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建設帶來了新一代信息技術而形成的新經濟增長方式,互聯網經濟是其中最主要的表現方式。而互聯網經濟的顯著特點是高度的“市場”性。互聯網時代的競爭平臺已經被推平,使人與人之間、城市與城市的競爭環境變得公平……
城市在現代化進程中,存在著城市人口、工業、交通運輸過度集中而造成的種種弊病,給城市的人們帶來煩惱和不便,也對城市的正常運行產生了影響。在我國,智慧城市的出現,是為了解決城鎮化加速發展,部分地區日益嚴峻的“城市病”問題。這也是智慧城市出現的根本目的。
新信息技術帶動,智慧城市建設“收獲頗豐”
于是,人們懷揣著對未來城市生活的美好向往,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智慧城市建設。如今,智慧城市綜合采用了包括射頻傳感技術、物聯網技術、云計算技術、下一代通信技術在內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因此能夠有效地化解“城市病”問題。這些技術的應用能夠使城市變得更易于被感知,城市資源更易于被充分整合,在此基礎上實現對城市的精細化和智能化管理,從而減少資源消耗,降低環境污染,解決交通擁堵,消除安全隱患,最終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這些創新技術的實地應用為:智慧交通、智能安防和智能建筑等,它們將帶動醫療、交通、物流、金融、通信、教育、能源、環保等領域的發展,也可擴大我國內需、調整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在《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中,專門有一章闡述智慧城市規劃,所以智慧城市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自然也在情理之中。自智慧城市成為國家戰略,上至國家政府部門,下至企業、個人,都積極投身到建設中。到目前為止,總的建設“成果”是:全國智慧城市試點已達到409個。住建部智慧城市試點兩批202個,科技部智慧城市試點20個;工信部信息消費試點68個;發改委信息惠民試點80個;工信部和發展委“寬帶中國”示范城市39個。這些建設“成果”看起來似乎收獲頗豐,但其背后,隱憂已現。
政府權利一方獨大,企業難有自由發揮空間
包括八部委聯合出臺的《關于促進智慧城市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中也明確指出當前智慧城市三大主要問題:無統籌、無生命力、無差異。其中,政府部門在其中的作用,備受質疑。在智慧城市建設中,政府部門是引領者、規范者,在還無發展經驗的情況下,帶領社會各方朝合理安全的方向發展。但是在這種權利一方獨大的情況下,容易出現“一刀切“,盲目建設的現象。現在,有的城市委辦局各自為政,資源難以共享,形成大量信息孤島,重復建設現象嚴重,造成了人力、財力和物力的巨大浪費;有的城市智慧城市建設由某一政府委辦局牽頭負責,沒有辦法也沒有能力協調,無法實現跨部門、跨行業、跨地區的政務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有的城市規劃定位不清晰,智慧城市建設與城市需求嚴重脫節……簡言之,智慧城市建設的大權還被政府緊握在手中,外部力量,如企業很難進入,或只能按政府制定的政策腳步走,很難有自由發揮和成長的空間。
“企業在前,政府在后”,理清二者關系
但是,自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完善至今,一直強調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更是直接把市場作用由“基礎性”改為“決定性”。因此,智慧城市建設作為當下可轉變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式,作為關乎國計民生的重要手段,政府在其中扮演什么樣的角色至關重要。目前,面對我國很多城市政府依然直接掌握大量資源,在城市經濟活動中到處都能感受到政府力量的情況,城市政府需要負面清單思維,約束權力,建立和完善更公平、自由、開放的市場環境,給創新留下空間。該管的管,該放的放,政府應當把更多的發展主動權交給市場、企業,充當起背后推手。
智慧城市建設帶來了新一代信息技術而形成的新經濟增長方式,互聯網經濟是其中最主要的表現方式。而互聯網經濟的顯著特點是高度的“市場”性。互聯網時代的競爭平臺已經被推平,使人與人之間、城市與城市的競爭環境變得公平,彼此間的機會也都漸漸變得越來越均等。所以企業應主動把握住機會,主動出擊,成為智慧城市建設的主要力量。而各個城市政府部門,應成為背后“無形之手”,樹立正確的智慧城市發展觀,勾勒適合本地特點的“智慧城市藍圖”,輔以各種政策和措施,引領企業創新發展,讓中小企業不斷發展壯大,從而活躍市場經濟,讓智慧生活更快、更好地走入千家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