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4.0在世界掀起一陣陣浪潮,這種浪潮被認為是一種顛覆性的技術革命,將徹底改變世界。
工業4.0、大數據、云、人工智能等高新科技將改變世界,制造業也紛紛導入工業4.0,以盼實現制造核心技術優勢,成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擁有行業話語權。
為什么德國率先提出工業4.0
德國處與歐洲中部大陸國家,人口只有8000千萬,參與了二次世界大戰,很多男性勞動力戰死,勞動力先天優勢不具備,加之德國員工福利超好,一年工作天數不足200天,人口素質高,但是人口老齡化世界第二,必須通過省人化來實現工業增長,自動化智能化是發展迫切需求。
德國工業基礎雄厚-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贏家
第一次工業革命以蒸汽機為標志在英國爆發,英國迅速成為日不落帝國,經受威脅刺激下的德國也努力發展工業,隨后積累了科學和技術的積累。
到第二次工業革命時德國工業已經位居世界前列,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磁為標志,德國人西門子發明了發電機,然后迅速成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贏家,主導工業的風向標,成為名副其實的工業強國。
德國技工素質高-孕育工匠王國
德國政府極其重視對技術工人的培養,政府系統主導人才培養,把技工培養列入法律,完善人才培育的各大環節。大量高素質人才投入工業研究和創新中,更在于古老的歐洲就是工匠輩出,德國繼承和發展了這種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對品質的卓越要求,造就一批批工匠人才,為工業創新創造提供強大智力支持。
德國制造是高端制造業
德國人熱衷于技術,制造業體量巨大,制造業增加值在德國所有經濟領域增加值總額的占比為22.3%(2014年),8000萬人工擁有2300多個世界品牌。汽車制造業是德國高附加值制造的典范。無論是奧迪、奔馳,還是寶馬、保時捷,德國汽車就是高品質,高附加值。德國人口稀少,沒有足夠勞動力從事低端制造業,高端制造業是必然選擇。
中國制造VS德國制造:德國先進中國沒有,德國問題中國存在
恰恰中國這些都不具備,工業起步晚,從事制造業的高端人才匱乏,工業發展還處于1.0或者2.0階段,同時也存在勞動力不足和老齡化的問題,和德國存在類似情況。德國的先進工業發展,我們沒有,德國存在的老齡化和勞動力短缺,我們都有。
任正非:工業4.0對華為來說為時尚早……”
任正非對工業4.0評價任正非在內部會議上說“我們目前主要還是扎扎實實把2.0做好,再想辦法去做好3.0,4.0對華為來說為時尚早……”。
精益生產咨詢公司:制造管理基礎薄弱,好高騖遠
在從事企業咨詢服務過程中發現,大部分中國制造企業需要的是將基礎功課做好,比如現場5S、物料配套、品質異常、員工技能教育等……”。
給中國大部分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講工業4.0,就如同跟剛學會走路的孩子講如何開飛機去上天一樣可笑。而且大部分講工業4.0的“專家”都是給企業在畫餅,至于這個餅如何實現好像跟他沒半點關系。(如何落地、第一步要做什么、企業需要花多少錢)
制造業如何發展:做好基礎,不然機械手、傳送帶都是玩具
如果任正非都認為華為要實現4.0還早,那其它企業就還是在內部管理上老老實實把基礎功做好吧。否則工業4.0變成了裝幾個機械手、搞幾個傳送帶、裝個ERP和掃描系統的游戲,不僅不可能讓企業飛起來,反而只能是企業的桎梏。
中國民企管理上最大的問題就是永遠不想花力氣扎扎實實把基礎功課做好,總想在管理上走捷徑、一蹴而就。其實中小企業要想做好管理、高效運營并不困難,只需要把每個人的職能職責確定好、把每一天該做的事情做好、把現場的基礎工作做到極致就可以了,日本豐田就是一個例子,設備都是用了幾十年的,還能持續保持60年盈利,并且成為汽車行業盈利第一,值得我們學習。
放下蠅頭小利,務實、踏實的堅守,做好、做精、做透,從基礎入手,一步一個腳印才是發展和永續經營之道,為中國制造加油,為實現制造強國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