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這個名詞是個舶來品,其本質就是通過信息技術的集成應用,對于城市的動態感知和管理。
近年來,智慧城市建設如火如荼,許多城市開始運用智慧城市的技術體系進行城市管理。應該說,智慧城市建設逐漸轉變著城市的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效率和質量,對于促進我國城市管理的現代化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然而,也必須看到,有些智慧城市的建設還是花拳繡腿,花了很多錢,購買了許多先進設備,但由于盲目照搬、建設理念陳舊以及管理體系分散,渠道不暢,導致其發揮的作用有限。有的甚至成了一個展示品,領導來了,考察團來了,參觀一下,日常管理難以用上,不免被人指責為形象工程。
也有的智慧城市盡管采用了新一代互聯網、云計算、智能傳感、衛星定位、地理信息系統等技術體系,實現了對城市人流、物流的智能化識別、監控與管理,但這種“智慧”還沒有在日常的城市管理中體現出來,還沒有成為城市管理者用得上、離不開的管理利器。
分析其原因,不外乎有三。一是智慧城市的技術體系自身還不能提供高效、實用的管理信息;二是管理者還不習慣使用智慧城市的管理方式,不能實現有效對接;三是智慧城市的作用只是在大的群體活動或特定任務時才會發揮作用,還沒有從根本上融入政府的日常管理。
上海發生的踩踏事件給我們敲響了警鐘。當前,智慧城市突出了政府管理、社會公共事業服務和便民服務這些重點領域,對于突發事件的預警功能遠遠沒有發揮出來,這次突發事件是完全可以事前預警、事中調控的。再好的硬件設施,如果沒有與之配套的管理理念,也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如果把預警功能納入日常的管理之中,在很大程度上能避免管理上的疏漏,避免悲劇的發生。
讓智慧城市“智能”起來,就是要進一步發揮智慧城市在城市日常管理中的作用,使其增加更多的功能。這樣,智慧城市就不會僅僅停留在智慧的層面,就會把“智慧”轉變成“智能”,讓“智慧”發揮更大的作用,構建城市管理的“智慧生態系統”,使我們生活的城市更加安全、便捷、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