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一级在线观看,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亚洲,免费一级欧美大片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智慧城市產業動態 → 正文

智慧城市的同質化與科學規劃新視角

責任編輯:editor005 作者:胡小明 |來源:企業網D1Net  2015-08-28 13:52:44 本文摘自:論文網

智慧城市建設對各地政府都是一個新題目——沒有范例、沒有唯一的答案,它是一個不確定性問題。今天的信息化形勢遠非以往所能相比,因此不能用靜態思維、獨家思維、工程思維來解決智慧城市的規劃問題,智慧城市規劃需要有新的思想方法。新思想方法應包含:智慧城市關鍵不在信息技術,而在智慧發展與積累機制;智慧城市超出了信息化范疇,城市定位需要大智慧;智慧城市效益來自市場的自組織機制;政府應與市場合理分工,降低社會交易成本。

一、智慧城市規劃存在的問題

智慧城市已成為各地政府信息化建設的熱點。一般來說,一件事情成為熱點之時便是盲目性泛濫之時,而目前盲目的智慧城市建設正在造成浪費,明顯的問題有以下幾點:

(一)規劃趨同,創新不足

智慧城市的規劃大同小異已成為普遍現象,無非是通信升級、智能醫療、智能交通、物聯網試點、云計算中心、發展信息產業等等內容。大同小異的規劃模式讓人十分擔心,抄來抄去的模式有什么智慧可言?智慧必須與眾不同,有特色的城市才能生存,模板化的智慧城市怎能帶來城市的活力與特色?

(二)規模越來越大,效益越來越模糊

智慧城市規劃呈現的第二項問題是熱衷于大工程,迷戀新技術。投資規模越來越大,技術越來越先進,但效益卻越來越模糊,人們看不清這些高新技術與效益有何直接聯系。急于求成的規劃者總是熱衷于大工程,期待大工程能夠一舉創造奇跡,然而事實恰恰相反,越是大項目風險越大,效益越看不清,大項目成為信息化浪費的主要漏洞。

(三)智慧城市規劃成為政府的獨家規劃

智慧城市規劃帶來的第三方面的問題是與社會脫節。智慧城市建設成為政府的獨家事業,企業不知如何參與,也不知怎么配合,更不知如何利用智慧城市建設的成果來創造效益,智慧城市的規劃成為政府自說自話的內部業務。智慧城市并不是簡單地升級城市信息基礎設施,而是要使城市更加智慧。城市智慧的來源主要是廣大城市居民,沒有公眾的積極參與,城市將失去智慧的源泉。

智慧城市規劃碰到的問題還很多,政府面對的環境與信息化初期的環境已經大不相同,智慧城市建設需要有智慧的新思路,以信息化初期的思想方法設計智慧城市已經不行了,如何使智慧城市規劃思維適應新需求、新環境,是政府部門應當思考的問題。

二、影響政府智慧思維的若干情結

錯誤的思想方法經常來自以往的成功經驗,失誤常常是成功的延續。智慧城市出現的問題很多是延續了信息化初期的一些成功做法的結果,國內信息化建設經過十年大發展之后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延續過去的思維習慣肯定會出現問題。明顯的思維誤區有以下幾點:

(一)大工程情結成為發展障礙

一些地區政府的信息化規劃非常熱衷于建設大工程,因為大工程更容易顯示業績,政府領導人喜歡畢其功于一役,大工程(特別是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在信息化的早期是適當與必要的,因為這時的社會需求比較簡單且一致。中國信息化經過十年的高速發展之后,已進入智慧城市建設階段,社會應用需求的復雜性、多樣性大大增加,大工程就不那么有效了,智慧城市需要更多專業化、多樣化的創新工程,信息化建設的關鍵因素不再是資金而是知識與智慧的投入,依賴大投資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已轉向主要依賴智慧的信息化應用項目,大工程情結重投資輕智慧,不利于多樣化的智慧資源開發利用,阻礙了智慧城市建設。

(二)高新技術情結忽視整體效益

人們迷戀高新技術的常見原因是對效益產生機制缺乏認識,浮躁心態會妨礙人們冷靜地尋找實現效益的途徑。總想著走捷徑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官員,希望信息化新技術能夠成為實現信息化超越的靈丹妙藥,但冷酷的現實并沒有支持高新技術等于效益的公式,因為效益是綜合效果,高新技術只是實現最終效益的一個環節。效益需要各個環節的配套優化,它是智慧的綜合積累,單一的先進技術是無法代替所有環節的改進的。

不論是物聯網還是云計算,都只是創造效益的一項工具,工具是不會自發產生效益的,效益實現的復雜性高于技術應用的復雜性,認為高新技術應用必然帶來效益的觀點只是不切實際的幻想,效益實現另有其規律,高新技術迷戀癥會使人忽略產生效益的規律。

(三)政府掌控情結阻礙市場創新

凡事都要自己直接控制的老板成不了大事,直接控制情結強烈的政府也難以適應智慧城市的建設。政府信息化過程中一個常見的問題,是將信息化建設視為只是政府的業務,看不到市場參與的重要性。有些工作人員認為只有自己直接控制的業務才是可靠的,將很多資源與業務把持在自己手里,不向公眾開放(企業信用系統建設就是一例),這種凡事都要控制的心態已成為阻礙智慧城市發展的重要障礙。政府官員應當意識到,今后的信息化已進入到高度依賴創新的時代,政府一己的創新能力是遠遠不足的,智慧城市成功的關鍵是調動社會的創新能力,沒有公眾的積極參與就沒有智慧城市。

(四)政府資源優勢形成創新劣勢

影響政府冷靜思維的原因之一是部分官員急于成功、缺少耐心,客觀原因是政府掌握了太多的資源而缺少足夠的監督,資源掌握得多會使人高估自己的能力,缺少監督會導致投資輕率,使得某些官員熱衷于盡快創造業績而缺少科學的態度,資源聚集的優勢反而成為不利的因素。

政府“十五”、“十一五”期間的信息化投資取得了成功,然而成功易使人自滿而失去對新事物的敏感性,看不到信息化環境的巨大變化。智慧城市的提出,意味著國內信息化建設進入了一個高度依賴智慧投入的新時期,信息化初期大規模投資基礎設施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投資不再是關鍵,智慧投入才是關鍵,規劃者應當認識到這種變化,改變習慣思維,應對智慧城市建設新形勢。

三、智慧城市與城市競爭力的提升

(一)競爭力是智慧城市的重要標志

評價一個城市的智慧化程度不能僅看有多少信息化實施,因為“智慧”不是一個技術性指標,數字城市、智能城市是以技術水平劃分的城市概念,智慧城市與之不屬同一層次,智慧城市的概念視野遠比信息化的概念廣闊,城市是否智慧需要更綜合的考慮。城市要能可持續發展,在未來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格局中要有自己的位置,一個將被未來競爭邊緣化的城市是無法被稱為智慧城市的。智慧城市的評價標準超出了信息技術的視野。   我們需要從城市發展前景的視角來考慮智慧城市的目標,明天城市的繁榮來自今天的智慧選擇,沒有競爭力成不了智慧城市。城市的發展定位不清,智慧城市的發展方向就不明,智慧資源的積累將沒有焦點,也就無法凝聚為城市的競爭優勢。因此,明確城市在未來經濟格局中的定位,是智慧城市規劃首先要考慮的事情。

(二)特色化與專業化是城市長久競爭力

互聯網、移動通信等現代通信技術與飛機、高速公路、高速鐵路等現代交通技術極大地改變了全球的社會經濟的競爭態勢,依據地理環境形成的保護性屏障已經被大大削弱了。現代通信與現代交通將來自全國、全球的競爭者送到每個城市面前,城市急切地需要確定自己在全球經濟競爭格局中的地位,找不到自己定位的城市只有被邊緣化。世界正處于重新組合之中,智慧城市規劃要有助于強化城市的競爭力。

在全球經濟的重新組合過程中,城市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在不斷下降,而專業化、特色化的作用不斷增強,經濟的合作將越來越多地以知識為中心,專業化、特色化將成為城市間競爭與合作的重要優勢,社會經濟的合作將越來越依賴于知識與智慧財富的積累,合作者在尋找知識與智慧的密集地,而知識與智慧的高度密集也恰恰是城市能夠防范競爭者的有力手段,知識、技術、人才、智慧都在向密集地集中,形成高技術、高知識的專業化密集地,成為提升城市競爭力的關鍵。

(三)城市個性優勢應順其自然

在未來經濟大格局中,城市發展的前景在于其能夠與眾不同,智慧城市的建設也要走特色化的道路,在創造與眾不同的過程中提升自己的價值。除了在一些標準化服務的領域中,可以強調互相參考與借鑒,智慧城市建設更多方面要突出的是在城市主要應用方向上的創新,以信息技術和配套的各項政策來提高城市的創新活力與智慧化水平,形成城市長久的競爭優勢。

影響城市特色化發展的障礙是急功近利,為了加速GDP的增長,城市很難規劃長遠的特色,城市越來越失去自己的風格,嚴重影響了城市未來的發展。智慧城市規劃者要十分清楚,在地理屏障越來越不能成為競爭的阻力之時,競爭力唯一的保護就是專業化的深度,只有特色化的城市才能生存。中小型城市不能與大城市比規模,只有依仗特色化來競爭。城市規劃不必追趕熱點,可以發展特殊的制造業,發展農業、旅游業、文化業、教育業等。熱點最后都將成為無利可圖的領域,而冷門產業反而有更多機會。

在建設城市長期優勢的過程中,規劃者應當從實際出發,順勢而為,要按照地區經濟合作分工的趨勢選擇城市的定位,要避免一廂情愿地“打造”熱門優勢,往往你想打造的優勢也是其它地區也在打造的優勢,結果都不成功。規劃者若有二十年的競爭發展眼光,將能使城市更智慧。

四、智慧密集比資金密集更迫切

(一)資金密集型項目在減少,智慧密集型項目在增加

對于政府項目審批而言,項目大小是以投資規模衡量的。目前,政府信息化的投資規模已經越來越大,而投資的效益反而日漸模糊,對于大工程的效益退化現象,人們尚未給予高度重視。

在信息化的初始階段,基礎設施的大規模工程效益是好的,此時人們的需求幾乎是共同的,都需要網絡、都需要帶寬,需要基本的服務,需求相同便于形成規模經濟,政府大規模工程能夠發揮作用。基礎設施建設的高峰期主要在“十五”和“十一五”階段。

在“十二五”階段,雖然很多地區仍面對著通信設施的升級,但更多的資金將用在應用開發上,智慧城市的信息化應用在向多樣化、專業化、深層次發展。深入的應用服務主要欠缺的并不是資金,而是知識與智慧資源。地方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資金充裕了許多,然而知識與智慧的缺口卻無法很快填補。知識與智慧資源跟不上,這成為大工程效益下降的主要原因。

(二)資金聚集容易,智慧聚集艱難

在信息化的建設中,我們看到資金的聚集容易,而知識與智慧聚集十分艱難。在電子政務建設中,幾乎沒有什么項目是因資金無法到位而失敗的,失敗的項目多是因設計問題、管理問題、協作問題、知識與技術問題而產生,信息化工程失敗不是資金不到位,而是知識與智慧不到位。

信息化建設既需要資金又需要知識與智慧,對政府而言,聚集資金是容易的,資金本身具有高度的流動性,然而知識與智慧資源的聚集卻極不容易,知識與智慧有很強的專業性,難以替代。俗話說“隔行如隔山”,知識與智慧資源存在于專業人士的頭腦中,現代通信能夠方便地傳遞資料,但是卻無法傳遞應用知識的智慧。而知識與智慧資源的聚集問題,又成為人才聚集、人才培養、人才激勵的管理科學問題,他們都不是政府機制容易應對的事情。

資金聚集極為簡單,各方面聚來的資金使用價值都是一樣的,但知識與智慧的聚集卻沒那么簡單,知識與智慧資源的聚集是一個組織的過程,是一個開發、深入、創新、提高的過程,這項工作是要通過專業化的人才完成的,并需要向各方面有關人員普及,這是一項知識工程,其艱巨性往往超出人們預料,智力投入不足將造成系統弱智,弱智系統的效能無法與智慧系統相比。

(三)依據智慧資源的能力安排工程

對照資金聚集與智慧聚集的艱難程度,我們將不難理解為什么智慧城市建設中越來越多的信息化工程大項目的效益下降了,智慧城市越來越需要智慧密集型項目,政府的資金實力越來越大,但其智慧資源聚集能力卻遠遠跟不上智慧城市的需求,匆忙上馬會產生許多弱智系統,浪費了資源卻達不到預期效果。智慧資源的組織能力成為信息化建設的最大缺口。

合理的智慧城市工程目標不應當只依據資金能力來規劃,而應依據最稀缺資源的供應能力來規劃。智能系統建設最稀缺的是人才資源,包括設計人才、研發人才、管理人才、運行維護人才。智慧城市每一項目都需要認真研究面對的實際問題,把問題搞透徹才能開始建設。沒有足夠的智力投入,無法構建智慧系統,人才資源不足時強行投資只會產生比沒有還要糟糕的弱智系統。

五、市場機制是實現效益的捷徑

(一)效益不是信息工程邏輯能夠推導出來的

智慧城市規劃的一個重要難題是如何實現效益。很多人會錯誤地認為效益是利用了現代信息技術的結果,似乎效益是由信息技術帶來的,這種觀點需要糾正。信息技術只是一種工具,工具不會自己創造效益,效益是應用者創造出來的。取得效益需要一連串的環節,單一技術環節的改進并不足以保證整體效益(除非這個環節是系統的最短板),效益是在一連串環節上進行智慧選擇的結果,配套環境的優化對效益的產生有著重要貢獻。   系統效益的復雜性遠高于技術可行性的復雜性,技術可行性是一個工程問題,有章可循,而系統效益是不確定性問題,無章可循。不同的人、不同的機構有不同的價值觀,有不同的效益立場,智慧城市工程的整體效益創造了許多不確定性,信息化效益依賴于多方面智慧的積累,這些知識與智慧遠遠超出了信息科學的領域,僅靠信息技術創造不出信息化效益。

(二)市場機制推動了效益的自組織

政府機制與市場機制在實現信息化效益能力上存在著巨大差距。谷歌、百度這樣的搜索系統,沒有任何行政力量,也沒有政府補貼,卻實現了全球范圍的信息共享。而擁有政府大力支持的電子政務,卻被政府部門資料的共享問題搞得焦頭爛額,主要原因在于政府沒有效益智慧的積累機制。

效益的實現在于持續的效益選擇智慧的積累機制,企業機制的信息化行為選擇的每一步都在考慮其是否有效是否經濟,這種選擇就是在注入智慧,市場行為是一連串的選擇,其結果是智慧的積累也是效率的積累,這種智慧的積累不僅存在于企業內部還存在于外部的合作,企業家總在尋找最有效益的合作者、尋找最有效的產品、方案與技術,這是效益智慧的自組織過程,大量自由的選擇促進了效益智慧的積累。在市場上,更經濟有效的業務被連接起來、組織起來,效益差的業務被淘汰出去,進而形成了更加有效率的市場。

政府缺失這種選擇機制,這使得政府只適合做投資密集的基礎設施工程,而不適合實施知識、智慧密集的工程,政府機制并不善于管理智慧與人才資源,而這正是市場機制的優勢。政府應當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通過政府與市場的合作加快智慧城市的建設。

(三)開放市場比頂層設計更有效

智慧城市規劃要破除對頂層設計的迷信,頂層設計是信息系統工程中的方法,僅適用于信息完備的工程建設場合,而智慧城市的復雜性是超出工程領域的,是頂層設計無法覆蓋的,靠頂層設計來解決智慧城市的總體規劃是不現實的。這是頂層設計的第一大問題。

頂層設計的第二大問題是沒有看到智慧城市的效益需要通過社會自組織的途徑實現,頂層設計完全沒有考慮效益的自組織機制,只相信自己的頭腦而忽視了市場的智慧,看看信息企業家創新的成績就知道市場比政府聰明得多。政府要盡量將所掌握的信息資源向市場開放,讓企業利用這些資源去做增值服務,唯有企業的創新能力才能更充分發揮這些資源的作用,適應社會越來越多樣化的需求。

在信息化先進的國家與地區,電子政務已進入到開放服務的階段,政府將自己掌握的信息資源開放給企業,讓企業利用這些資源去增值服務。例如:美國將氣象資料提供給企業,由企業去做氣象預報;香港政府將交通定時監測的數據向企業開放,由企業去發布交通疏導信息。這些做法都是智慧城市規劃應當認真考慮的。目前國內很多地方思路還沒有轉過來,例如一些政府部門把住企業信用信息不放,總想自己去做企業信用服務,至今也沒有搞出什么名堂,原因在于大思路不對,政府機制不適合應對多樣性的服務,發揮企業的作用才能帶來智慧城市的繁榮。

六、智慧城市規劃核心是機制建設

(一)智慧城市沒有靜態標準

可以看到智慧城市并不是一種狀態的描述,我們不能說某某城市是智慧城市,因為智慧本身是相對的,今天的城市與幾十年前相比,可以說都是智慧城市,然而與幾十年之后相比,則可以說是未開化的城市。由于智慧城市沒有靜態的尺度,我們也無法通過增加信息設施投資來一勞永逸地實現智慧城市的建設。

智慧城市的發展是無止境的,我們不要高估自己的預見能力。重要的并不是建立何種標志性的信息化基礎設施,而是建立城市的智慧資源的創新與積累機制,使城市在智慧化的過程中永不停息地努力。智慧化的機制比現代化的設施更重要。智慧城市應當是有活力的城市,城市的智慧主要不是體現在靜態的工程項目上,而是體現在智慧的創新與智慧資源的積累效用上。

(二)解決長期問題的辦法是設計機制

對于短期的、規范的問題,我們可以通過科學的方法和聰明的決策來處理,但是對于長期的、不確定性問題,不存在一次性解決的可能性。未來的復雜性是不可預見的,智慧城市建設就是這樣一個長期的不確定性問題,無論怎樣聰明的頭腦都無法清楚預見未來的麻煩,更無法規劃未來的最佳方案。今天能夠做的是設計一種不斷改進的機制,讓機制幫助我們推動智慧城市建設。

在數學上很多函數是沒有解析公式計算的,但人們可以用迭代的方法求解,不斷逼近目標,智慧城市也需要這種不斷逼近目標的機制。設計機制是一種高層次的思維,以間接的控制手段解決直接操作的問題,智慧城市的規劃需要這種高層次思維,智慧城市的復雜性超出了信息工程的范圍,完善激勵機制、規范市場機制比完成幾項具體信息化工程更重要。

(三)確立政府在智慧城市機制中的位置

一個城市最大的智慧來源是城市居民的知識與創造力,智慧城市的核心是建立能夠激發居民創造力的機制,使城市的智慧資源的創造與積累更快、更有效。完善城市的通信設施是必要的,通信環境的改善能夠方便社會的合作,降低合作成本,分工與合作是提升社會效率的重要途徑。一切降低交易成本的努力都有助于城市智慧水平的提升,居民的時間是城市的寶貴資源,一切能夠為居民提供方便的事情都是值得去做的。改善對公眾的服務,節約公眾的時間與精力,就是在創造社會財富。

如果認識到人是城市最大的智慧資源,那么建立能夠促進居民創新的機制就成為智慧城市建設的重點內容,智慧城市應當是能夠發揮大多數人的智慧才能的城市,要通過市場機制讓盡可能多的人都來思維。智慧城市的效益是通過自組織產生的,政府需要推動互操作的標準,幫助社會各界通過方便的互操作工具實現更方便的自組織,以實現信息化應用的繁榮。

七、智慧城市規劃新視角的要點

智慧城市的建設對各地政府都是一個新題目——沒有范例、沒有唯一的答案,它是一個不確定性問題。今天的信息化形勢遠非以往所能相比,因此不能用靜態思維、獨家思維、工程思維來解決智慧城市的規劃問題。智慧城市規劃需要有新的思想方法,新思想方法應包含以下一些觀點:

(一)智慧城市關鍵不在信息技術,而在智慧發展與積累機制

不存在智慧城市的靜態標準,信息化、智慧化永無止境、永不停息,只要停息就背離了智慧城市,智慧城市是城市智慧資源發展與積累的模式,不僅有現代化的信息基礎設施,更有促進城市智慧資源創造、積累的機制,智慧城市的規劃重點不應放在建設多少信息化設施上,而應放在智慧城市機制的設計上,以機制來促進城市各方面智慧的持續積累與創新。

(二)智慧城市超出了信息化范疇,城市定位需要大智慧

信息技術應用僅是智慧城市建設的一個方面,智慧城市的含義高于信息化技術的范疇。智慧城市首先要能在未來環境中很好地生存與發展。為此,城市必須在社會經濟競爭格局中有很好的定位,以形成城市獨特的競爭力,定位明確才有助于聚集各種智慧資源(信息資源、智能資源、組織資源和人才資源),形成持久的競爭優勢。在未來的社會中有特色的城市才能生存,智慧城市的規劃要圍繞著城市的特色進行。

(三)智慧城市效益來自市場的自組織機制

高效益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目標,也是智慧城市的基本特點,效益主要來自市場的自組織。效益社會不會來自靜態的設計,高效益的社會依賴的是一種機制,即效益自組織機制。效益的自組織也是智慧的自組織,市場上的創新常常是在充分利用以前智慧的基礎上添加自己的新智慧,它成為智慧的自組織、自積累過程,市場機制在其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政府項目所缺乏的正是這種效益自組織機制,智慧城市建設需要充分利用市場機制,開放政府信息資源,通過市場自組織機制來加快城市智慧的創造與積累,為居民創造更多效益。

(四)政府應與市場合理分工,降低社會交易成本

一個城市最重要的智慧資源是城市居民無限的智慧創造力,智慧城市建設的核心理念是充分調動與發揮居民的智慧與創新能力。智慧城市是以人為本的城市,智慧城市的規劃不能只看到政府的力量,政府包打天下無法創造一個有效益、有活力的智慧城市。政府的任務是為居民創造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的條件,除了改善城市的公共基礎設施外,政府應努力改進服務,降低社會交易成本,為各種思想創新提供寬松自由的條件,讓城市智慧的創造更繁榮,加速智慧城市建設。

關鍵字:智慧城市更新智慧服務

本文摘自:論文網

x 智慧城市的同質化與科學規劃新視角 掃一掃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當前位置:智慧城市產業動態 → 正文

智慧城市的同質化與科學規劃新視角

責任編輯:editor005 作者:胡小明 |來源:企業網D1Net  2015-08-28 13:52:44 本文摘自:論文網

智慧城市建設對各地政府都是一個新題目——沒有范例、沒有唯一的答案,它是一個不確定性問題。今天的信息化形勢遠非以往所能相比,因此不能用靜態思維、獨家思維、工程思維來解決智慧城市的規劃問題,智慧城市規劃需要有新的思想方法。新思想方法應包含:智慧城市關鍵不在信息技術,而在智慧發展與積累機制;智慧城市超出了信息化范疇,城市定位需要大智慧;智慧城市效益來自市場的自組織機制;政府應與市場合理分工,降低社會交易成本。

一、智慧城市規劃存在的問題

智慧城市已成為各地政府信息化建設的熱點。一般來說,一件事情成為熱點之時便是盲目性泛濫之時,而目前盲目的智慧城市建設正在造成浪費,明顯的問題有以下幾點:

(一)規劃趨同,創新不足

智慧城市的規劃大同小異已成為普遍現象,無非是通信升級、智能醫療、智能交通、物聯網試點、云計算中心、發展信息產業等等內容。大同小異的規劃模式讓人十分擔心,抄來抄去的模式有什么智慧可言?智慧必須與眾不同,有特色的城市才能生存,模板化的智慧城市怎能帶來城市的活力與特色?

(二)規模越來越大,效益越來越模糊

智慧城市規劃呈現的第二項問題是熱衷于大工程,迷戀新技術。投資規模越來越大,技術越來越先進,但效益卻越來越模糊,人們看不清這些高新技術與效益有何直接聯系。急于求成的規劃者總是熱衷于大工程,期待大工程能夠一舉創造奇跡,然而事實恰恰相反,越是大項目風險越大,效益越看不清,大項目成為信息化浪費的主要漏洞。

(三)智慧城市規劃成為政府的獨家規劃

智慧城市規劃帶來的第三方面的問題是與社會脫節。智慧城市建設成為政府的獨家事業,企業不知如何參與,也不知怎么配合,更不知如何利用智慧城市建設的成果來創造效益,智慧城市的規劃成為政府自說自話的內部業務。智慧城市并不是簡單地升級城市信息基礎設施,而是要使城市更加智慧。城市智慧的來源主要是廣大城市居民,沒有公眾的積極參與,城市將失去智慧的源泉。

智慧城市規劃碰到的問題還很多,政府面對的環境與信息化初期的環境已經大不相同,智慧城市建設需要有智慧的新思路,以信息化初期的思想方法設計智慧城市已經不行了,如何使智慧城市規劃思維適應新需求、新環境,是政府部門應當思考的問題。

二、影響政府智慧思維的若干情結

錯誤的思想方法經常來自以往的成功經驗,失誤常常是成功的延續。智慧城市出現的問題很多是延續了信息化初期的一些成功做法的結果,國內信息化建設經過十年大發展之后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延續過去的思維習慣肯定會出現問題。明顯的思維誤區有以下幾點:

(一)大工程情結成為發展障礙

一些地區政府的信息化規劃非常熱衷于建設大工程,因為大工程更容易顯示業績,政府領導人喜歡畢其功于一役,大工程(特別是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在信息化的早期是適當與必要的,因為這時的社會需求比較簡單且一致。中國信息化經過十年的高速發展之后,已進入智慧城市建設階段,社會應用需求的復雜性、多樣性大大增加,大工程就不那么有效了,智慧城市需要更多專業化、多樣化的創新工程,信息化建設的關鍵因素不再是資金而是知識與智慧的投入,依賴大投資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已轉向主要依賴智慧的信息化應用項目,大工程情結重投資輕智慧,不利于多樣化的智慧資源開發利用,阻礙了智慧城市建設。

(二)高新技術情結忽視整體效益

人們迷戀高新技術的常見原因是對效益產生機制缺乏認識,浮躁心態會妨礙人們冷靜地尋找實現效益的途徑。總想著走捷徑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官員,希望信息化新技術能夠成為實現信息化超越的靈丹妙藥,但冷酷的現實并沒有支持高新技術等于效益的公式,因為效益是綜合效果,高新技術只是實現最終效益的一個環節。效益需要各個環節的配套優化,它是智慧的綜合積累,單一的先進技術是無法代替所有環節的改進的。

不論是物聯網還是云計算,都只是創造效益的一項工具,工具是不會自發產生效益的,效益實現的復雜性高于技術應用的復雜性,認為高新技術應用必然帶來效益的觀點只是不切實際的幻想,效益實現另有其規律,高新技術迷戀癥會使人忽略產生效益的規律。

(三)政府掌控情結阻礙市場創新

凡事都要自己直接控制的老板成不了大事,直接控制情結強烈的政府也難以適應智慧城市的建設。政府信息化過程中一個常見的問題,是將信息化建設視為只是政府的業務,看不到市場參與的重要性。有些工作人員認為只有自己直接控制的業務才是可靠的,將很多資源與業務把持在自己手里,不向公眾開放(企業信用系統建設就是一例),這種凡事都要控制的心態已成為阻礙智慧城市發展的重要障礙。政府官員應當意識到,今后的信息化已進入到高度依賴創新的時代,政府一己的創新能力是遠遠不足的,智慧城市成功的關鍵是調動社會的創新能力,沒有公眾的積極參與就沒有智慧城市。

(四)政府資源優勢形成創新劣勢

影響政府冷靜思維的原因之一是部分官員急于成功、缺少耐心,客觀原因是政府掌握了太多的資源而缺少足夠的監督,資源掌握得多會使人高估自己的能力,缺少監督會導致投資輕率,使得某些官員熱衷于盡快創造業績而缺少科學的態度,資源聚集的優勢反而成為不利的因素。

政府“十五”、“十一五”期間的信息化投資取得了成功,然而成功易使人自滿而失去對新事物的敏感性,看不到信息化環境的巨大變化。智慧城市的提出,意味著國內信息化建設進入了一個高度依賴智慧投入的新時期,信息化初期大規模投資基礎設施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投資不再是關鍵,智慧投入才是關鍵,規劃者應當認識到這種變化,改變習慣思維,應對智慧城市建設新形勢。

三、智慧城市與城市競爭力的提升

(一)競爭力是智慧城市的重要標志

評價一個城市的智慧化程度不能僅看有多少信息化實施,因為“智慧”不是一個技術性指標,數字城市、智能城市是以技術水平劃分的城市概念,智慧城市與之不屬同一層次,智慧城市的概念視野遠比信息化的概念廣闊,城市是否智慧需要更綜合的考慮。城市要能可持續發展,在未來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格局中要有自己的位置,一個將被未來競爭邊緣化的城市是無法被稱為智慧城市的。智慧城市的評價標準超出了信息技術的視野。   我們需要從城市發展前景的視角來考慮智慧城市的目標,明天城市的繁榮來自今天的智慧選擇,沒有競爭力成不了智慧城市。城市的發展定位不清,智慧城市的發展方向就不明,智慧資源的積累將沒有焦點,也就無法凝聚為城市的競爭優勢。因此,明確城市在未來經濟格局中的定位,是智慧城市規劃首先要考慮的事情。

(二)特色化與專業化是城市長久競爭力

互聯網、移動通信等現代通信技術與飛機、高速公路、高速鐵路等現代交通技術極大地改變了全球的社會經濟的競爭態勢,依據地理環境形成的保護性屏障已經被大大削弱了。現代通信與現代交通將來自全國、全球的競爭者送到每個城市面前,城市急切地需要確定自己在全球經濟競爭格局中的地位,找不到自己定位的城市只有被邊緣化。世界正處于重新組合之中,智慧城市規劃要有助于強化城市的競爭力。

在全球經濟的重新組合過程中,城市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在不斷下降,而專業化、特色化的作用不斷增強,經濟的合作將越來越多地以知識為中心,專業化、特色化將成為城市間競爭與合作的重要優勢,社會經濟的合作將越來越依賴于知識與智慧財富的積累,合作者在尋找知識與智慧的密集地,而知識與智慧的高度密集也恰恰是城市能夠防范競爭者的有力手段,知識、技術、人才、智慧都在向密集地集中,形成高技術、高知識的專業化密集地,成為提升城市競爭力的關鍵。

(三)城市個性優勢應順其自然

在未來經濟大格局中,城市發展的前景在于其能夠與眾不同,智慧城市的建設也要走特色化的道路,在創造與眾不同的過程中提升自己的價值。除了在一些標準化服務的領域中,可以強調互相參考與借鑒,智慧城市建設更多方面要突出的是在城市主要應用方向上的創新,以信息技術和配套的各項政策來提高城市的創新活力與智慧化水平,形成城市長久的競爭優勢。

影響城市特色化發展的障礙是急功近利,為了加速GDP的增長,城市很難規劃長遠的特色,城市越來越失去自己的風格,嚴重影響了城市未來的發展。智慧城市規劃者要十分清楚,在地理屏障越來越不能成為競爭的阻力之時,競爭力唯一的保護就是專業化的深度,只有特色化的城市才能生存。中小型城市不能與大城市比規模,只有依仗特色化來競爭。城市規劃不必追趕熱點,可以發展特殊的制造業,發展農業、旅游業、文化業、教育業等。熱點最后都將成為無利可圖的領域,而冷門產業反而有更多機會。

在建設城市長期優勢的過程中,規劃者應當從實際出發,順勢而為,要按照地區經濟合作分工的趨勢選擇城市的定位,要避免一廂情愿地“打造”熱門優勢,往往你想打造的優勢也是其它地區也在打造的優勢,結果都不成功。規劃者若有二十年的競爭發展眼光,將能使城市更智慧。

四、智慧密集比資金密集更迫切

(一)資金密集型項目在減少,智慧密集型項目在增加

對于政府項目審批而言,項目大小是以投資規模衡量的。目前,政府信息化的投資規模已經越來越大,而投資的效益反而日漸模糊,對于大工程的效益退化現象,人們尚未給予高度重視。

在信息化的初始階段,基礎設施的大規模工程效益是好的,此時人們的需求幾乎是共同的,都需要網絡、都需要帶寬,需要基本的服務,需求相同便于形成規模經濟,政府大規模工程能夠發揮作用。基礎設施建設的高峰期主要在“十五”和“十一五”階段。

在“十二五”階段,雖然很多地區仍面對著通信設施的升級,但更多的資金將用在應用開發上,智慧城市的信息化應用在向多樣化、專業化、深層次發展。深入的應用服務主要欠缺的并不是資金,而是知識與智慧資源。地方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資金充裕了許多,然而知識與智慧的缺口卻無法很快填補。知識與智慧資源跟不上,這成為大工程效益下降的主要原因。

(二)資金聚集容易,智慧聚集艱難

在信息化的建設中,我們看到資金的聚集容易,而知識與智慧聚集十分艱難。在電子政務建設中,幾乎沒有什么項目是因資金無法到位而失敗的,失敗的項目多是因設計問題、管理問題、協作問題、知識與技術問題而產生,信息化工程失敗不是資金不到位,而是知識與智慧不到位。

信息化建設既需要資金又需要知識與智慧,對政府而言,聚集資金是容易的,資金本身具有高度的流動性,然而知識與智慧資源的聚集卻極不容易,知識與智慧有很強的專業性,難以替代。俗話說“隔行如隔山”,知識與智慧資源存在于專業人士的頭腦中,現代通信能夠方便地傳遞資料,但是卻無法傳遞應用知識的智慧。而知識與智慧資源的聚集問題,又成為人才聚集、人才培養、人才激勵的管理科學問題,他們都不是政府機制容易應對的事情。

資金聚集極為簡單,各方面聚來的資金使用價值都是一樣的,但知識與智慧的聚集卻沒那么簡單,知識與智慧資源的聚集是一個組織的過程,是一個開發、深入、創新、提高的過程,這項工作是要通過專業化的人才完成的,并需要向各方面有關人員普及,這是一項知識工程,其艱巨性往往超出人們預料,智力投入不足將造成系統弱智,弱智系統的效能無法與智慧系統相比。

(三)依據智慧資源的能力安排工程

對照資金聚集與智慧聚集的艱難程度,我們將不難理解為什么智慧城市建設中越來越多的信息化工程大項目的效益下降了,智慧城市越來越需要智慧密集型項目,政府的資金實力越來越大,但其智慧資源聚集能力卻遠遠跟不上智慧城市的需求,匆忙上馬會產生許多弱智系統,浪費了資源卻達不到預期效果。智慧資源的組織能力成為信息化建設的最大缺口。

合理的智慧城市工程目標不應當只依據資金能力來規劃,而應依據最稀缺資源的供應能力來規劃。智能系統建設最稀缺的是人才資源,包括設計人才、研發人才、管理人才、運行維護人才。智慧城市每一項目都需要認真研究面對的實際問題,把問題搞透徹才能開始建設。沒有足夠的智力投入,無法構建智慧系統,人才資源不足時強行投資只會產生比沒有還要糟糕的弱智系統。

五、市場機制是實現效益的捷徑

(一)效益不是信息工程邏輯能夠推導出來的

智慧城市規劃的一個重要難題是如何實現效益。很多人會錯誤地認為效益是利用了現代信息技術的結果,似乎效益是由信息技術帶來的,這種觀點需要糾正。信息技術只是一種工具,工具不會自己創造效益,效益是應用者創造出來的。取得效益需要一連串的環節,單一技術環節的改進并不足以保證整體效益(除非這個環節是系統的最短板),效益是在一連串環節上進行智慧選擇的結果,配套環境的優化對效益的產生有著重要貢獻。   系統效益的復雜性遠高于技術可行性的復雜性,技術可行性是一個工程問題,有章可循,而系統效益是不確定性問題,無章可循。不同的人、不同的機構有不同的價值觀,有不同的效益立場,智慧城市工程的整體效益創造了許多不確定性,信息化效益依賴于多方面智慧的積累,這些知識與智慧遠遠超出了信息科學的領域,僅靠信息技術創造不出信息化效益。

(二)市場機制推動了效益的自組織

政府機制與市場機制在實現信息化效益能力上存在著巨大差距。谷歌、百度這樣的搜索系統,沒有任何行政力量,也沒有政府補貼,卻實現了全球范圍的信息共享。而擁有政府大力支持的電子政務,卻被政府部門資料的共享問題搞得焦頭爛額,主要原因在于政府沒有效益智慧的積累機制。

效益的實現在于持續的效益選擇智慧的積累機制,企業機制的信息化行為選擇的每一步都在考慮其是否有效是否經濟,這種選擇就是在注入智慧,市場行為是一連串的選擇,其結果是智慧的積累也是效率的積累,這種智慧的積累不僅存在于企業內部還存在于外部的合作,企業家總在尋找最有效益的合作者、尋找最有效的產品、方案與技術,這是效益智慧的自組織過程,大量自由的選擇促進了效益智慧的積累。在市場上,更經濟有效的業務被連接起來、組織起來,效益差的業務被淘汰出去,進而形成了更加有效率的市場。

政府缺失這種選擇機制,這使得政府只適合做投資密集的基礎設施工程,而不適合實施知識、智慧密集的工程,政府機制并不善于管理智慧與人才資源,而這正是市場機制的優勢。政府應當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通過政府與市場的合作加快智慧城市的建設。

(三)開放市場比頂層設計更有效

智慧城市規劃要破除對頂層設計的迷信,頂層設計是信息系統工程中的方法,僅適用于信息完備的工程建設場合,而智慧城市的復雜性是超出工程領域的,是頂層設計無法覆蓋的,靠頂層設計來解決智慧城市的總體規劃是不現實的。這是頂層設計的第一大問題。

頂層設計的第二大問題是沒有看到智慧城市的效益需要通過社會自組織的途徑實現,頂層設計完全沒有考慮效益的自組織機制,只相信自己的頭腦而忽視了市場的智慧,看看信息企業家創新的成績就知道市場比政府聰明得多。政府要盡量將所掌握的信息資源向市場開放,讓企業利用這些資源去做增值服務,唯有企業的創新能力才能更充分發揮這些資源的作用,適應社會越來越多樣化的需求。

在信息化先進的國家與地區,電子政務已進入到開放服務的階段,政府將自己掌握的信息資源開放給企業,讓企業利用這些資源去增值服務。例如:美國將氣象資料提供給企業,由企業去做氣象預報;香港政府將交通定時監測的數據向企業開放,由企業去發布交通疏導信息。這些做法都是智慧城市規劃應當認真考慮的。目前國內很多地方思路還沒有轉過來,例如一些政府部門把住企業信用信息不放,總想自己去做企業信用服務,至今也沒有搞出什么名堂,原因在于大思路不對,政府機制不適合應對多樣性的服務,發揮企業的作用才能帶來智慧城市的繁榮。

六、智慧城市規劃核心是機制建設

(一)智慧城市沒有靜態標準

可以看到智慧城市并不是一種狀態的描述,我們不能說某某城市是智慧城市,因為智慧本身是相對的,今天的城市與幾十年前相比,可以說都是智慧城市,然而與幾十年之后相比,則可以說是未開化的城市。由于智慧城市沒有靜態的尺度,我們也無法通過增加信息設施投資來一勞永逸地實現智慧城市的建設。

智慧城市的發展是無止境的,我們不要高估自己的預見能力。重要的并不是建立何種標志性的信息化基礎設施,而是建立城市的智慧資源的創新與積累機制,使城市在智慧化的過程中永不停息地努力。智慧化的機制比現代化的設施更重要。智慧城市應當是有活力的城市,城市的智慧主要不是體現在靜態的工程項目上,而是體現在智慧的創新與智慧資源的積累效用上。

(二)解決長期問題的辦法是設計機制

對于短期的、規范的問題,我們可以通過科學的方法和聰明的決策來處理,但是對于長期的、不確定性問題,不存在一次性解決的可能性。未來的復雜性是不可預見的,智慧城市建設就是這樣一個長期的不確定性問題,無論怎樣聰明的頭腦都無法清楚預見未來的麻煩,更無法規劃未來的最佳方案。今天能夠做的是設計一種不斷改進的機制,讓機制幫助我們推動智慧城市建設。

在數學上很多函數是沒有解析公式計算的,但人們可以用迭代的方法求解,不斷逼近目標,智慧城市也需要這種不斷逼近目標的機制。設計機制是一種高層次的思維,以間接的控制手段解決直接操作的問題,智慧城市的規劃需要這種高層次思維,智慧城市的復雜性超出了信息工程的范圍,完善激勵機制、規范市場機制比完成幾項具體信息化工程更重要。

(三)確立政府在智慧城市機制中的位置

一個城市最大的智慧來源是城市居民的知識與創造力,智慧城市的核心是建立能夠激發居民創造力的機制,使城市的智慧資源的創造與積累更快、更有效。完善城市的通信設施是必要的,通信環境的改善能夠方便社會的合作,降低合作成本,分工與合作是提升社會效率的重要途徑。一切降低交易成本的努力都有助于城市智慧水平的提升,居民的時間是城市的寶貴資源,一切能夠為居民提供方便的事情都是值得去做的。改善對公眾的服務,節約公眾的時間與精力,就是在創造社會財富。

如果認識到人是城市最大的智慧資源,那么建立能夠促進居民創新的機制就成為智慧城市建設的重點內容,智慧城市應當是能夠發揮大多數人的智慧才能的城市,要通過市場機制讓盡可能多的人都來思維。智慧城市的效益是通過自組織產生的,政府需要推動互操作的標準,幫助社會各界通過方便的互操作工具實現更方便的自組織,以實現信息化應用的繁榮。

七、智慧城市規劃新視角的要點

智慧城市的建設對各地政府都是一個新題目——沒有范例、沒有唯一的答案,它是一個不確定性問題。今天的信息化形勢遠非以往所能相比,因此不能用靜態思維、獨家思維、工程思維來解決智慧城市的規劃問題。智慧城市規劃需要有新的思想方法,新思想方法應包含以下一些觀點:

(一)智慧城市關鍵不在信息技術,而在智慧發展與積累機制

不存在智慧城市的靜態標準,信息化、智慧化永無止境、永不停息,只要停息就背離了智慧城市,智慧城市是城市智慧資源發展與積累的模式,不僅有現代化的信息基礎設施,更有促進城市智慧資源創造、積累的機制,智慧城市的規劃重點不應放在建設多少信息化設施上,而應放在智慧城市機制的設計上,以機制來促進城市各方面智慧的持續積累與創新。

(二)智慧城市超出了信息化范疇,城市定位需要大智慧

信息技術應用僅是智慧城市建設的一個方面,智慧城市的含義高于信息化技術的范疇。智慧城市首先要能在未來環境中很好地生存與發展。為此,城市必須在社會經濟競爭格局中有很好的定位,以形成城市獨特的競爭力,定位明確才有助于聚集各種智慧資源(信息資源、智能資源、組織資源和人才資源),形成持久的競爭優勢。在未來的社會中有特色的城市才能生存,智慧城市的規劃要圍繞著城市的特色進行。

(三)智慧城市效益來自市場的自組織機制

高效益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目標,也是智慧城市的基本特點,效益主要來自市場的自組織。效益社會不會來自靜態的設計,高效益的社會依賴的是一種機制,即效益自組織機制。效益的自組織也是智慧的自組織,市場上的創新常常是在充分利用以前智慧的基礎上添加自己的新智慧,它成為智慧的自組織、自積累過程,市場機制在其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政府項目所缺乏的正是這種效益自組織機制,智慧城市建設需要充分利用市場機制,開放政府信息資源,通過市場自組織機制來加快城市智慧的創造與積累,為居民創造更多效益。

(四)政府應與市場合理分工,降低社會交易成本

一個城市最重要的智慧資源是城市居民無限的智慧創造力,智慧城市建設的核心理念是充分調動與發揮居民的智慧與創新能力。智慧城市是以人為本的城市,智慧城市的規劃不能只看到政府的力量,政府包打天下無法創造一個有效益、有活力的智慧城市。政府的任務是為居民創造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的條件,除了改善城市的公共基礎設施外,政府應努力改進服務,降低社會交易成本,為各種思想創新提供寬松自由的條件,讓城市智慧的創造更繁榮,加速智慧城市建設。

關鍵字:智慧城市更新智慧服務

本文摘自:論文網

電子周刊
回到頂部

關于我們聯系我們版權聲明隱私條款廣告服務友情鏈接投稿中心招賢納士

企業網版權所有 ©2010-2024 京ICP備09108050號-6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9343號

^
  • <menuitem id="jw4sk"></menuitem>

    1. <form id="jw4sk"><tbody id="jw4sk"><dfn id="jw4sk"></dfn></tbody></form>
      主站蜘蛛池模板: 林芝县| 高台县| 舒兰市| 军事| 手游| 沙坪坝区| 财经| 滦南县| 雷波县| 皮山县| 丹江口市| 赤水市| 贺州市| 宕昌县| 乳源| 松潘县| 喀喇沁旗| 穆棱市| 山阴县| 普格县| 余姚市| 商都县| 始兴县| 宁晋县| 界首市| 梁平县| 唐海县| 克拉玛依市| 漯河市| 丹巴县| 砚山县| 军事| 图木舒克市| 留坝县| 乐业县| 山西省| 织金县| 英山县| 礼泉县| 巴塘县| 精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