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簡單把生物質能利用看成能源工程,這是一項環保民生工程、“三農”工程和城鄉基礎設施工程,其環保、民生和社會屬性要遠遠高于能源屬性。
在新能源領域中,相比光伏、風電以及核電等新能源出盡風頭,生物質能似乎一直被排除在主流大門之外。
近日發布的《可再生能源市場報告2018》(以下簡稱“報告”)對生物質能源給予了特別關注,認為生物質能是可再生能源中被忽視的“巨人”。數據顯示,2017年在全球消費的可再生能源中,有半數源自現代生物質能,其貢獻是太陽能光伏和風能總和的4倍。
做得最多,卻鮮被提及,是因為生物質能甘當配角還是有哪些現實困境?
多重意義集一身
雖占比偏小,但生物質資源轉換為能源的潛力可達10億噸標準煤,其環保、民生和社會屬性要遠遠高于能源屬性
“2017年,國內生物質能源利用量約4100萬噸標準煤,僅約占可再生能源利用量的6.6%,約占能源消費總量的1%。”在近日舉辦的第九屆中國生物質綜合利用發展論壇暨發電技術交流會上,國家可再生能源中心產業發展部竇克軍指出,生物質能占比進一步縮小,其直接原因是風電、太陽能發電發展速度太快。
“雖然風電和太陽能發電近年來得到迅猛發展,但其并不能成為可靠容量。”中國投資協會能源投資專業委員會副會長莊會永認為,不能簡單把生物質能利用看成能源工程,這是一項環保民生工程、“三農”工程和城鄉基礎設施工程,其環保、民生和社會屬性要遠遠高于能源屬性。同時,生物質能還是當前二氧化碳減排成本最低的一種能源利用方式。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長梁志鵬近期也指出,相較于其他新能源,生物質能利用具有多重意義。生物質能是可再生能源領域最重要、也是可以發揮更多作用的能源品種。
竇克軍測算,我國生物質資源可轉換為能源的潛力約為4.6億噸標準煤,今后隨著造林面積的擴大和經濟社會的發展,生物質資源轉換為能源的潛力可達10億噸標準煤。
目前,我國生物質發電裝機已達1488萬千瓦,每年產出生物質天然氣0.64億立方米,生物質成型燃料1000萬噸,生物液體燃料320萬噸、生物燃料乙醇260萬噸、生物柴油60萬噸。
“從行業現狀來看,除生物質發電利用規模達到‘十三五’既定目標要求以外,別的利用方式距離目標仍有較大差距。”竇克軍介紹。
用武之地在哪里?
熱電聯產應是推廣重點,去煤化、碳減排、供熱需求大等因素對于生物質能行業有正向作用
凱迪生態是中國第一大生物質發電企業。然而今年因為債務危機壓頂,迅速跌落。據早前媒體報道,公司目前已投產生物質電廠46家中,僅12家還維持運行。
“社會各界對生物質能源的綜合效益(環保、民生、社會、扶貧、經濟等)要有一個正確認識,若單從可再生能源的經濟性來講,它是不具備市場競爭力的,也是沒有發展前途的。”生物質能產業促進會常務副秘書長張大勇認為,生物質能是清潔低碳的可再生能源,現階段不是探討產業是否可有可無的問題,而是要解決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問題。這就需要國家層面要統籌考慮生物質能產業在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生態環境保護、鄉村振興戰略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中應發揮的作用。
莊會永也表示,在風電光伏退坡機制以及油價下跌等多期作用疊加下,今年行業無論國企民企都存在不少困難。但同時,去煤化、碳減排、供熱需求大等因素對于生物質能行業還有正向作用。
“生物質能與風電、光伏等其他可再生能源相比,發電不是其主要利用方式,它的主要用途是為國家的經濟發展提供清潔熱能和交通燃料。生物質能的利用要側重于用戶端,在消費側與其他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之間形成一個多能互補的高效能源利用體系。”張大勇對未來生物質能源的“用武之地”作此評價。
山東大學教授、中國農村能源行業協會副會長、山東省生物質能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董玉平個人比較認可農林生物質熱電聯產及清潔供熱的方向。他表示,從國外發展來看,生物質熱電聯產具有較大規模,特別是丹麥、德國、瑞典等國家,生物質能供熱技術成熟,在供熱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華東理工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教授吳幼青也表示,生物質氣化在工業供熱上有很大的發展,替代天然氣,是為數不多的不用靠國家或省級推動就可以經濟運行的非常有效的方式。
梁志鵬透露,下一步將加快推動生物質熱電聯產,新建生物質發電項目也要采取熱電聯產方式;鼓勵生物質鍋爐供熱,加強相關研究和示范項目建設。“現已開始要求北方地區生物質發電項目改造成熱電聯產模式,未來這應是推廣重點。”
潛力挖掘還需政策扶持
到2030年,市場規模至少2.5萬億元,但不少針對生物質能發展的產業政策到了執行層面實施起來非常困難
“從產業整體狀況分析,生物質發電及生物質燃料目前仍是政策引導扶持期,相比其他可再生能源產業,生物質能的技術進步、產業發展和應用處于初級階段,還需加大力度、加快速度推動。”梁志鵬表示。
張大勇指出,政策對于未來的可再生能源發展至關重要。為了實現減緩氣候變化長期目標和其他可持續發展目標,必須加速發展可再生能源在熱力行業、電力行業和交通運輸業的應用,生物質能在上述3個行業的增長總量可以與其他可再生能源在電力行業的增長相媲美。
“近幾年國家也出臺了不少針對生物質能發展的產業政策,但到了執行層面(縣市級)就大打折扣,實施起來非常困難。”張大勇舉例,國家鼓勵發展生物質熱電聯產,但地方政府照搬燃煤供熱價格政策體系,且熱力管網由第三方實行特許經營,這就為推廣生物質熱電聯產模式設置了很難逾越的壁壘,希望行業主管部門在完善生物質能產業政策時,更多地考慮一下政策如何更快、更好、更容易落地。
《中國可再生能源展望2018》報告預測,到2030年,生物質能源產業市場規模至少達到2.5萬億元。以生物質天然氣為例,若國家配套政策到位,到2030年生物質天然氣市場規模至少在500億立方米規模,可占到當時國內天然氣消費市場的8%~10%。
“目前,生物質能產業規模偏小也有自身的原因,如企業管理和科技水平低下、質量和配套性差等,甚至個別企業經營管理不規范,排放不達標現象時有發生,這些因素都制約著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北京華科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于峰向記者表示。
“多年來,受制于原材料收集困難、投資成本高、企業贏利難、產業化不順等原因,生物質能的發展一度陷入困局。”不過,上海新華控制技術集團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邵志祥認為,智能化、自動化、分布式多聯產等新詞已經與生物質裝備制造、生物質發電等行業發生了緊密聯系,相信生物質能相關從業企業將依靠科技創新以及大數據、“互聯網+”等信息技術,助推產業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