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期間,從各路能源代表亮出自己的提案,到政府層面一步步出臺發展措施、解讀相關政策,未來光伏發展的能見度越來越清晰。
近日,國家能源局發布2016年定點扶貧與對口支援工作要點的通知,明確提出擴大光伏扶貧實施范圍。并強調探索資產收益扶貧,使清潔能源資源開發與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直接掛鉤,增加貧困人口收入,真正做到精準扶貧。
而在之后正式公布的“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中,針對新能源領域中的光伏發電、分布式光伏,綱要(草案)中寫明,“加快發展中東部及南方地區分散式風電、分布式光伏發電。”
代表建言光伏精準扶貧“很多偏遠農村,自然資源、土地條件、發展工商業條件、交通以及村民的教育水平有限,真正能有造血功能的可持續扶貧項目其實不多,但光伏扶貧是比較適合的。”人大代表、晶科能源CEO陳康平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光伏扶貧是目前而言比較適宜推廣的扶貧方式之一,“只要有光照,有能利用的荒山荒地、喜陰農作物上方的空間,廢棄魚塘或沉陷礦地以及農村居民屋頂,這樣只要太陽照著,農民就會有收入。”
2015年3月,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司下發文件,為各地編制光伏扶貧實施方案提供參考依據。經過去一年,全國各地陸續開展,“但根據我們參與的安徽、貴州、廣東、廣西、云南、 湖北、四川、重慶等多個地區的相關工作,落實與實施中仍遇到較多問題和困難,需要進一步解決。”
“扶貧的關鍵不是輸血,而是幫助其造血,要實現粗放扶貧到精準扶貧的轉變。”據陳康平介紹,扶貧資金幫助建立戶用光伏發電系統后,可以為其提供周期長達25年以上的每年穩定收入來源,實現了“輸血”到“造血”的轉換。光伏發電作為清潔能源之一,也可有效保護當地的生態環境。
而在上述綱要(草案)中,也提出了貫徹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在這方面,多家光伏企業也開始進入到這一領域進行試水。據青島昌盛日電太陽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吳曉峰介紹,光伏設施農業按一個基本單元20兆瓦計算,可建設1000畝規模化、標準化的設施農業,同時也可解決農民自建大棚缺乏資金、許多先進農業技術及設備無法應用的難題。
信達證券能源互聯網首席研究員曹寅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光伏扶貧很早就提出來,大概從2013年開始,后來逐步從西部地區向東部地區推進,尤其是安徽、山東、河北等地。主要形式是幫助農戶建設光伏、幫忙上網。”據曹寅介紹,國家以前扶貧款是撥到農戶手上,現在扶貧款變成光伏電站,發電賺錢,作為持續性補助給農民。“相當于以前我給你一條魚,現在給你一張網、一根釣竿,你可以不停地釣魚。”
步履維艱
一方面集中式地面光伏電站棄光現象嚴重,另一方面分布式光伏裝機占比嚴重落后,在業內人士看來已是舊聞。
具體到光伏農業的發展也存在著一定的短板,在吳曉峰看來,尤其是光伏農業標準的缺失,這不僅會造成企業資源投入的浪費,而且往往會催生一些“真光伏、假農業”項目的形成。
在此次兩會上,陳康平在議案中對發展光伏精準扶貧提出了四項建言。一是“戶用與小規模集中式相結合”。由于貧困戶的房屋年數較長、屋頂防水和承重偏差,建議政府綜合考慮與小規模集中式相結合,收益由多個貧困戶共享的模式。
其次要明確扶貧為銀行的責任之一,從資金量、年限和利率等方面落實。“以3KW戶用分布式光伏電站為例,價格一般在3萬元左右,通常每個地方到戶的扶貧資金僅 6000~8000元,其余的75%左右需要銀行融資。”
再次,需要“加快農村電網改造工作,打通電力出口”,貧困地區的電網基礎建設相對薄弱,一方面應靈活放寬光伏裝機占并網點變壓器的容量比例,另一方面簡化電網改造審批手續。
最后,根據當地情況,與其電力形式相結合,爭取就近消納。在目前12.8萬個貧困村中,較大一部分位于云南、貴州等西南地區,這些地區的電力多來自當地小水電。可引導白天使用光伏電力,多余電量用于蓄水,晚上或者光伏電力不足時利用小水電調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