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第四屆中國公益慈善項目交流展示會“互聯網+公益”高峰論壇在深圳召開,論壇由網易公益、成美慈善基金會、世青創新中心聯合主辦,以“互聯網+與公益創新變革”為主題,探討公益慈善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中,如何變革創新。來自海內外公益慈善界領袖、企業家、專家學者及觀眾近200人,就“互聯網+公益”的主題分享了各自領域的公益理念,深度犀利的觀點與對話在會場碰撞出不少思想的火花。
“互聯網+公益”時代:年輕人成為公益主角
在“互聯網+”時代下,參與公益的人越來越年輕,傳統的捐款、捐物上的公益形式并不能吸引年輕人的參與,只有輕松、有趣的公益才是當下的發展趨勢。世青創新中心秘書長王則開就在致辭表示,公益界要迎接“互聯網+公益“時代的來臨,要用真正的開放心態、平等心態去擁抱“互聯網+”時代,支持年輕人參與“互聯網+公益”。
如何應對年輕化、有趣化的公益趨勢,網易公益可謂走在行業前列。網易傳媒高級公關總監郭愛娣表示,如今的時代下,公益已不再是少數的社會精英的艱難獨行,已經成為社會上每一個人都可以輕松參與的社會事業。網易作為一家擁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互聯網公司,一直在積極思考運用互聯網思維方式與產品創新,為公益和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并在今年提出‘易公益、有態度’的公益主張,加載廣受80、90后歡迎的網易系移動產品,讓大家可以隨時隨地輕松便捷地參與公益。
網易新聞客戶端是網易的重要產品,累計擁有3.6億用戶,其中83%以上是80和90后青年。今年網易公益借助網易的媒體屬性以及網易新聞客戶端龐大的用戶基礎,發起一系列“有態度”的公益倡議,同時,堅持“易公益”的主旨,嘗試用公益x游戲的方式,向年輕網友傳遞公益理念,繼而加入踐行公益的行列。
目前,網易公益推出的“追殺貓司機”、“拯救熊孩子”、“緝拿大煙槍”等公益項目,都采用了線上游戲與互動的方式,喚起了用戶的參與熱情,平均每個項目的傳播量接近千萬。
而《“互聯網+”國家戰略行動路線圖》主編張曉峰在公益大眾化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社交公益時代”的概念,指出在“互聯網+”時代下,借助社交化連接,公益可以變得更輕松,更容易,更快,通過簡單方法實現愛的表達。可以說,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不斷進步與技術的革新,公益將越來越“新潮”與有趣。
互聯網技術讓公益項目更透明、更大眾
在“互聯網+”的時代下,不僅參與公益的年齡層更年輕,公益參與的門檻也越來越低,金錢將不再是“愛心”阻擋。中華社會救助基金會秘書長胡廣華認為,“互聯網+公益“讓公益不再神秘,公益不再只是有錢人的游戲,不需要逼捐,也不需要有壓力,捐款不再是負擔,想捐就捐,想捐多少就捐多少,看到哪個項目好,看到哪個團隊誠信可靠就捐哪個項目,而且可以全過程監督這個項目的執行情況。
免費午餐發起人鄧飛就表示,自己和幾個朋友幾乎是如何從零開始做公益的,在互聯網上發起募捐,招募志愿者,以及成功尋求專公益機構幫助,最終成功推行了“免費午餐”計劃,在“互聯網+”時代下,公益的起點變得更低與更可行,很多在從前看似不可能實現的事情都會變成現實。
基金會中心網副總裁陶澤表示,目前中國的基金會發展數量已經超過4500家。“互聯網+”的發展,讓網民可以對各個基金會進行廣泛的監督,互聯網促進基金會透明化的發展,目前中國基金會的透明程度已經世界領先。
“互聯網+公益”更個性、更專業
對于被稱為互聯網原住民的90后年輕人而言,公益的概念不再只是與苦難、貧窮、施舍等老套陳舊的印象聯系在一起。運用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去幫助一切需要幫助的人,逐漸成為互聯網+時代的公益大趨勢。在此背景之下,各種個性化、定制化的公益模式層出不窮。
NGO2.0發起人、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王瑾教授,就介紹了歐美公益行業在“互聯網+”時代的兩大趨勢,即數據公益與個人行動主義。歐美的“互聯網+公益”,側重與數據價值與社會價值之間的連接,個人可以將自己對公益有用的部分數據捐獻出來,賣給大型的基金會,同時個人可以決定哪些人可以享有我們分享出來的數據,大數據時代,數據在發生質變,數據科學正在改變社會。
王瑾教授以DSSG(美國公益研究所)所進行的公益項目為例,深刻詮釋了數據科學是如何改變社會的過程。DSSG每年有三個月的培訓,募集本科生、研究生與政府、公益機構合作,開發一些具有社會影響的項目,通過數據科學、機器學習和大數據來改變社會。其中的公共自行車租賃項目就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案例。在歐洲,大家通勤習慣是早上乘自行車到城里上班,下班騎車回到郊區住所,由此導致了站點和站點之間自行車供給不均衡的社會問題。如何解決租賃需求不均衡?DSSG通過與政府合作,獲取每個自行車站點的車容量以及停放時間段、停放時間氣溫和降雨量燈數據信息,通過技術和算法來預估未來60分鐘每個站點的自行車的數量。同時,他們創建了一個APP,發布當前可用自行車的數據和提供移動租賃服務,將公眾信息和租借公司的后天數據同步了起來,很好地解決了一大難題。
但是同時,個性化的公益也離不開專業化的支持,北師大中國公益研究院長王振耀就指出,在“互聯網+”的大潮下,公益行業門檻變低,人人都可以參與公益,但同時,也要注意提升公益的專業化能力,要有各類專業的理念和概念,建立專業聯盟、專業的支持系統以及專業化的社會平臺。只有這樣,“互聯網+”才能真正的活起來。
互聯網的發展,讓公益之路鋪得更廣,來自格萊珉—英特爾社會企業Pavel Hoq、沃爾瑪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總監以及臺灣喜憨兒社會福利基金會董事長蕭淑珍也都分別分享了在各自行業領域中,“互聯網+公益”的發展。
在之后的圓桌論壇中,在主持人多識愛心基金會常務副秘書長任君恒、網易傳媒高級公關總監郭愛娣主持下,圍繞“互聯網時代企業公益創新變革”與“專業媒體力量讓公益更出色”兩大主題,SAP企業社會責任經理傅琳、Intel社會創新高級經理黃冰峰、深圳市青年社會組織聯合會秘書長曹文瑞、匯豐社會企業商務中心高級經理譚穎茜,中國扶貧基金會移動互聯網部主任顏志濤、新浪微公益副總監楊光、優酷公益頻道主編黃英男,都分別在圓桌討論中分享了各自精彩的觀點。
最后,論壇為2015“互聯網+公益”領域的優秀青年創想家頒發了榮譽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