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交網絡的逐漸成熟、移動帶寬的迅速提升,更多的傳感設備、移動終端接入網絡,產生的數據及其增長速度比任何時期都要多,互聯網上的數據流量正在迅猛增長。隨著大數據被越來越多的提及,有些人驚呼大數據時代已經到來了,2012年《紐約時報》的一篇專欄中寫到,“大數據”時代已經降臨,在商業、經濟及其他領域中,決策將日益基于數據和分析而作出,而并非基于經驗和直覺。
同時,這種大環境對城市管理現有的政務數據中心建設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在第四屆中國智慧城市大會上表示:“大數據的挖掘和利用需要有法可依,國家應該盡快制定信息保護法和信息公開法。既要鼓勵面向群體而且服務于社會的數據挖掘,又要防止針對個體侵犯隱私的行為,不僅提倡數據共享,也要防止數據被濫用。”
多位業內專家表示,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大數據將遍布智慧城市的方方面面,從政府決策與服務,到人們的生活方式,再到城市的產業布局和規劃,以及城市的運營和管理方式,都將在大數據支撐下走向“智慧化”,大數據成為智慧城市的“智慧引擎”。
開放大數據為智慧城市助力
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正悄然改變人們的生活。互聯網搜索引擎是大數據最為典型的應用之一。據鄔賀銓介紹,百度每天約處理60億次搜索請求,產生幾十個PB 的數據;騰訊每天產生1000億次服務調用、5萬億次計算、300G存儲量;中國聯通用戶每秒產生上網記錄83萬條,對應的數據量為3.6PB/年;中國交通銀行每日約處理600G數據,存量數據超過70TB……所有這些行為都由海量的數據來呈現。他表示:“開放數據是數據挖掘的重要來源,城市數據來自市民和政府,城市數據服務于市民和政府。只有開放數據,才能使智慧城市的數據收集更全面,才能讓數據更好地服務于智慧城市建設。”
得益于計算機對海量數據的存儲、分析以及處理,人們能夠運用大數據實現原來遙不可及的夢想。公共交通系統的動態數據公布后,對其進行深度挖掘通過手機應用為公眾出行提供實時建議,還可以為地鐵系統在客流高低峰時段、熱點站和普通站之間的調配提出更優方案。
智慧城市之所以迷人,在于它能為人們提供更安全的居住環境,更準確的交通狀況,以及更方便的生活體驗,而要做到這些,離不開大數據的支持。不管是智能交通、智能安防,還是智能家居,大數據都是支持其運轉的核心。如果沒有來自交通管理部門及各車聯網系統反饋的數據,智能交通就無法正確顯示導引信息,調節紅綠燈時長。如果沒有來自公安部門的犯罪率及慣犯數據,智能安防也只能被動防御,無法成為保衛城市安全體系中的一環。
大數據備受追捧
2013年大數據技術獲得了快速發展,許多企業用大數據制定出成功的市場方案,許多國家和城市依靠大數據治理污染、疏導交通。從默默無聞到備受追捧,大數據采集和分析基本上已經成為智慧城市等大型物聯網項目普遍采用的技術,但由于種種原因,無論是政府部門還是商業公司,在數據的開放和共享問題上都持非常保守的態度,而智慧城市這樣的工程要想達到期望效果,還需要更開放的大數據。
許多物聯網發展較快的國家和地區已經意識到開放數據所能帶來的價值。2012年,美國紐約立法規定,政府有義務向市民公布自己掌握的數據。從法案出臺到現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圍繞紐約數據平臺產生的移動應用已有幾百個,開放數據帶來的各種各樣的商業及公益價值紛紛被挖掘出來:關于PM2.5指數、噪聲污染的數據可以應用到周邊房價的估測軟件中,關于酒店、美食的點評軟件也可以結合食品安全、衛生監測等方面的公開數據。另外,利用警察部門關于犯罪記錄數據的開放,已經有人開發出提醒人們避開犯罪高發區的應用。
開放大數據平臺將會吸引大量的高科技人才和企業關注,激發前沿創新和應用。事實上,全球互聯網巨頭都已意識到大數據的重要性,包括惠普、IBM、微軟在內的全球IT巨頭,紛紛通過收購大數據相關廠商來實現技術整合。國內一些領先的互聯網企業,包括新浪、騰訊、阿里巴巴等也已開始實質性的探索。專家預測,未來5年內,大數據所創造的價值將達到530億美元,產生10萬個工作崗位,對文化、社會、政治等多方面產生影響,可以說是“三分技術、七分數據”,得數據者得天下。
業內專家指出,對于爆炸式增長的政府信息,只有通過大數據處理技術的分析、挖掘、應用、管理,才能從海量、復雜、實時的信息中發現有用信息、提升應用,真正釋放智慧的價值和能量,及時有效的數據處理方式才是城市著重解決的難題,大數據的應用則為此帶來解決“良方”。
挖掘大數據背后的真正價值
大數據在城市社會管理中的作用越來越強大,更不用說未來信息化程度更高的智慧城市。鄔賀銓舉了一個生動的例子:通過城市食鹽的銷量來計算出人口的數量, “因為食鹽消費是剛性的,經濟形勢好的時候人們不會多吃鹽,經濟形勢不好的時候也不會少吃鹽,食鹽的銷量與人口數量是直接相關的”。
大數據不僅僅是海量數據的集合,更重要的是要挖掘出其背后真正的價值。大數據需要去偽存真,否則便淪為“大數字”。近年來,人們開始反思大數據的真正含義,冷靜思考大數據背后的真正價值,嘗試構建各種大數據解決方案并應用于各行各業。尤其是在智慧城市建設中,更是不斷探索如何盤活已有數據存量,用好大數據增量,來提升城市公共服務能力和管理決策水平。
經濟學人智庫(EIU)日前發布的調查報告顯示,迄今為止,亞太地區的各個企業在實施大數據發展戰略方面取得成功的并不多,僅有1/3的企業表示在此方面取得了良好的進展,超過一半的企業則表示進展不大;大約80%的一線員工認為改善數據的獲取狀況至關重要,但僅有19%的員工認為其總能獲得所需的數據。
顯然,面對2014年智慧城市的建設,大數據應用從表層走向深層是城市決策方和參與方需要充分考慮的問題。這里面除了突破數據處理的技術障礙外,更多的是制定大數據戰略。
鄔賀銓表示,需要從戰略上重視大數據的開發利用,將它作為轉變經濟方式的有效抓手。如果沒有足夠的信息資源,不能得到充分的數據挖掘,也就無法利用大數據發展的機遇。
“大數據不只是一種信息技術,更是一種商業行為。大數據的應用能否取得成功,將取決于管理層是否能夠制定符合自身發展的大數據戰略。”業內專家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