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是指由農業(第一產業)為主的傳統鄉村社會向以工業(第二產業)和服務業(第三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信息產業(第四產業)為主的現代城市社會逐漸轉變的歷史過程。具體包括人口職業的轉變、產業結構的轉變、土地及地域空間的變化。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城鎮化進程也在不斷加快,十八大報告中更是把包括“城鎮化”在內的“新四化”,明確為實現我國現代化的基本途徑,從此,我國的城鎮化建設上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城鎮化建設對調整我國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以及刺激消費、拉動內需,都起著重要的積極作用,同時,城鎮化建設也是緩解目前我國眾多大城市所面臨的“大城市病”的重要抓手。
經過多年的快速發展,中國一些大城市的極化效應日益凸顯,大城市通過資源、人才等方面的優勢,快速實現產業集聚,進而帶動了服務業集聚、人口集聚,而這種集聚讓很多城市不堪重負,最集中的表現為公共設施和服務資源的配套不足。為解決“大城市病”,許多城市都在努力探索新方法,其中,智慧城市被普遍認為是緩解這一矛盾的有效手段之一。
簡單地說,智慧城市就是通過運用IT技術等高科技技術手段,來提高城市的管理效率和服務水平。例如,通過智慧交通的建設緩解城市擁堵;通過智慧醫療的建設來緩解醫療資源不足的問題等。
一說起智慧城市,便給人一種“高大上”的感覺,很容易和“技術含量高”“投資大”“難度大”聯系起來,覺得這應該是“北上廣深”該玩的東西。其實不然,從某種意義上講,甚至可以說“恰恰相反”,與“北上廣深”相比,一些小城市,甚至剛開始城鎮化建設的地方,更適合,也更容易進行智慧城市建設。
北上廣深這樣的大城市,城市規模巨大,面對的公共資源壓力也更大,而且很多問題都與最初的城市設計相關,想要改變或緩解這樣的局面,工作量極大,投入極高,且不容易見效。相比之下,正在開始城鎮化建設的地區,可謂“一張白紙”,把城鎮化與智慧城市建設結合起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新型城鎮化建設中所謂的“新型”就應該包含“智慧”的元素,而智慧元素的引進將對我國更好地開展新型城鎮化建設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首先,智慧城市建設將直接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通過智慧城市建設,新型城鎮的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會得到很大改善和提高,進而提升城市宜居水平,這對吸引常駐人口,擴大城市規模,間接緩解大城市人口壓力,都將起到直接的推動作用。
其次,智慧城市建設對拉動內需、刺激新型城鎮居民消費將起到積極作用。通過完善城市基礎網絡、數字家庭網絡、城市物聯網建設以及提供各種基于網絡的特色化服務,可以激發城鎮居民的消費需求,拉動城鎮內需。
再次,在城鎮化建設伊始便考慮引入智慧元素,可保證城鎮后續長期健康發展。在城鎮建設初期,通過頂層設計引入智慧元素,可大大提高城鎮公共服務能力,避免幾年后便出現城市公共資源不足的情況。
總之,智慧城市是所有城市發展的必然趨勢,由于這一概念和技術出現較晚,所以那些已經出現問題的城市只能以這一手段去改造城市,緩解問題。而對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來說,則可以真正利用智慧技術武裝自己,把智慧元素與城鎮化建設有機地結合起來,讓真正的智慧城市“拔地而起”。或許,幾年后我們會看到,中國真正能稱得上智慧的城市,并不是“北上廣深”,而是這些新興的城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