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已上升為國家戰略,進入發展快車道。以“智慧城市”為理念,加快內涵型城市化發展步伐,是新時期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但智慧城市的建設與發展并非獨角戲——政府與企業“聯姻”,推進產城融合,才是做實智慧城市之道。
今年6月舉辦的“第六屆中國智慧城市(深圳)高峰會”上,30多個城市的市長、區長等政府領導以及中國安防技術有限公司(CSST)等80多家企業代表們匯聚一堂,通過對話交流,探討如何進行新形勢下的產業升級、模式創新,政府謀發展,企業抓商機,共同發力智慧城市建設。
高峰會上,CSST首席戰略官曹國輝先生指出,智慧城市建設仍困難重重,還存在信息孤島的問題、城鎮化市民化非同步發展、行政體系難突破、主管部門模糊等諸多困難。以前的城鎮化是土地的城鎮化、資本的城鎮化,而未來是智慧的城鎮化、民生的城鎮化。在城鎮化的快速進程中,大量人口轉化為城市人口,我們正面臨著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轉移,制造業和服務業結合是未來發展方向。國家現在提出產城融合也是基于這樣一個大的背景,產城融合會改變傳統的發展方向和模式。城鎮化的速度雖然很快,但這里面還牽涉到將近4億人的市民化的問題,城鎮化的建設模式不能單純強調空間的擴展,更應該強調空間加產業的轉移和發展。從建設內容來看,一定是包括人、地、資本、信息和產業。城鎮化建設只有統籌各種要素才能走向智慧化。
CSST曹國輝先生同時也指出,智慧城市建設給企業帶來巨大商機。兩批193個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共涉及重點項目近2600個,資金需求總額超過萬億元。巨大的市場蛋糕引來眾多企業紛紛發力智慧城市建設,涌現一大批知名企業,如“智慧城市建設先行者”CSST、“智慧城市標桿企業”智慧中國集團等。CSST自2012年起,就明確自身作為智慧低碳城市綜合運營商的企業定位,更獨創提出在5-10平方公里范圍內先行先試,打造“宜業、宜居、宜商、宜學、宜游”的智慧低碳產城融合示范區。產業帶動城市發展是城鎮化的新出路,而“智慧低碳產城融合示范區”是CSST實踐產城融合的新路徑,旨在追求以“空間規劃+技術規劃+產業規劃”三規合一的產城融合規劃模式,從頂層設計上協調城市建設、產業發展與技術運用。通過產業發展提供就業崗位和收入保障,隨著人才的集聚,相應的住房、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將成為區域的自然發展結果,實現“以產興城,以城促產,產城融合”。
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級形態,是包含全新要素和內容的城鎮化發展模式。政府既抓管理又管運營易導致城市發展財政不足、可持續發展能力低、管理效率低下等諸多問題。而通過借助民間資本的力量參與,將市場機制和經營理念引入城市管理,則既拓展了城市管理的綜合資源,也增加城市管理的能力和質量。CSST智慧低碳產城融合示范區就將采用“政府管理,企業運營”的城市管理新模式。在這種政府主要負責,企業協助或承擔部分功能的綜合管理,以及企業承擔,扮演綜合運營商、各類服務商角色的綜合服務模式下,CSST、智慧中國集團與政府展開了廣泛合作。例如智慧中國“瀏陽河智慧低碳產城融合示范區”,就是政企聯手的樣本,將打造一個“離紅塵不遠、距自然很近”的“花木世外桃源”,成為“宜業、宜居、宜商、宜學、宜游”的國家級新型智慧低碳城市樣板。
智慧城市的建設大勢已成,商機無限,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設的過程中應注意頂層的合理規劃,營造良好的建設環境。正如CSST曹國輝先生所說,政府清晰地認識到智慧城市的建設發展不是一個單位或個體的力量可以實現的,政府、組織、個人投資者、開發商等不同群體在智慧城市價值鏈上扮演不同角色,并凝聚各方力量,將智慧城市的建設真正落到實處,早日讓人們享受到到智慧城市成果。
我國智慧城市建設雖然起步較晚,但國家層面動作頻出,國家建設層面的重視和政策的支持無疑將成為智慧城市建設的無形大手,有利開創我國智慧城市建設新局面。未來或如專家預言——我國智慧城市的建設,很有可能像高鐵技術一樣后來居上,走在世界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