以“互聯網 ”思維,創新集成工業領域智力、知識和工具資源。依托天喻軟件、達夢數據庫等省內軟件企業,集中采購CAD等成熟軟件產品,向省內中小企業免費開放,提升數字化設計、工藝仿真和優化能力。集成全球工業知識和創新資源,構建工業知識公共庫及眾創分享網絡生態圈。
(六)發展綠色制造。
加快重點領域智能化節能技術推廣應用,推動鋼鐵、石化、有色、建材等主要耗能行業設備和工藝流程的智能化改造。在造紙、印染、制藥、化工、蓄電池等重點污染行業推廣物聯網技術應用,實現污染源在線監測和智能控制。加快推進企業能源和污染管控中心建設,實現對企業能源系統的生產、輸配、消耗以及污染物排放等環節的動態化監控管理。建立省級能耗監測大數據服務平臺,推動能源消耗數據的在線采集,實現用能監測、能效分析、節能管理、碳排放管理、節能監察等業務的協同,提高能源“雙控”工作智能化水平。加快合同能源管理、節能設備租賃等節能新機制推廣。加快低碳工業園區試點建設,開展工業園區和企業分布式綠色智能微電網建設,加強節能技術開發應用,培育低碳產業。(責任單位:省經信委、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環保廳、省能源局等)
(七)智慧農業可持續發展。
推動互聯網、物聯網等信息技術在農業上的廣泛應用,發展感知農業、精準農業、訂單農業和綠色農業,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智慧農業轉變,提高農村生產效率,促進農民增收,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加快物聯網技術推廣應用,實現農業生產過程全程監控、農產品質量全程可追溯以及經營管理決策的智能化。推進農業信息進村入戶,盤活涉農信息服務市場,充分整合各方涉農信息服務資源,利用網站、微信、微博、熱線等技術為農民提供政策、科技、市場等信息,提升涉農信息的普遍服務水平。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和配套物流設施,引導知名電子商務平臺企業服務下沉農村,結合當地特色農產品,推出精準服務。鼓勵農民利用電子商務進行創新創業,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責任單位:省農業廳、省科技廳、省商務廳、省供銷社等)
(八)服務業升級發展。
以構建現代服務業體系為目標,加快推進工業設計、創意設計、商務服務、檢驗檢測等知識型、技術型服務業升級發展。建設生產性創新服務平臺,面向初創企業及創意群體提供設計、測試、生產、融資、運營等服務。完善面向傳統企業的電商軟件開發、網店建設、拍照美化、倉儲管理、營銷推廣和代運營等電商配套服務,提高面向產業集群和專業市場的技術支撐和公共服務水平。鼓勵互聯網企業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發展企業征信、供應鏈金融、產業運行監測等信息服務。發展基于物聯網的在線監測、平臺運營、業務托管等虛擬運營服務。發展移動電商、移動支付、數字媒體、位置服務、網絡社交等基于移動互聯網的信息服務,拓展設備租賃、數據托管、流程外包等信息服務業,完善企業信息技術咨詢、信息工程監理、信息系統測評、信息能力培訓等服務。(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經信委、省商務廳、省質監局、省政府金融辦等)
(九)智能物流統籌發展。
統籌規劃省內智能物流中心建設,合理規劃布局智能物流倉儲用地,建設智能物流骨干網。推動現代物流與電子商務協同發展,建設多種運輸方式聯動、物流園區和中轉站倉儲等物流信息管理系統,推動物流企業與供應鏈上下游企業間信息平臺對接,打通物流信息鏈,實現物流信息全程可追蹤。統籌整合交通、海關、檢驗檢疫等行業(部門)的物流信息,加強物流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實現物流信息與公共服務信息的有效對接。推廣信息技術在倉儲配送、集裝箱和冷鏈業務中的普及應用和融合創新應用,促進業態和模式創新。大力推進國家級、省級示范物流園區智能化提升工作,加快推進武漢東西湖保稅物流園、武漢東湖綜合保稅區食品保稅物流園、襄陽北國際物流園、宜昌三峽翻壩物流園等全省重點物流項目智能化建設。(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商務廳、省經信委、省交通廳、武漢海關、湖北檢驗檢疫局等)
三、社會管理創新行動
社會管理信息化,是建設服務型政府、效能型政府的重要手段,是提升社會治理水平、維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重要途徑。重點實施信息資源開放、政務效能提升、社會綜合治安管理、食品藥品安全監管、生態環境保護和安全生產智能監管等具體行動,推動政府職能轉變,創新政務服務和社會管理,實現管理過程精準化、管理方式多樣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
(十)信息資源開放共享。
以開放共享為目標,以楚天云平臺為支撐,以政務信息為龍頭,全面推進信息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進程,推進大數據在全省經濟社會各領域的廣泛應用。建設楚天云平臺,完善信息交換系統,整合全省各類信息資源,并通過云服務模式提供信息資源匯聚交換和開放共享接口。按照“一數一源”的原則,加強各級政務部門業務信息資源梳理和“云化”管理,重點推進人口、法人單位、自然資源和空間地理、宏觀經濟等基礎信息庫的建設,建立數據采集、匯聚、共享的長效機制。推動公共服務企事業單位開放公共信息資源,引導社會化開發利用,深度挖掘信息資源的經濟社會效益。建立信息資源開放共享的保障機制,制定信息資源開放共享管理辦法,編制開放目錄指南,明確開放等級權限、共享范圍等內容。創新信息資源的增值開發利用機制,加強與互聯網企業的合作,采用信息換服務等多種模式推進開放。(責任單位:省經信委、省發展改革委、省公安廳、省國土資源廳、省住建廳、省交通運輸廳、省國資委、省衛計委、省統計局、省工商局、省質監局、省測繪局等)
專欄3 楚天云及基礎數據庫共享工程發展思路及目標:按照“統一標準、統一服務、資源匯聚、協同共享”的原則,依托現有省級電子政務平臺,整合匯聚省內各行業云、區域云信息、通信和技術(ICT)資源,爭取到2016年底,全面建成楚天云平臺和人口、法人單位、自然資源和空間地理、宏觀經濟基礎數據庫,滿足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需求,平臺綜合承載能力、設施資源利用能力、信息資源集聚共享能力、信息綜合服務能力大幅提升,整體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發展重點:一是建設全省統一的楚天云基礎設施服務平臺。優先采取服務外包模式配置平臺硬件資源,兩年內達到10PB存儲容量、萬臺云服務器和萬兆交換吞吐量規模,滿足省級電子政務應用系統對存儲、計算、網絡的安全云計算資源需求。二是建設全省統一的楚天云數據交換樞紐平臺。對各級政務部門信息資源進行梳理,推進“云化”管理。開發信息資源云匯聚和交換接口,推動省內行業云和區域云向楚天云匯聚、對接。三是推進人口、法人單位、自然資源和空間地理、宏觀經濟4大基礎數據庫建設。分別以公安、工商、測繪、統計部門的信息為基礎,整合其他部門相關信息,按照“邏輯集中、物理分布、統一管理、各負其責”原則,實現基礎數據庫的共建共享。四是建設全省統一的楚天云服務平臺。加強云應用建設,規劃一批民生服務、社會管理、產業發展的重點應用系統,以應用帶動和促進各類專題數據庫建設,形成全省統一的云服務平臺和大數據中心。建立跨部門、跨行業、跨層級的大數據共享使用機制,加強大數據采集分析,深度挖掘大數據價值,拓展大數據應用,為政府決策提供科學依據,為社會公眾提供信息服務。(十一)政務效能提升。
繼續推進電子政務建設,打造網絡化、智能化“網上政府”,不斷提升政務效能。建設完善湖北“政務云”平臺,開發數據交換、電子表單、電子印章、即時通信等通用基礎服務功能模塊,為省級電子政務應用提供運行環境和托管服務。建設政務大數據中心,為省直部門提供數據存儲、備份服務。建設行政權力網上公開透明運行“一庫四平臺”(即權力庫、權力運行平臺、法制監督平臺、電子監察平臺、政務服務平臺)和網上政務服務大廳,促進省、市(州)、縣(市、區)三級權力網上運行平臺互聯互通,完善網上并聯審批平臺,提供全流程“一站式”網上辦事服務。建設完善省應急平臺體系,提高應急處置效率和水平。加快全省信用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通過依法征信及信息披露,形成守信褒揚、失信懲戒機制,打造“信用湖北”。加快縣級電子政務公共服務平臺建設,促進政務服務網絡向基層鄉鎮(街道)、村(社區)延伸。推行移動政務,加強基層移動辦事終端、自助終端等輔助設備建設,提供手機門戶網站、政務APP、微信、微博等多種服務渠道,滿足政務服務和政民互動等不同應用接入需求。(責任單位:省政府辦公廳、省編辦、省經信委、省發展改革委、省政府法制辦等)
專欄4 全省應急平臺專項工程發展目標:到2017年,全面建成上聯國家部門、下接基層、橫通各有關單位的全省應急平臺,為有效預防和積極應對各類突發事件提供先進的支撐手段,基本滿足各區域應急管理工作全過程、全時段的工作需要。發展重點:一是統一應急平臺體系標準規范。制定全省應急資源分類與編碼標準、應急信息交互與共享標準、預警信息分類與編碼標準、數據庫規范、圖形標識規范等,以滿足互聯互通和資源共享要求。二是建設全省各級政府應急平臺。省級應急平臺包括應急指揮場所、基礎支撐環境、綜合應用系統、安全保障體系等內容。市州級應急平臺原則上與省級應急平臺一致,可根據實際作適當精簡。縣級應急平臺可選擇建設應急平臺一體機。三是整合各級政府部門應急平臺(系統)。具有專項應急管理工作職能的部門,負責編制應急預案和各自應急平臺(系統)建設,系統應具備預報預警和現場處置專業突發事件的能力,同時為政府應急平臺提供各類信息,實現信息共享。優先建設自然災害類、事故災難類、公共衛生事件類、社會安全類等4類應急業務系統。四是發展應急云服務。采用分布式架構搭建全省應急,分為省和市州兩級云中心,主要內容包括云主機存儲、支撐軟件和應急一張圖云服務平臺。
(十二)加強社會綜合治安管理。
以建立立體化、現代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為總體要求,以強化各類信息資源關聯整合、共享應用為重點,構建“技術支撐、立體防控、線上線下、多部門聯動”的社會綜合治安管理信息服務體系。依托湖北“公安云”,聯合交通、環境、銀行、機場、港口等部門,加強已建視頻監控設備的整合與聯通,統一規劃建設全省公共視頻監控網絡基礎設施。完善城市安全立體防控網絡建設,拓寬城市商業中心、軌道交通等重點公共場所物聯網監控設備覆蓋范圍。推動區域間防控信息的資源共享和協同應用,提高預防犯罪、動態控制、偵查破案、道路監管能力。整合公安內部多警種信息資源,推進公安大數據跨部門共享,拓展公安大數據應用范圍,提高利用大數據加強社會治安防控的預警預判能力。繼續推進社區(農村)網格化管理信息平臺建設,不斷創新“互聯網 ”社會管理的新模式,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穩步推進社區矯正系統、戒毒系統安防及業務系統等司法行政系統信息化建設工程。(責任單位:省公安廳、省民政廳、省司法廳、省住建廳、省交通廳、省商務廳等)
專欄5 公安云專項工程發展目標:圍繞云計算大數據技術體系對全省公安機關信息化資源進行整合,實現網絡高度融合、硬件虛擬分配、系統深度關聯、數據廣泛共享的公安信息化框架體系,在全國率先建成公安云,為平安湖北建設提供強力支撐。
發展重點:一是整合通用軟硬件資源。以省市公安信息中心多層架構和應用支撐平臺建設為基礎,采用云計算虛擬化技術,逐步整合現有公安通用軟硬件基礎設施資源,構建全省統一的公安基礎設施資源池,盤活硬件資源“存量”,實現虛擬化管理,提升湖北公安云基礎設施服務能力,并大幅降低運維管理成本。二是全面完成公安信息資源整合。以人口數據庫為主線,打破部門壁壘,聯通“信息孤島”,全面建成公安大數據“倉庫”,形成“省、市、縣、鄉”四級一體化公安信息資源共享服務體系,為各級黨委政府、相關部門、企業和公眾提供信息服務。三是完善統一云應用服務模式。采用云計算大數據技術,為全警提供通用軟件服務和應用軟件服務,制定云服務模式下公安各類資源和服務的管理流程,貫穿申請、審核、配置、發布、監控、回收等所有流程,形成全生命周期的統一云服務模式。
(十三)食品藥品安全監管。
食品藥品安全是重大的基本民生問題,是當前提升社會治理水平的一項重點工作,推進食品藥品安全監管需要構建起技術支撐、全程覆蓋、可溯可查的食品藥品電子監管體系。整合食品、藥品等相關部門信息資源系統,建設食品藥品監管與服務云平臺,實現省、市(州)、縣(市、區)多級監管網絡的互聯互通和業務協同。健全食品安全電子監管體系,推進重點食品電子追溯系統建設,推動RFID、二維碼等技術的應用,實現全程監測、預報預警、執法檢查、事故報告處理等業務的協同。實施藥品監管信息系統工程,完善覆蓋全品種、全過程、可追溯的藥品電子監管體系,逐步實現藥品電子監管與藥品生產、銷售、使用等環節的信息共享,實現藥品研制、生產和流通過程的遠程監管。建設食品藥品安全預警應急平臺,加強對食品藥品的經營管理、產品抽檢、食品安全事故、藥品不良反應事件等的在線監管,提高應急處置能力。(責任單位:省食藥監局、省衛計委、省工商局、省質監局等)
(十四)生態環境保護和資源監控。
以推進湖北生態省建設為目標,構筑全省智能化生態環境保護和土地、自然資源綜合監管體系,為“生態湖北”建設提供有力支撐。建設省級環保云平臺和環境信息資源中心,推動省、市(州)、縣(市、區)三級環保信息集中,提高環境綜合分析、預警預測和協同監管能力。加快物聯網部署應用,實現對重點污染源、水質、空氣質量等生態環境信息和高污染企業排污信息的動態監測和自動采集。加強移動執法監管系統建設,建立江河湖庫跨界斷面水質、空氣質量等考核機制。推進國土資源遙感監測“一張圖”和國土資源電子政務平臺、綜合監管平臺及公眾信息服務平臺建設。建立集遙感影像、土地和礦產資源、地質災害點等信息為一體的國土資源空間數據庫。完善全省國土系統電子政務平臺,規范國土資源管理,提高審批效率,為政府提供決策支持。將土地、礦產資源及地質災害預警、預報和災害治理等工作納入綜合監管平臺,實現對土地和礦產資源利用、審批、監察過程的全方位監管。(責任單位:省環保廳、省國土資源廳、省水利廳、省農業廳、省測繪局等)
(十五)安全生產智能監管。
建設全省安全生產監管云服務網絡平臺,聯通省、市(州)、縣(市、區)、鄉鎮各級承擔安全生產監管職能的部門(單位),推動監管資源向云平臺集中,提高部門間業務協同水平。加快部署安全生產物聯網,廣泛利用視頻監控、GIS、RFID、北斗導航等信息技術,構建重點行業和企業遠程在線監測體系。建設煤礦、非煤礦山監測監控和職業病危害因素在線監控系統,完善隱患排除治理“標準化、數字化”信息系統,強化重大危險源實時監控,普及重點危險品運輸車輛跟蹤定位系統。完善安全生產應急平臺,促進省、市(州)、縣(市、區)以及重點企業應急平臺之間的互聯互通,加強安全生產突發事件信息報送、應急預案、指揮、災害評估等系統的建設,提升安全生產應急管理和處置的能力。(責任單位:省安監局、省煤監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