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電力證書(簡稱“綠證”)自愿認購自7月1日起實施至今已一個多月,其降低可再生能源補貼強度的作用如何?是否加快了實現國家可再生能源的減排目標?圍繞這些問題,ERE研究中心將通過分析自愿認購交易的市場數據,為大家揭示綠證的實行效果。
截至2017年8月4日上午9時,已有1288名綠證認購者,認購了14,969個綠證,即14,969,000千瓦時電量。每日成交均價如下:
基于以上數據,我們假設綠證一個月成交量為1.5萬個,購買價格約為300元/個,得到結果如下:
估算綠證自愿認購交易一年能產生5400萬元的交易額,解決1800萬千瓦時的綠色電量的補貼。而當前預估2017年國家可再生能源補貼缺口達750億元,2016年全社會用電量達59198億千瓦時。單憑綠證自愿認購顯然無法解決長期積累的國家補貼缺口,更無法對國家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15%的目標起到實質性作用。
根據這一個月的企業購買榮譽榜來看(如下圖),前四名企業累計購買綠證12600個,占所有綠證購買量的84%,而這些企業集中在能源領域,范圍比較窄。從另一方面反映了在自愿認購階段,大部分企業很少有內生動力來購買綠證,當然其中也不乏存在其他影響因素。根據筆者調研,相關國家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個人對綠證相關信息及其功能、交易機制認知不足,建議加強綠證宣傳工作,尤其在主流媒體、報刊網站等渠道開展宣傳貫徹工作。
從以上分析數據可知:自愿認購交易馬力不足,市場還未形成規模。綠色證書,一定不能靠自愿認購,必須推動可再生能源配額制。只有強制性的指標考核與綠證配套使用,才能為可再生能源發展提供穩定的資金,促進國家可再生能源發展目標的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