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更好地推進國家信息化的發展,集中展現中國社會信息化的發展歷程、現狀和成果,提升社會各領域信息化水平,中國信息產業網、人民網、新浪網、鳳凰網、新華網五大網站聯手,于近期共同推出一系列信息化訪談。
此次系列訪談將連續推出四期,分別圍繞“信息社會與電信轉型”、“綜合國力和寬帶戰略”、“智慧中國與智慧網絡”、“和諧社會與信息服務”四大主題展開。第二期“綜合國力與寬帶提速”專題訪談已于9月4日由中國信息產業網總裁申江嬰和新浪網首席記者康釗共同主持,邀請人民郵電報社總編輯武鎖寧、工業和信息化部電信研究院副院長劉多現場對話。訪談中,專家對目前社會上熱烈討論的寬帶速率問題進行了詳細解剖。
真假非難是冤枉
目前電信企業提供的寬帶接入,有不少人質疑是“假寬帶”。對于這個疑問,專家予以了澄清。
武鎖寧總編輯指出,進入新世紀以來,在我國電信部門積極努力下,中國的寬帶用戶發展一直比較快,目前用戶總規模已經超過1.6億,用戶總規模居世界首位。取得這一成績,電信企業功不可沒。
而且,需要解釋的是這些用戶都是真的寬帶用戶,而不是“假寬帶”。因為,寬帶的標準有很多說法,但是按最權威的國際電聯統計口徑,互聯網接入分為窄帶互聯網接入用戶和寬帶互聯網接入用戶兩大類。窄帶主要是指通過modem(模擬撥號器實現上網,速率約為56K)和ISDN(窄帶綜合業務網接入,國際上這類不少,中國不多,固定速率128K)的互聯網用戶;而寬帶接入則包括:DSL(512K~8M)、LAN(以太接入)、FTTH及Cable modem(基于有線電視的同軸電纜接入)等下行速率超過256kbps的互聯網接入用戶。目前我們國家的1.6億寬帶用戶都是屬于后一類。所以,指責中國的寬帶用戶是假寬帶是一個常識錯誤、是冤枉。
快慢之爭很復雜
盡管都是真寬帶用戶,但確實存在快慢之分。這一方面是傳輸介質不同造成的。武鎖寧總編輯舉例說,同屬寬帶接入的不同接入技術,速率快慢差距明顯?;阢~線的DSL的接入速率一般在512K至2兆之間;而基于光纖接入的FTTH一般接入速率起步就可在2兆以上,其中E-PON目前技術可達1G,G-PON目前技術已可達2.5G。光纖傳輸比銅纜傳輸具有先天優勢,盡管同為寬帶,但有可能存在百倍差距。
另一方面,上網快慢是一種用戶體驗,是一種感覺。劉多副院長解釋說,用戶感知的接入快慢,不僅僅是接入環節的問題,其他相關因素很多、很復雜,不能簡單而論。用戶接入網絡開始訪問之后,數據要經過核心網,最后到應用方。比如看新浪網頁,是用戶發出請求,新浪服務器向用戶推送數據。用戶的體驗是全程的,盡管電信企業給用戶提供了2M、4M乃至8M的接入,但從用戶端到內容服務商的服務器之間的這段網絡,其中任何一段的帶寬不夠,都會導致用戶感覺網絡變慢。正是因為這樣,要改善用戶的體驗,既要電信企業提供高帶寬的接入,也需要做好互聯互通,還需要內容服務商的服務器具備足夠的帶寬供用戶訪問,才能使得應用無論在上行還是下行的時候,都能保證足夠的速率,給用戶良好的體驗。
劉多副院長還強調,用戶的習慣對用戶體驗的影響也很大。有的用戶經常會開多個進程,一個在下載視頻,一個在下載郵件,一個在游覽網頁。開多個進程,網速一定是慢的,習慣也會影響體驗感覺。
貴賤之比有跳差
中國的寬帶價格到底貴不貴?是不是暴利?這是社會上爭論的又一個問題。對此,專家表示,戶均價格不高,兆均價格偏高。武鎖寧總編輯解釋說,中國寬帶用戶的戶均價格并不高,平均每戶不到一百元,比國外低。美國是每戶每月50美元,相當于300多元人民幣。但是,按照平均速率的價格,也就是平均每兆帶寬接入的價格來計算,中國的價格又偏高,而且這種差距這幾年與國際水平突然拉大了。
對此,兩位專家均表示,這是不同接入技術帶來的差距。目前我國的寬帶接入方式主要采用的仍然是基于銅線的寬帶接入方式,平均每戶的接入帶寬從幾百K起步。然而,最近幾年,大多數國家的寬帶接入已經轉向基于入戶光纖,這種接入方式的接入帶寬一般從10~20M起,甚至能達到1G乃至幾個G,是DSL接入的數十倍、上百倍。所以,雖然中外戶均價格相當,但是“兆均”價格卻存在“跳差”。
針對這種情況,兩位專家大聲呼吁加快光進銅退改造,盡快用光纖接入取代傳統的銅線接入。這是巨大的社會工程,需要出臺國家寬帶戰略,并從政策、投資、基金等方面對運營商光網建設予以扶持,在政府、企業、社會的共同努力下,才能迅速實現規模化的寬帶提速,縮小與世界其他國家的差距,有效改善用戶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