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以單晶硅片作為組件之一的太陽能發電設備。 田偉 攝
圖為生廠車間的工作人員身穿防護服,正在按照標準化流程作業。
“這一批是要發往韓國的。”27日,內蒙古中環光伏材料有限公司成品庫班長任利文正在進行發包前的最后檢查。據統計,截至目前,該公司今年已完成出口單晶硅片2.3億片。
太陽能是目前公認的最清潔、安全和可靠的能源之一。光伏產業是以硅材料的應用開發形成的光電轉換產業鏈條,包括將硅原料提純加工、制成太陽能電池片,再集成可發電的太陽能電池組件,將組件安裝在電站上進行并網發電等一系列過程。
目前,太陽能的開發利用已被寫入不少國家的能源革命長期規劃,中國亦不例外。
“光伏產業的最終目標是與火電發電價格相一致,實現平價上網。”李建弘從事光伏產業8年,目前是中環光伏材料有限公司的工藝研發部部長。他告訴記者,單晶硅片的提質增效是壓低發電價格的重要一環。主要通過兩種手段,一是不斷促進單晶硅片的薄片化以提升單位硅棒上的產出量、提高硅材料利用率;二是通過技術手段控制單晶硅晶體的氧含量、碳含量等指標,提升太陽能電池的發電轉換效率。這兩點也是當前世界上絕大多數光伏企業努力的方向。
這樣一來,單晶硅片的薄厚和轉換效率就成為了生產企業衡量自身能力的最直觀指標。
“目前,我們所從事業務處于整個光伏產業鏈的上游,包括把硅原料進行拉制成圓柱形單晶硅棒,之后再加工成超薄的假方形硅片。”中環光伏材料有限公司品質部部長危晨介紹說。
“我們的水平在世界上也算是一流的。”李建弘告訴記者,中環光伏的量產厚度和轉換效率在145微米和24%左右,而目前國內外的這兩項參數是190微米和20%左右。“我們實驗室環境下的數據結果更好。”
目前這里單晶產達4.5GW。“這個產能在國際上能排到前五。像美國的Sunpower,韓國的LG、日本的夏普和松下等知名企業都是我們的客戶。大客戶能占到我們出貨量的70%。”危晨很是自豪。
“質量是企業的生命,產品質量對我們企業來說也是第一關注點。沒有質量就沒有客戶。”危晨繼續解釋道。
記者在廠區走訪時看到,單晶硅棒生產、切割的每一個環節都有嚴格的標準化執行程序。大到生產設備、小到一張紙都有固定的擺放位置;生產過程中不論是工藝標準、管理規劃、操作注意事項,還是事故的處理流程,都形成標準化運作體系。
正是基于過硬的質量和完備的標準化體系建設,內蒙古中環光伏材料有限公司還獲得了2015內蒙古自治區主席質量獎。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在質量提升的過程中,除管控外,科技的作用亦不容小覷。“技術研發跟質量是掛鉤的。成本改善、質量改善等方面都離不開研發。”危晨說得很是認真。
該公司品質部主管賈景義告訴記者,每個月5000萬片以上單晶硅片生產量,加之單晶硅片脆、硬、薄的產品特性使得人工干預在許多生產環節“能省則省”。
近年來,通過信息化管理、引進先進自動化設備、改善設備設計、完善各工序間自動化的銜接等方面來減少人員與產品的接觸,減少人工干預對產品的損傷。
危晨以硅片檢測為例向記者解釋,之前的硅片檢測是由人來進行的,通過一片片翻看來檢查硅片是否有缺口、臟污等不良。2013年企業全面引入硅片自動檢測儀,用量化數據檢測做支撐,與人工檢測相比,這樣的檢測率更高、也更準確。“之前人工檢測一人一天檢測2萬片左右,目前一臺設備一天能檢測7-8萬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