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到上世紀六十年代,線性模型開始出現,經過50余年的發展,如今已經形成了基于算法模型、類比估算、專家判斷等多類型估算方法,在國內外也形成了一些有一定影響力的標準規范。其中,國外標準主要包括《ISO/IEC 20926:2009 Software and systems engineering -- Software measurement -- IFPUG functional size measurement method 2009》等軟件功能規模度量標準;國內標準主要包括《SJ/T11463-2013《軟件研發成本度量規范》》工信部行業標準、《DB11/T 1424-2017信息化項目軟件運維費用測算規范》地方標準等。
《軟件研發成本度量規范》中規定了軟件研發成本度量的方法及過程,包括軟件研發成本的構成、軟件研發成本度量的過程、軟件研發成本度量的應用。但標準中沒有包含軟件研發成本度量過程中所需要的估算模型、不同場景進行成本估算的詳細步驟和方法、軟件工程造價機構和人員能力判定等內容。
此外,國內外相關標準規范普遍存在一定適用范圍和局限性。為使軟件工程造價估算能夠適應當前信息化發展趨勢,全國軟件測評機構聯盟發起,山東道普測評技術有限公司(由山東省軟件評測中心改制成立)牽頭,聯合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等20多家單位共同起草了《軟件工程造價估算標準》。目前,該標準的編制工作正在全面開展,將于11月21日進行草案評審。
《軟件工程造價估算標準》主要包括“軟件工程造價估算指南”、“軟件工程造價機構能力標準”、“軟件工程造價人員能力標準”等內容。其中,“軟件工程造價估算指南”主要包括軟件開發工程項目、軟件運維工程項目、軟件資產等方面的造價估算;“軟件開發工程造價估算”主要包括定制化軟件開發、軟件產品二次開發、軟件維護性開發、軟件產品開發實施等場景造價估算;“軟件運維工程造價估算”主要包括應用軟件運維、基礎軟件運維等方面造價估算;“軟件工程造價機構能力標準”主要包括機構通用要求、結構要求、資源要求、過程要求、管理體系等方面內容;“軟件工程造價人員能力標準”主要包括人員基本能力要求、人員估算能力要求、人員執業要求等方面內容。
該標準明確了不同場景相關估算活動的詳細步驟和方法,并對軟件工程造價機構能力、造價人員能力進行了具體的要求規范,旨在指導預算活動相關各方有效開展軟件工程造價估算工作,并為確定軟件工程造價提供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