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媒稱,業內人士稱,在作為全球最大多晶硅需求大戶的中國投入多晶硅生產后,該行業立即陷入了“供給過剩”狀態。
據韓國《中央日報》網站1月23日報道,在2008年至2013年,全球的太陽能市場因“中國”進行了重新洗牌。以韓國、美國、歐洲為主的太陽能企業大部分倒閉或被收購。由于中國政府對企業提供積極的扶持,中國企業包攬了全球太陽能企業排行榜前幾名。
報道稱,在全球對太陽能的需求方面,據彭博新能源財經和韓國進出口銀行數據顯示,2016年全球太陽能的市場規模為6800萬千瓦,而中國僅在2016年上馬的太陽能發電設備就將超過4000萬千瓦。事實上中國對全球太陽能發電市場的供求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當然,供應過剩現象仍然存在,零部件或核心材料的供給超過需求量45%左右,各類產品的國際價格仍在繼續下跌。
中國國內市場無法消化的太陽能產品涌向了世界市場。盡管如此,中國企業卻呈現出逆勢擴大生產的趨勢。
報道稱,此外,中國還在擴大零部件的生產領域。太陽能設備組件企業中國隆基硅材料有限公司最近進軍太陽能電池、太陽能組件生產領域,還在海外設立生產基地,其目的是守住太陽能產業的主導權。這是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受到中國數量攻勢碾壓的韓國和日本開發出了“高效能”的尖端技術。
那么,現在韓國企業真的已喪失了立足之地嗎?專家們建議,要么與中國的數量攻勢展開對抗,要么對中國產品進行“反利用”。實際上,OCI與韓華Qcells近期的行動正與這一建議不謀而合。OCI以4507億韓元(約合26.4億元人民幣——本網注)賣掉了位于美國運營良好的發電站,表明了將進一步集中進行多晶硅生產的戰略。最近,OCI還開始收購馬來西亞年產能達2萬噸的工廠,若收購成功,則其產量將進入全球前兩名(7萬噸)。
報道稱,韓華Q cells選擇了“反利用”戰略,將不再推出新的多晶硅生產設施,發電站項目所需產品僅有25%由自己提供。那么,其他的太陽能發電站項目所需的產品由誰來供給?答案就是將使用中國產多晶硅,還將直接在中國設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