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監管場所作為羈押各類犯罪嫌疑人的特殊關押場所,其安全管理工作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雖然近幾年網絡科技、智能信息、物聯網技術不斷發展,新技術層出不窮,但真正要達到“公安監管場所的全面智能化管理”還是任重而道遠。
在此背景下,一款以數字化、網絡化視頻監控為基礎的應用應運而生,那便是智能視頻分析技術。該系統能夠識別不同的物體及行為,發現監控畫面中的異常情況,并能夠以最快和最佳的方式發出警報和提供有用信息。
如長期監管工作中,遇到的自殺、企圖逃逸等違規行為和大部分在其獨自羈押期間單人獨自逗留的情況,該類智能算法可對監控圖像中出現在押人員單獨滯留的異常行為,產生告警提示。同樣對于夜間的異常起身、區域的逗留、異常時段進入、人員的打架斗毆、劇烈運動、值班人員的脫崗、睡崗等頻發行為,也能進行有效分析和監控。
此外,通過綜合安防管理系統預先設定智能算法規則,還可規避可能出現的越界、逗留等行為,同時對已發事件進行分析,及時提醒,通知值班人員及時處置,控制事態擴大;并通過智能檢索,縮短無用錄像,在海量視頻數據庫搜尋有效線索。將監管行為延伸到:事前智能預警、事中智能提醒、事后智能檢索,實現了全程布控,而僅僅是事件發生后用于查證、彌補的工具。
隨著視頻應用的發展,監管智能算法應用越趨成熟,但算法的不夠精確也成為了行業發展的一大弊端,如劇烈運動(打架)算法:深究其不準確的原因不光是技術層面的問題,也有監所打架事件的模型不確定性的因素制約,所以算法很難全面定義打架。又如起身行為可以只做重點人員的檢測,對每一個在押人員均做起身檢測然后報警聯動沒有意義;對布防時間也需要管控,如劇烈運動夜間就不需要布防,只要盯住夜間值崗的在押人員和廁所、風場區域即可等等,類似的應用,在基礎層面是可以完成的,但算法本身應該卻需要更好的環境適應性,這些也只能通過大量樣本的學習,從而優化算法的準確率。
因此,如何更有效的發現、分析可疑行為,提升監管的安防層級,將是未來監管安防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
2014年,科達推出感知型攝像機,該攝像機可對監所各個通道人員的人臉進行抓拍存儲、對人員面部、衣服顏色感知識別、并分析通行方向、速度等數據,同時,該攝像機簡化了信息轉化過程,優化了后臺儲存,實現通行錄像快速提取,一定意義彌補了后端智能分析的應用的不足,提升了監管人員在前端對進出人員分析、識別的能力,降低了犯人“出逃”概率。
去年哈爾濱某看守所殺警越獄事件想必大家都有所耳聞,實際上監獄和看守所通常都由AB門進行把守,但犯人是如何越獄的呢?據網上視頻資料公布,犯人是通過奪取警察的證件和衣服,順利的刷卡通過B門和閘機口,而騙過了A門的武警造成的。在監所內部,B門由公安機關或者監獄內部的人把守,閘機口為持卡通行,而A門,則由武警把守。而常規的攝像機無法進人臉識別,如犯罪分子持有警察證件,在進行一定偽裝,便存在“越獄”的可能。如果在閘機口這里架設了一臺科達感知型攝像機,攝像機可對出入人員的面部特征進行分析,并與后臺數據進行比對,實時生成出入人員數據,實現出入人員不僅要刷卡,還需刷臉才能通行,如果有異常情況,攝像機將馬上與監所方案子系統聯動報警,獄警可在第一時間采取措施。大大降低了魚目混珠的可能性。
同時,在A門之外,部署科達槍球聯動系統之后,我們就可以實時跟蹤這些轉轉悠悠的人,并且把他們的特征拍下來,送入后臺進行數據比對,一旦查出該人員有異常,武警可及時采取措施。
視頻智能分析技術的出現實現了監控方式由被動到主動的轉變,能夠實現全天候不間斷地對視頻進行檢測,自動發現監控畫面中的異常情況,從而能夠更加有效的協助值班民警發現和處理危機,但是作為一種新的技術它的應用也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不能被 “萬能化”,在實際應用中要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而今,感知型前端搭載后端智能化分析,正在推動監所應用一次新的發展,打造全新監所綜合警務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