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說好三年,三年之后又三年,都快十年了老大!"
《無間道》里這句名臺詞,抒發的是潛入黑幫的臥底警察陳永仁遲遲等不到警方的收網計劃,對現狀的一股埋怨。
物聯網事業在某種程度與之相似,以2009年為中國物聯網產業元年計算,到2020年時已經走過十年光陰。其間,不少曾渴望迅速獲利的創業公司意識到物聯網是一項長期生意,在碎片化、分散化的產業痛點面前,無論多少的創業熱情都可能被迅速冷卻,因此只能把眼光放長遠,相信在未來能迎來美好前程。
尤其對于物聯網平臺來說,2020年其作為物聯網關鍵基礎設施的理念得到加強。雖然預期的行業洗牌確有發生,定位不準確、缺乏競爭力的平臺逐漸消失;但在另一方面,仍有新玩家在2020年入局,他們切入具有優勢的細分場景自建或與第三方共建物聯網平臺,使傳統的商業模式發生創新與改變。
本文將回顧去年物聯網平臺的諸多事件,以5大提升與5大挑戰的角度冷靜看待平臺產業的過去與未來。
第一大提升是平臺連接設備數量再創新高。
根據IDC、Gartner、IoT Analytics等多個行研機構的預測數據,全球物聯網設備連接數量將持續增長至數百億級別,帶來萬億規模的市場空間,市場總體將由連接、應用、平臺與服務等共同組成。
連接是起點,連接的意義是重要的。
在消費級市場,包括小米和阿里天貓精靈,2020年都在持續公開設備連接數以展現業務線發展速度:
根據小米財報數據,在2020Q1、Q2、Q3三個季度中,小米AIoT平臺接入的設備數量(不包括智能手機和筆記本電腦)依次為2.52億,2.71億,2.89億,另外米家App月活用戶、小愛同學月活用戶同比增長率都在30%以上。再看天貓精靈,2020年5月,阿里巴巴宣布將投入100億元,圍繞天貓精靈全面布局AIoT及內容生態領域。7月,官方數據表示天貓精靈的連接設備數量超2.72億臺,連接品牌超1100個,170萬小程序應用可進入到天貓的帶屏設備。
擁有上億的激活設備,千萬級的月活,小米和天貓精靈如此有決心擴大平臺上的設備連接規模,主要意圖是把IoT設備連接作為線下流量的入口,探索將硬件、軟件和互聯網相結合的多元化變現渠道。從2020的變化看,最典型的智能音箱產品也在積極破圈,逐步擴展到教育、辦公、酒店、廣電等領域,期望滲透到智慧生活全場景。
另外在工業互聯網領域,根據工信部發布的數據可知,截至6月底全國范圍內具有較強行業和區域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超過70個,連接工業設備數量達4000萬臺(套),工業APP突破25萬個,平臺服務工業企業數近40萬家。
2020年樹根互聯公布旗下的根云平臺已經接入各類工業設備超72萬臺,累計服務81個細分行業;對照2019年富士康公布的旗下Fii Cloud云平臺連接16類、68萬多臺工業設備等數據,可以充分感受到行業頭部的工業互聯網平臺也愿意公開設備連接數量,以展現大規模設備管理、設備監控等能力。
當然,與技術水平、產品能力、服務客戶案例相比,設備連接數不至于是衡量平臺能力的關鍵指標。但不可否認,在某種程度上它能體現平臺產品的穩定性、可靠性與數據積累量等等。尤其現在還是產業初級階段,連接仍然很重要。
第二大提升是研發投入再創規模。
2020年,科技圈內關于基礎研究,自主創新的東西說的更多了。
宏觀層面,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9年我國基礎研究經費為1335.6億元,在全年R&D經費支出中占比6.03%,較2018年首次突破千億元時增長了22.5%。盡管相比與美國、日本等國家高達10%以上的基礎研究投入仍有差距,但由此可以預計,2020年的基礎研究投入只會有增無減。
企業層面,阿里云宣布3年投入2000億,投入云操作系統、服務器、芯片、網絡等重大核心技術攻堅和面向未來的數據中心建設;騰訊宣布5年投入5000億,用于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服務器、大型數據中心、超算中心、物聯網操作系統、5G網絡、音視頻通訊、網絡安全、量子計算等重點領域;華為亦于今年表示已投入上億元用于鴻蒙操作系統研發,未來還需要再搞大一點,需要再投入的花費很可能是前面投入的多倍以上……
物聯網不至于像芯片產業那般燒錢,但從物聯網操作系統、開發平臺這樣的角度理解,物聯網平臺作為一項重要的基礎設施,當然也需要投入更多的研發與創新:
尤其在賦能開發者層面,國內大多數中部或中腰部以下的企業并沒有足夠的資金或精力投入到長期的產品研發迭代中,優質的物聯網開發平臺使IoT設備快速連接、降低設備聯網的操作門檻、降低應用開發成本、縮短開發周期,是推動IoT產業更快觸達萬億規模的必要工具。
如同阿里云IoT負責人庫偉表示的:通過工具賦能,過去三年,智能家電的研發門檻已經從1000萬元降低到50萬元左右,預計到2025年,中國70%的電器產品都將升級為智能產品。
因此,物聯網平臺不是跟風或概念炒作就行的,是需要真正把基礎技術能力做到位的。
第三大提升是平臺內外兼修,向內拉通集團資源,向外融合構建生態。
2020年,產業界發現物聯網正面臨另外一大困境:
很多設備只做到了"連網",并沒有真正創造設備聯網后的服務,甚至整個服務都沒有形成閉環,錯失了合理合規挖掘商業利潤的機會。
換句話說,在平臺上追求更大的設備連接規模固然重要,但盤活設備,向終端用戶提供設備聯網后的優質體驗應當是物聯網平臺走向成功的關鍵因素。
以騰訊云IoT今年的發布為例,著重提到了"場景化"是騰訊云IoT工作的關鍵。尤其在消費級物聯網市場,騰訊云IoT跨部門打通了QQ音樂、微保、微信支付、騰訊地圖、騰訊健康、微眾銀行等眾多主體,使其與騰訊云IoT高效融合,在騰訊云IoT的工作流中,以統一平臺化的方式呈現在開發者面前。
關于這一點,可以想象對于一些大型的物聯網平臺來說,確實存在集團內部流程和資源難以疏通整合的情況。倘若流程跳轉、利益分配等問題能夠得到更好解決,屬實稱得上是一大突破。
包括頭部企業所提的"生態共建"也是如此,物聯網很難一家獨大,頭部物聯網平臺都在提倡構建物聯網市場或物聯網商城,邀請產業界伙伴入駐。但如何商討制定合作伙伴都滿意的利益分成制度,并不容易。
也就在今年5月,華為云IoT在一次發布中著重提出"重新定義商業模式",建立ISV、IHV、SI、華為多方利益分享機制(嚴選市場分成+運營商合營分成)和激勵機制,倡導與行業伙伴利益共享,長期共贏。
這些都不是孤例,2020年物聯網平臺的確在變得更加開放與包容。
第四大提升是標準共建趨勢初顯。
無論多么有能力的企業,都無法通過自建平臺、標準與生態吃下整個市場。以往雖然各玩家都提生態共建,但那還是屬于"企業級的生態",是圍繞某個企業建立起來的。而恰逢在12月,兩件事的發生讓大家看到"產業級生態"終于開始在更強大力量的滋養下萌芽成長。
12月1日,國內24位兩院院士聯合阿里、百度、京東、小米、華為、信通院、中國電信、中國移動等單位共同發起成立了中國物聯網產業少有的重磅級生態聯盟——開放智聯聯盟(OLA聯盟)。
據悉,OLA聯盟以"打造物聯網統一連接標準"為使命,將優先以智能家居產業為突破點,打破業界各自獨立的"企業級"生態圈,使物聯網生態邁向"產業級"水平。
12月10日,由工業互聯網聯盟智能物聯特設組牽頭,信通院、騰訊、華為主導的"標準物模型平臺"被對外發布,目的是集合產業鏈各方優勢與資源,以模型標準拉通端、管、邊、云產業鏈,促進設備快速互聯以及成果的共創共享。
據悉,通過該平臺生產的標準物模型庫已在騰訊云物聯網平臺、華為云物聯網平臺等多個平臺實現數據互通,標準物模型庫、語法規則、行業優秀實踐以及解決方案場景等內容也實現了面向全社會的公開。
第五大提升是物聯網平臺加快從產品走向場景。
很大程度上說,平臺是一個載體,它不是功能受限的一款簡單產品,而是有能力產生更多貼近用戶的、具有溫度的改變和創新的基礎設施。
以上海智慧城市建設舉措為例。2020年11月,上海成功獲得"世界智慧城市大獎",智慧城市首次成為上海的新名片,被社會大眾廣泛關注與討論,有關智慧城市建設最重要的 "一網通管"平臺所取得的成效,開始露出水面。
聯系起12月份,一則《上海:獨居老人水表12小時不走自動預警》的新聞被社會大眾點贊傳播:上海市某社區為獨居老人安裝智能水表,如果12小時內水表讀數低于0.01立方米,街道的"一網統管"平臺就會接到報警,并將信息反饋給街道和居委會工作人員,相關人員第一時間上門查看老人情況。
據悉,上海"一網統管"平臺已經接入了全市22家單位的33個專題應用。全市1400多個排水泵站、27000多公里地下排水管網、100多個防汛隊伍和車輛信息都被連接在線。包括地圖服務、氣象服務、交通保障、應急處理等社會公共管理模塊,都將借助平臺達到精細化、高效管理的效果。
可以認為,從0到1建設起一個城市級物聯網平臺并不算難,也沒什么神秘感;但要真正做到從1到N的效果,就需要將場景中各種設備和系統間的信息打通,然后加一些為用戶服務的"創新靈感",使物聯網平臺為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
進入2021年,物聯網平臺的發展道路還稱不上是坦途,擺在眼前的挑戰無法視若無睹。
第一大挑戰是設備接入依然復雜且困難。
因為連接協議和控制系統的多樣性與復雜性,很多細分行業依然存在設備接入難的問題。尤其不少物聯網項目并不是理想的直接連物的方式,而是已經存在了很多做好的第三方系統,平臺廠商需要去做系統的兼容與對接,甚至原有系統向平臺的開放程度將直接影響平臺的安全性、響應速度等指標。
而如果讓客戶推翻舊有,采納去子系統的思路建設新的平臺,不僅客戶需要很大的決心、付出足夠多的成本,擁有完善系統整合能力的平臺企業其實也還不多。
第二大挑戰是需求多樣導致產品標準化推動困難。
與互聯網產業提供給用戶一套標準的軟件不同,物聯網客戶的需求大多是不一樣的,一套軟件并不能適配所有需求,所以平臺廠商勢必要面對很多不同程度的定制化修改,這對于一些標準化不強的平臺企業便形成了很大的壓力,會導致成本變高、周期變長,甚至影響客戶滿意程度。
第三大挑戰是平臺價值依然不夠清晰。
關于物聯網平臺為客戶帶來的價值,比如說降本增效、節能減排,不同行業不同客戶的衡量標準都不一樣,現階段是缺乏明確標準以給客戶明確認知的。并且由于連接數還未達到理想規模,多數平臺產品停留在設備連接、設備管理的功能上,離數據運營、SaaS服務等高價值內容尚有爬升距離。
第四大挑戰是如何抗住競爭并加快進入盈利。
物聯網平臺是一個長期發展的過程,涉及到物聯網市場碎片化、用戶需求分散化的典型痛點,物聯網平臺廠商目前所能獲得的營收規模雖然能達到千萬級別,但仍沒有實現其真正的市場價值。面向未來,可以預見到基于規模效應,玩家間的競爭將更為激烈,沒有獨特優勢的平臺企業更難存活。
第五大挑戰是降低用戶對數據安全的擔憂,防止涉入平臺壟斷。
2020年國家市場監督總局發布《關于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征求意見稿)》,是一石激起千層浪的一次事件。聯系起物聯網最大的價值是數據,誰擁有這些數據呢?盡管平臺廠商反復提及不碰數據、不碰應用,但要消除外界的諸多質疑與擔憂,終究是一件難事。
如今一些頭部的物聯網平臺,已經擁有數十萬甚至上億的設備連接數量,更是要時刻注意數據使用的紅線,采取公平合理的手段參與市場競爭。
結語
做物聯網平臺事業,要意識到這是一場持久戰。前面走過了很長的積累期,投入了無數的資金與精力,盡管如此也很難說2021年這個產業就將會騰飛。
但看看現在,還有大量的設備沒有聯網,大量的設備聯網了卻依然停留在簡單的連接,這背后蘊藏了巨大的、尚未挖掘的產業金礦。將來,當萬物互聯真正轉變為萬物智聯,物聯網場景應用方案悉數鋪開,物聯網平臺就是過程中最重要的"功臣"之一。
2021年,IOTE2021國際物聯網展將分別在上海與深圳兩座物聯網核心城市舉辦,是一場關于物聯網產業鏈最完整的展示,涵蓋了物聯網感知層,網絡傳輸層,運算與平臺層,以及應用層,是整個物聯網行業的年度盛會。
IOTE 2021上海站:
時間:2021年4月21-23日
地點:上海世博展覽館3號館
規模:700+展商(IOTE+NEPCON CHINA),50000+觀眾
IOTE 2021深圳站:
時間:2021年8月18-20日
地點:深圳福田會展中心1、2、4號館
規模:800+參展商,12萬+觀眾
物聯網平臺IOTE2021最重要的展示領域之一,目前該領域已經參加IOTE2021(上海站)的企業有:伊泰特倫射頻技術(上海)有限公司、高達計算機技術(蘇州)有限公司、深圳市華騰物聯科技有限公司、蘇州巴圖計算機技術有限公司、蘇州深信達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蔚來智造(深圳)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畢恩吉商務信息系統工程(上海)有限公司、上海齊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上海云丹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廣聯智通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中天網景科技有限公司、 綜平(上海)科技有限公司、博世、深圳市優友互聯有限公司、浙江企朋網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聚英翱翔電子有限公司等平臺相關領域的優秀企業參展。
歡迎更多的物聯網相關企業參展,參展聯系:
周先生:13005498586(微信同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