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下旬,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王斯成在成都召開的光伏熱點問題研討會上說,“四個月,綠證僅出售2.1萬多張,籌集資金不足1000萬元。目前綠證認購平臺需要改進,最好放到電費單上,而且應當擴大宣傳。”
綠證是綠色電力證書,是中國政府頒發給陸上風電、光伏(不含分布式光伏發電)發電企業每兆瓦時非水可再生能源上網電量發的電子證書,是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的確認和屬性證明,以及消費綠色電力的唯一憑證。
綠證面向各級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以及社會機構和個人發售。只要在全國綠色電力證書核發和認購平臺上認購一張綠證,就代表了你消費的電量中有1000千瓦時是綠色電力,即由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所發電量。
今年1月18日,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能源局三部委發布了《試行可再生能源綠色電力證書核發及自愿認購交易制度的通知》,擬在全國范圍內試行可再生能源綠證核發及認購交易制度,并要求自7月1日起正式開展認購。
然而,效果并不明顯。業內人士說,“剛開始認購時在朋友圈里熱鬧了一下,后來沒再聽到聲音。”
根據中國綠色電力證書認購交易平臺的數據顯示,截至10月31日,綠證的認購者共有1576名,共認購21257個綠證。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不斷增加的掛牌待交易綠證個數。截至10月底,已有800多萬個綠證被核發,僅淶源新天風能有限公司掛牌的綠證個數就超過了12萬個。綠證購買量僅占核發量的0.26%。
經過查詢,中國綠色電力證書認購交易平臺發現,10月超過一半的天數,綠證的交易數量為零,有交易的天數,交易數量也多在個位數。根據綠證認購平臺的數據統計,這2萬多個被售出的綠證,其中企業購買量約占比90%,個人購買量占比約10%。
企業成為了綠證購買的主力。經過分析綠電購買量超過10萬千瓦時的企業數據后發現,新能源企業購買量占到了79%,非新能源企業的購買量只占到了21%。
有企業表示,目前的綠證制度對企業、個人缺乏足夠的吸引力。按照規定,綠證的價格不能高于證書對應電量的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資金補貼。風電綠證價格一般不超過0.26元/千瓦時,光伏綠證價格一般不超過0.55元/千瓦時。風電、光伏發電企業售出綠證后,相應的電量不再享受國家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資金的補貼。對于申請核發綠證的發電企業,表面上并不能獲得更大的收益。
同時,綠色電力實行自愿認購交易,但自愿行動是一個長期過程。出于自愿,購買者動力不足,難以成為綠色電力的消費主力。
企業或者個人購買后,只是獲得證書以證明其對綠色電力發展的貢獻。業內人士表示,為了提高購買者的積極性,在激勵政策方面需要加強。目前綠證的購買者多為能源企業或者是從事能源工作的個人,如何讓非能源行業的群體知曉綠證購買平臺,并購買綠證,還需要在宣傳上多下功夫。
綠證交易制度在國際上是一套成熟的清潔能源市場機制,在荷蘭、美國、澳大利亞、瑞典等發達國家被廣泛使用。在這些國家,綠色電力證書交易包括“強制配額”和“自愿認購”兩種機制,通常為兩者并行,更多則是以配額考核制度為主。
中國從2010年起同步開展了配額制的研究,截至目前尚未落地,仍停留在發布征求意見稿階段。業內擔心,此時開展綠證交易,綠證制度會成為“雞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