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智慧城市,是提高城鎮化質量、推進城市生產、生活和管理方式創新的重要舉措。4月7日,國家住房城鄉建設部辦公廳和科學技術部辦公廳聯合發布了《關于公布國家智慧城市2014年度試點名單的通知》(下稱《通知》),確定北京市門頭溝區等84個城市為國家智慧城市2014年度新增試點。這將掀起新一輪的智慧城市建設熱潮。
與此同時,“互聯網+”風暴也正席卷各大領域各個行業,并致力于創立一種全新的產業生態和生活方式,在此過程中,將移動互聯網視作“神經系統”般重要的智慧城市又將迎來怎樣的再輝煌?
“毋庸置疑,‘互聯網+’時代的來臨必然會對智慧城市的發展帶來新思路,如何更有效進行移動通信網絡+大數據的收集、挖掘、分析、整合,建構新的發展模式和實現路徑?如何突破在新發展模式推廣中的潛在困境和瓶頸?這些都成為業內人士和專家們關注的焦點。”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副主任、中國智慧城市發展研究中心秘書長單志廣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道。
建設遇成效困境
2009年,國際IT巨頭IBM向中國市場推出“智慧城市”方案,并將概念灌輸給了中國早期進入這一市場的企業。隨后這些傳統IT企業和電信運營商以向地方政府銷售行業解決方案為切入點,成為該城市智慧城市建設的主導力量。
而自國家及地方“十二五”發展規劃出臺以來,許多城市也把建設智慧城市作為發展重點,并給予了豐厚的經費支持。據賽迪調研顯示,目前100%副省級以上城市、89%的地級城市和47%的縣級城市都開展了智慧城市建設。考慮到智慧城市項目的實施周期,業界預計2015年將成為智慧城市項目訂單落地的大年,也將成為國內智慧城市建設步入成熟期的標志性元年。
但究竟成效如何?對此,神州數碼的相關人員表示,智慧城市體量過大,在過去幾年里進入者都做了不少嘗試,但目前仍只能看到單個案例。據介紹,缺少協同的原因是投資規模大、協調難度大,而效益產出不明顯,用戶體驗和用戶素質尚未達到預期。
“簡單地說,就是看不到實際成果。”河北省試點城市的相關負責人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
以中國電信四川分公司推出的智慧城市產品“愛城市”為例,其看起來更像一個集合了“大眾點評”、“墨跡天氣”等多種互聯網應用的便民信息查詢App。這樣的綜合服務信息曾引發外界關注,但近期該產品相關負責經理卻對外表示,“這個免費下載產品如何盈利,還沒有答案。”而如何帶動用戶主動下載并使用,才是智慧城市產品能否帶來實際價值的核心問題。但對此,該經理表示,目前留住用戶的成本已經迅速上升,給產品的可持續性使用帶來了很大壓力。
據查閱相關資料發現,國內其他地區也不乏類似的情況。北京“移動NFC手機一卡通”業務無人問津,內蒙古云計算信息園二期引入項目招商難等諸多報道屢見報端。
“難盈利、難見成效,必然會在一定程度上打擊地方建設智慧城市的積極性。”受訪的某專家如此說道。
“互聯網+”將創新智慧城市模式
在此背景下,“互聯網+”概念的提出可謂恰逢其時。“‘互聯網+’的提出,我認為給智慧城市建設提供了新的發展視角、新的實現模式,也將倒逼和顛覆原有智慧城市建設模式和發展路徑。”單志廣表示。
實際上,“互聯網+”正是解決資源分配不合理,重新構造城市、推動公共服務均等化等問題的利器。譬如在推動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均等化方面,基于互聯網思維,搭建開放、互動、參與、融合的公共新型服務平臺,通過互聯網與教育、醫療、交通等領域的融合。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智慧城市正為互聯網與行業產業的融合發展提供應用土壤。
而受訪專家指出,雖然通過“互聯網+”行動能夠促進我國的信息化建設和智慧城市的健康發展,但從“互聯網+”來看我國智慧城市的發展,總體來說還處于一個初級階段,相關應用的需求挖掘還不充分。
盡管如此,最近一段時間,很多地方試點城市卻悄然開啟了屬于“互聯網+”時代的智慧城市發展模式。“舉一個典型的例子。3月23日,河南省政府宣布騰訊公司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就‘互聯網+’達成全方位、深層次的戰略合作。作為重要的樣本城市,鄭州將率先接入微信的‘城市服務’入口,濟源、洛陽、開封、焦作、鶴壁城市也有望緊隨其后。屆時,包括交通出行、醫療、社保、交警、戶政、出入境、旅游等多種政府服務,市民都能通過微信輕松一鍵搞定。”單志廣介紹道。
無獨有偶,4月10日,重慶市政府與騰訊亦簽署了類似的“互聯網+”戰略協議。而4月13日,上海市市長楊雄表示,上海正主動順應“互聯網+”趨勢,認真謀劃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運用移動互聯、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手段,助推政府優化城市管理方式和公共服務模式。
“對于智慧城市建設,互聯網模“互聯網+”再燃智慧城市建設熱情再燃智慧城市建設熱情式已經開始后路包抄,全面逆襲。‘互聯網+城市’已經在勾勒一個與以往ICT項目(通信技術相關項目)驅動模式完全不同的智慧城市實現路徑。”單志廣說道。
模式創新不乏障礙和瓶頸,政策扶持是關鍵
但是,在新模式的推廣過程中也不乏問題,尤其對新興互聯網公司而言,大多是民營企業,對智慧城市中政府管理、企業服務、市民服務等以政府為主導的服務入口短期內難以觸達,而這些資源往往掌握在與政府關系密切的傳統IT企業和電信運營商手中。
并且,即便是“互聯網+”給智慧城市發展帶來了新的發展動力,在經濟中增長放緩成為新常態的背景下,智慧城市建設不免遭受壓力和考驗。
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士林認為,在大數據時代,要想管理和調控人口、經濟、社交活動越來越密集頻繁的城市,就必須借助信息通信、物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及產業,但由于區域經濟和城市發展水平的差異,也不排除出現“暴漲暴跌”情況。
同樣,在中科院院士梅宏看來,中國智慧城市建設存在的深層次問題,可以簡要歸納為兩方面,一是科技創新與社會發展的協調問題,二是信息化與城市化的融合問題。“同時,信息技術及產品更新換代快,特別是以互聯網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迅猛,廣泛滲透到各行各業,甚至會成為行業的顛覆者,但是這看似一片大好光景當中是否會出現問題,誰都很難預料。”
“智慧城市建設的關鍵在于‘互聯網+’的布局,因此,需要國家政府的大力支持,以政策來引導城市規范性發展,合理布局,促進智慧城市建設長遠發展。”單志廣表示。
過去一年中,智慧城市政策發展悄然發生著變化,政府相關部門已經意識到,將新的模式和市場機制引入智慧城市建設已成為必然選擇。財政部曾下發《關于推動運營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的有關問題通知》,使得PPP(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得以進入智慧城市建設。
不僅如此,《“十二五”智慧城市建設戰略合作協議》、《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關于促進智慧城市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等由政府多個部門發布的多項扶持智慧城市建設的相關政策均在2014年內頒布。
“相信未來隨著更多政策紅利的釋放,‘互聯網+’時代的智慧城市一定會迎來一個新的發展春天。”單志廣最后說道。
發展智慧城市,是提高城鎮化質量、推進城市生產、生活和管理方式創新的重要舉措。4月7日,國家住房城鄉建設部辦公廳和科學技術部辦公廳聯合發布了《關于公布國家智慧城市2014年度試點名單的通知》(下稱《通知》),確定北京市門頭溝區等84個城市為國家智慧城市2014年度新增試點。這將掀起新一輪的智慧城市建設熱潮。
與此同時,“互聯網+”風暴也正席卷各大領域各個行業,并致力于創立一種全新的產業生態和生活方式,在此過程中,將移動互聯網視作“神經系統”般重要的智慧城市又將迎來怎樣的再輝煌?
“毋庸置疑,‘互聯網+’時代的來臨必然會對智慧城市的發展帶來新思路,如何更有效進行移動通信網絡+大數據的收集、挖掘、分析、整合,建構新的發展模式和實現路徑?如何突破在新發展模式推廣中的潛在困境和瓶頸?這些都成為業內人士和專家們關注的焦點。”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副主任、中國智慧城市發展研究中心秘書長單志廣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道。
建設遇成效困境
2009年,國際IT巨頭IBM向中國市場推出“智慧城市”方案,并將概念灌輸給了中國早期進入這一市場的企業。隨后這些傳統IT企業和電信運營商以向地方政府銷售行業解決方案為切入點,成為該城市智慧城市建設的主導力量。
而自國家及地方“十二五”發展規劃出臺以來,許多城市也把建設智慧城市作為發展重點,并給予了豐厚的經費支持。據賽迪調研顯示,目前100%副省級以上城市、89%的地級城市和47%的縣級城市都開展了智慧城市建設。考慮到智慧城市項目的實施周期,業界預計2015年將成為智慧城市項目訂單落地的大年,也將成為國內智慧城市建設步入成熟期的標志性元年。
但究竟成效如何?對此,神州數碼的相關人員表示,智慧城市體量過大,在過去幾年里進入者都做了不少嘗試,但目前仍只能看到單個案例。據介紹,缺少協同的原因是投資規模大、協調難度大,而效益產出不明顯,用戶體驗和用戶素質尚未達到預期。
“簡單地說,就是看不到實際成果。”河北省試點城市的相關負責人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
以中國電信四川分公司推出的智慧城市產品“愛城市”為例,其看起來更像一個集合了“大眾點評”、“墨跡天氣”等多種互聯網應用的便民信息查詢App。這樣的綜合服務信息曾引發外界關注,但近期該產品相關負責經理卻對外表示,“這個免費下載產品如何盈利,還沒有答案。”而如何帶動用戶主動下載并使用,才是智慧城市產品能否帶來實際價值的核心問題。但對此,該經理表示,目前留住用戶的成本已經迅速上升,給產品的可持續性使用帶來了很大壓力。
據查閱相關資料發現,國內其他地區也不乏類似的情況。北京“移動NFC手機一卡通”業務無人問津,內蒙古云計算信息園二期引入項目招商難等諸多報道屢見報端。
“難盈利、難見成效,必然會在一定程度上打擊地方建設智慧城市的積極性。”受訪的某專家如此說道。
“互聯網+”將創新智慧城市模式
在此背景下,“互聯網+”概念的提出可謂恰逢其時。“‘互聯網+’的提出,我認為給智慧城市建設提供了新的發展視角、新的實現模式,也將倒逼和顛覆原有智慧城市建設模式和發展路徑。”單志廣表示。
實際上,“互聯網+”正是解決資源分配不合理,重新構造城市、推動公共服務均等化等問題的利器。譬如在推動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均等化方面,基于互聯網思維,搭建開放、互動、參與、融合的公共新型服務平臺,通過互聯網與教育、醫療、交通等領域的融合。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智慧城市正為互聯網與行業產業的融合發展提供應用土壤。
而受訪專家指出,雖然通過“互聯網+”行動能夠促進我國的信息化建設和智慧城市的健康發展,但從“互聯網+”來看我國智慧城市的發展,總體來說還處于一個初級階段,相關應用的需求挖掘還不充分。
盡管如此,最近一段時間,很多地方試點城市卻悄然開啟了屬于“互聯網+”時代的智慧城市發展模式。“舉一個典型的例子。3月23日,河南省政府宣布騰訊公司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就‘互聯網+’達成全方位、深層次的戰略合作。作為重要的樣本城市,鄭州將率先接入微信的‘城市服務’入口,濟源、洛陽、開封、焦作、鶴壁城市也有望緊隨其后。屆時,包括交通出行、醫療、社保、交警、戶政、出入境、旅游等多種政府服務,市民都能通過微信輕松一鍵搞定。”單志廣介紹道。
無獨有偶,4月10日,重慶市政府與騰訊亦簽署了類似的“互聯網+”戰略協議。而4月13日,上海市市長楊雄表示,上海正主動順應“互聯網+”趨勢,認真謀劃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運用移動互聯、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手段,助推政府優化城市管理方式和公共服務模式。
“對于智慧城市建設,互聯網模“互聯網+”再燃智慧城市建設熱情再燃智慧城市建設熱情式已經開始后路包抄,全面逆襲。‘互聯網+城市’已經在勾勒一個與以往ICT項目(通信技術相關項目)驅動模式完全不同的智慧城市實現路徑。”單志廣說道。
模式創新不乏障礙和瓶頸,政策扶持是關鍵
但是,在新模式的推廣過程中也不乏問題,尤其對新興互聯網公司而言,大多是民營企業,對智慧城市中政府管理、企業服務、市民服務等以政府為主導的服務入口短期內難以觸達,而這些資源往往掌握在與政府關系密切的傳統IT企業和電信運營商手中。
并且,即便是“互聯網+”給智慧城市發展帶來了新的發展動力,在經濟中增長放緩成為新常態的背景下,智慧城市建設不免遭受壓力和考驗。
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士林認為,在大數據時代,要想管理和調控人口、經濟、社交活動越來越密集頻繁的城市,就必須借助信息通信、物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及產業,但由于區域經濟和城市發展水平的差異,也不排除出現“暴漲暴跌”情況。
同樣,在中科院院士梅宏看來,中國智慧城市建設存在的深層次問題,可以簡要歸納為兩方面,一是科技創新與社會發展的協調問題,二是信息化與城市化的融合問題。“同時,信息技術及產品更新換代快,特別是以互聯網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迅猛,廣泛滲透到各行各業,甚至會成為行業的顛覆者,但是這看似一片大好光景當中是否會出現問題,誰都很難預料。”
“智慧城市建設的關鍵在于‘互聯網+’的布局,因此,需要國家政府的大力支持,以政策來引導城市規范性發展,合理布局,促進智慧城市建設長遠發展。”單志廣表示。
過去一年中,智慧城市政策發展悄然發生著變化,政府相關部門已經意識到,將新的模式和市場機制引入智慧城市建設已成為必然選擇。財政部曾下發《關于推動運營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的有關問題通知》,使得PPP(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得以進入智慧城市建設。
不僅如此,《“十二五”智慧城市建設戰略合作協議》、《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關于促進智慧城市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等由政府多個部門發布的多項扶持智慧城市建設的相關政策均在2014年內頒布。
“相信未來隨著更多政策紅利的釋放,‘互聯網+’時代的智慧城市一定會迎來一個新的發展春天。”單志廣最后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