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光伏圈,一年一度的SNEC不僅是光伏新技術不斷涌現的秀場,更是探討行業發展的論道場。在這個自由發聲的平臺上,2016年推出的備受爭議的“領跑者”計劃,毫無意外地成為各路大咖吐槽的熱點。
從另一個層面看,光伏仍是當前國內投資者最為青睞的能源品種。但離不開政策引導的光伏,也正在為此付出成長的“代價”。目前,2016年中標的光伏“領跑者“項目進展緩慢,或是僅打了幾個樁,或尚未開工,與去年火爆的“領跑者”項目競價場面,猶如天壤之別,為何曾被追捧的“領跑者”項目如今推進起來阻力重重?
除了“領跑者”項目在用地、環保等問題上還需要與地方政府協調之外,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就是:當前單晶產量供應乏力,價格居高不下。這也是導致多個“領跑者”項目不能按時開工的原因。其中,內蒙古近1吉瓦的“領跑者”項目無一開建。
去年,國家能源局在總計18.1吉瓦的新增地面光伏指標中,下發5.5吉瓦的“領跑者”計劃,占比超過30%以上,成為各大光伏企業的必爭之地。而受當時產業政策影響,曾為中標而不惜成本選擇單晶產品的投資商卻愕然發現,中標后短短3個月的時間,單多晶組件價差已“物是人非”。兩者每瓦竟然相差0.5元以上,還有價無市。在有點懵的同時,也明顯感覺有點“算不過賬來”。
4月份,單晶硅片比多晶硅片價格每片高出2元,卻仍供不應求,這違反了最起碼的商業邏輯。但在業內看來,供給乏力是單晶價格高企的主要原因。
“領跑者”計劃源于政府,政府必然再次被推向風口浪尖。應該說中國光伏行業經過多年發展,盡管在政策支持、行業努力下,光伏產業已經取得長足進步。截至2016年底,我國光伏發電新增裝機容量3454萬千瓦,累計裝機容量7742萬千瓦,新增和累計裝機容量均為全球第一。但發展和“試錯”過程中的一些教訓和失誤需要及時總結,讓跑偏的“領跑者”回歸正常跑道。
政府推出的項目既然是“領跑者”,那一定意味著是少數派,起碼是相對少數派,按道理應是絕對少數派。要領跑,就不能超過當時供應產量的20%,甚至不能超過10%。在這10%的帶領下,經過1-2年的發展,引導行業40%-50%的產品達到這一標準,再制定10%的領跑,以此推進,才能真正推動行業“領跑”。因此,2017年度,對“領跑者”規模的控制,將再次考驗政府的智慧。
有人說,人類在核聚變技術沒有取得突破的情況下,光伏產業的發展將是人類未來能源的最佳選擇。在能源結構轉型的大背景下,作為清潔能源代表的光伏產業被賦予了重要的歷史角色,在一定意義上代表了世界未來能源的選擇。
不得不承認,現階段光伏行業仍離不開政策支持,但政策制定要以市場為導向,真正發揮市場機制調配資源的能力。政府搭臺企業唱戲,把選擇權最大限度地交給市場,才能真正推動光伏平價上網的早日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