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從前的那種的城鎮化模式基本已經走到盡頭,房子賣不出去了。現在,靠賣地的模式已經難以為繼,地方官都不知道以后要干什么。而房地產開發商又面臨什么情況?由于反腐、結構性過剩等各種原因,開發的房子賣不出去,最終導致了整個經濟面臨下滑壓力。“大干快上”的城鎮化到了盡頭,同時又遭遇經濟發展周期性波動的低谷,所以熱乎勁就沒了。
一、我們看待城鎮化,主要應該看兩點
第一點,城市生活是不是更方便了?以沈陽為例,從沈陽機場一直到賓館都是修得很寬的雙向車道,路旁還有綠化隔離帶,極其鋪張豪華,但有什么實實在在的用處?沒看到多少人流、車流。到了晚上九、十點后很多燈還亮著,這叫“亮化工程”。中國很多工程都是面子上的事,把錢花在給人看的面子工程上了,在方便居民生活方面卻派不上用場。
在歐美國家,比如瑞士、荷蘭,晚上8點鐘以后天就漆黑了,即便在一些夜生活很豐富的國家,夜間也不是路燈大開、燈火通明,而只在那些有夜生活、需要氣氛的區域,商家主動提出要亮化以招引顧客,才會“亮化”,而我們則把大量的錢都投到形象工程上去了。如果某個城市的路很寬,場面也很大,但是去哪兒都不方便,都得開車,那我覺得就出問題了。問題在哪里?首先,資源配置不好;第二,城里人感覺“只有面子,沒有里子”,生活不方便;第三,天天晚上亮著燈,造成嚴重浪費,但是大大小小的城市都在這么干。
第二點,很多城市的豪華程度遠遠超過西方國家。西方國家的城市是經過幾百年發展走過來的,而我們的城市能讓農民工進去嗎?很多城市管理者認為在馬路上看到農民工是不協調的,于是規定不能搞出租屋,不能設小攤,不能從事各種低端服務業的就業。實際上這種發展路徑與中央提出的“以人為本”和“可持續發展”的兩個目標是相悖的,但在我們生活中,它恰恰就是大大小小的城市正沿襲采用的一種基本模式。如果這種模式的城鎮化還是那么轟轟烈烈地走下去,那么還有價值嗎?
二、目前我國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智慧城市”
先從綠色城市說起。國外的“低碳、綠色、生態”,核心問題不是“看得見綠”就是“綠”,而是資源配置效率的大幅度提高,所以綠色城市也叫緊湊型城市。所謂緊湊型城市,就是市民在最小距離內、最短時間內,可以得到最大的消費半徑和生活半徑以及最多的消費選擇,這是“綠”的第一個概念。但是要實現城市的緊湊和高效率,一定要用相應的技術手段,而我們現在沒有這個能力達到這個目標。
其次,關于智慧城市。全世界對智慧城市都有不同的理解。比如,韓國松島智慧城,是在全城設置了無數攝像頭,有交通的,有治安的,所有攝像頭連接到一個智能控制中心,可以看到每個角落發生的事情,可以處理突發性事件,這叫做智慧城市。又如,韓國的昌原等城市,建立了公共租賃自行車的控制系統,這也叫智慧城市。再如,日本有一些城市把新能源的東西數字化,而歐美國家的一些城市大量使用現代技術,運用智能的能源管理手段,這些都叫做智慧城市。
在中國,因為有了互聯網、大數據和云平臺,所以很多人疑惑:是不是只要政府建立大數據和云平臺,也就是建成智慧城市了?按照我的理解,中國目前可能有的城市在城市管理方面運用了現代技術,但還沒有一個真正達到綜合性水平的智慧城市。
三、世界上哪個城市比較智慧
世界上建設比較好的智慧城市中,我看過的日本柏之葉算是一個,它重點在于全部實現了家庭能源和社區能源的智能化管理。人一離開家,家里所有能源該關的關,該留的留;回家前,想事先預熱就能做好預熱。白天能源使用量較低的時候,所有能源集中到一個大的儲電系統里;等到晚上能源使用進入高峰的時候,又自動從儲電系統回流到各家庭中去,這些都經過控制中心的控制。同時每個家庭的能源消耗都有統計,耗能少的,還會給予社區服務的獎勵。這是我看到的最好的綜合性智慧城市。
但是在中國,我們的目標不僅僅限于能源管理,在其他方面,比如對生活方便的需求也很重要。在網上購物,完成電費、物業費、水費等不同的繳費服務,能不能通過一張卡就把問題解決?現在的房子只提供單一的居住功能,未來健康、醫療、保險這些服務,能不能通過住房的智能控制系統,滲入到家庭生活里去?另外,政府的公共服務能不能通過整個社區智能系統滲透到每一個角落?我們是有這個條件的。
舉一個例子。前一陣子,北京西便門發生了一起汽車肇事逃逸事件,我們在微信和微博上幾乎看到了全程直播,可是警察到現場的時候車已經跑了。每個手機用戶對信息的反饋或者提供任何一個事件的發生場景,都蘊含著巨大的資源,如果能充分利用好網絡上發布的信息,每一分鐘都可能抓到肇事車,原因就是微博、微信能即時發布信息,可以很方便就抓到肇事者,但遺憾的是,目前這兩個系統還沒能在事件的處理中發揮作用。
如何利用現有資源來改善公共服務才是關鍵所在。現在的智能控制中心都只是有限的控制,如果能把海量數據傳送到控制中心,就能形成一個監測平臺,更充分地發揮作用。比如家里的馬桶蓋壞掉了,小孩受傷了,這些信息都可以迅速傳到控制中心,并及時反饋到信息處理中心。雖然我們目前沒有做,但是我們能做到。韓國的智慧家庭模塊,使每一個遠程系統都可以通過手機來操縱;過去是電視臺播放什么,觀眾就被動看什么,無法選擇,而現在我們可以把智能電視當成一個海量數據信息平臺,觀眾想要看什么,它就按需求播放什么。如果將來這個功能能再進一步演化,那么所有的公共服務只通過一個手機終端,就全部能看到、能解決,那么生活得有多方便。
智慧城市給了我們無數想象的空間,但是絕不是某一個單一的內容。
四、不是每一個進城都是好事
第一,我們現在有13.4億人口,到人口高峰期是14.2億,如果普遍放開二胎,人口高峰最高可能是14.4億,這是一個人口問題。
第二,我們現在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是39%,不到40%,還有8億多甚至9億的農民還在農村。
第三,城鄉差距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縮小了很多,到中西部地區看,城鄉差距還是很大。
所以,這個工程需要非常長的時間。
很多人站在城市看農村,但如果把所有農村問題都拿到城里來解決,那么將會帶來更大的問題。我們想象的城鎮化和實際發生的城鎮化不一樣,如果出于好意而強迫農民進城,可當農民進城以后,雖然換了新房,但他們吃什么、喝什么?收入怎么辦,消費怎么增加?不是每個人進城都是好事,要是沒有工作,而消費成本卻大大增加,也不是一個好的選擇。用一句話歸納就是:不能拿城里人的理想來要求農村。
五、農村不要復制大城市規模,要有個性
全世界的國家,第一次城市化進程時,房子都是在自己家的地上蓋起來的;再城市化進程的時候,隨著城市地價提高,會形成城市更新,這是普遍現象。韓國和中國有類似的新城建設現象,也都有拆遷。但是對于農村和鄉鎮來說,我特別希望讓他們在自家地上蓋房子,別去拆遷。
現在很難找到過去有歷史痕跡和文化底蘊的城市了,為什么?都被拆掉了,建成了同一個模樣。為什么有很多人喜歡古鎮?因為古鎮都是自家蓋的房子,有貧富差距,形成大房子、小房子,鱗次櫛比,最后都保留下來了。
農村不要復制大城市的模式,特別是一些小鎮。讓居民在自家土地上蓋房子,才會有個性,才能在這個基礎上發展服務業,才有生命力、有活力,才能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是規律。
李鐵,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