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年底全國已有95%的副省級以上城市、76%的地級以上城市,總計230多個城市提出或在建智慧城市,計劃投資規模近萬億元,住建部公布的智慧城市試點已達193個。
在新一輪的智慧城市熱到來之際,有一些思考值得城市管理者去關注和傾聽。
“智慧城市建設的背后,有著很多的故事和規則,不然容易陷進看上去很美的智慧城市的深坑中。”作為方正信產CEO的劉欲曉,這樣道出了對各地“智慧城市熱”的理解。
國家智慧城市聯合實驗室首席科學家萬碧玉則指出,很多人把智慧城市當成一個目標,其實它只是一個手段,智慧城市不是一個單純的項目或者說今天花了十個億就可以把一個智慧城市建成,它實際上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過程。
各地在智慧城市建設上,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據不完全統計數據,截至目前全國智慧城市試點近500個,但尷尬也隨之而來:全國主要城市的發展現狀都面臨“好吃的肥肉已經被吃完,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的境遇,出現了智慧城市建設超前的情況。
央視主持人馬洪濤分享了一個案例:一個城市在上任領導人時新建了一個行政中心,5年后下一任領導又新建了經濟開發區。最后這兩片地區全是爛尾樓,過渡建設、重復建設的問題突出。
那么,各地匆匆上馬的“智慧城市熱”,到底需要怎樣的建設藍圖?
年初,《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出爐,《規劃》指出要努力走出一條“以人為本、四化同步、優化布局、生態文明、文化傳承”的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
劉欲曉認為,新型城鎮化,就好比當下時髦的特斯拉汽車,要求城市做到“集約、綠色、智能、低碳”。在這四個概念中,工業化就像是特斯拉的電機,農業現代化是電池,信息化則是超大號PAD及所有內置程序,而城鎮化則是高密度鋁合金框架和輪子。
劉欲曉指出,在“四化同步”中,只有將信息化與城鎮化組合起來,才能實現真正的新型城鎮化,而這就是一種非常切實際、也非常明確的發展模式。
萬碧玉也同樣認為,要以智慧地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為主線,以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為對象,建立起政府引導,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推進體系。
對于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出現的“信息孤島”現象,劉欲曉舉例稱,比如某個地方發生輸油管道爆炸,作為城市的管理者,第一時間需要調動幾股力量共同應對這個災難,醫療、消防、警力,甚至氣象等等都要跟上。
“作出一個動態決策,絕對不是靠單一的信息來源,也不是靠單一管道的信息輸入,它是一個城市各個職能部門,或者說城市的各個功能之間的一種信息的疊加,由信息的串連、透視所導出來的一種綜合決策。”劉欲曉說。
“城市的智慧建設一定要有頂層設計,但不能像寫一篇漂亮的論文然后就擱到書架上了,而是基于你對這個城市的了解有多少,再真真實實落地。”劉欲曉表示,方正IT現在正在做的事情,就是因地制宜,真實的幫政府去做頂層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