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95后(Z世代)即將踏入職場,業界已經充斥著對不同世代間鴻溝的預測: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士將被新一代數字原生代取代?或是在進入人機合作的新時代過程中,人將會被機器取代?
戴爾科技集團委托市場調查公司對全球12000位年輕人(16-23歲之間)進行調查,描繪出一幅更為積極的畫面——不同世代的勞動力為了集體利益而聚集到一起。其中也發現了中國95后們的一些認知與行為表現。具體來說,隨著他們進入職場,可以期待四大改變。
1. 不同世代將相互分享知識
據調查結果顯示,83%的中國受訪者愿意在科技方面指導年長于自己的同事,比例高于全球平均水平(77%);此外,有90%的年輕人可以想象自己化身數字大使或精通技術的員工,負責學習新技術并向其他員工推廣,比例同樣高于全球平均水平(71%)。
中國54%的95后對自己的科技技能比非科技技能更有信心,表現高于全球平均水平(50%);年輕的專業人??士傾向在商業技能方面尋求成熟的同事/上司的指導和訓練,“指導和被指導”是他們的普遍態度。
2. 他們將提高職場中IT技能的標準
憑借其先進的數字技能(從幼年時期開始磨練,并在學校中得以施展),95后進入工作場所有望推動新一輪的創新——并為其他所有人設定高標準。畢竟,有97%中國的95后認為自己精通技術,能將新技術融入工作和生活;96%熟悉使用軟件或應用程序;95%認為他們具備數據科學技能,分析數據并得出有效結論;93%能通過計算機可理解的方式來思考并表達解決方案,同時他們還了解網絡安全技能,并清楚如何對設備和連接問題進行故障診斷;甚至有88%已經知道如何編碼。
像許多中國的95后一樣,來自約翰內斯堡的21歲精算數學專業學生Thobani Nxumalo正在應對并推動這種對員工永不滿足的需求,以表明他們可以使用和學習工作場所中充斥的大量新興科技。他指出:“現在,人們更加關注是否能夠使用現代科技、學習新技術并適應趨勢。”
我們看到大多數的95后都對自己的技術能力很有自信,他們進入職場也必將提高職場中IT技能的標準和新技術的融入度。
3. 他們將利用技術創造福祉
顯然,95后的數字技能使其關注技術的巨大潛力。他們中的很多人渴望在科技領域工作,以推動人類進步。在中國,有82%的95后渴望在工作中使用尖端技術,近六成有興趣從事IT相關的職業,47%希望從事網絡安全類工作,41%目標從事技術研發類工作。88%的人認為通過科技和自動化有可能創造更公平的工作環境。毫無疑問,他們的數字愿景基于對技術潛力的深刻理解,這將為他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激動人心的新的可能性和滿足感。
4. 他們將超越我們的極限
對于很多95后來說,科技已經為他們打開了通往新世界的大門。Martha Chumo是一名自學成才的程序員,她在2013年(19歲時)簽證被拒,無法去紐約的一所編程學校求學后,在自己的家鄉內羅畢開設了專門面向女生的編程學校,她告訴CNN:“(在編程中)你總是可以做一些新事物而不是永遠使用一成不變的舊技術,這正是他有趣的地方,而它也能夠構建出任何你能想到的東西。”Chumo目前正在倫敦攻讀商科。
我們可以看到,同樣強大的激情和承諾正在推動當今95后的工作動機。戴爾的這項研究顯示,除了工資以外,95后在工作中最期待的是能夠學習新的技能并獲得新的經驗。此外,中國的95后普遍認同科技素養的重要性:48%認為科技正在改變世界,必須去了解它;47%認為科技技術迫使我們進行邏輯思考,這是每個人都需要具備的能力;43%的受訪者認為未來的工作勢必將與機器人或其他技術打交道;37%認為將來科技類工作穩定且薪酬高,而且了解科技的人將有機會成為未來的領導者。
來自康涅狄格州的21歲管理專業/輔修社會學的 Jake Zimmer也分享了這種熱情和決心。“我希望利用任何一個機會接觸并深入了解最新科技——從長遠來看,這將使我不斷進步。”
假以時日,95后的能力將通過科技滲透到更廣泛的勞動力中。我們已經看到經驗豐富的員工開始采取措施改進其公司和個人的數字就緒能力。戴爾"實現2030”調查表明,45-54歲的業務領導者中,有35%正在工作中開拓新的數字技術。而隨著新一批年輕、精通科技的青年才俊進入職場,這一現象將會升級。
結語:團結第一
大多數95后對自己的科技能力充滿信心,但對于就業的擔憂是相同的,全球(94%)和我國(95%)的畢業生對未來就業都有某種程度的擔憂,包括缺乏工作經驗、沒有合適的技能找到一份好工作、不確定自己想做什么等。所以中國95后也希望能多鍛煉雇主看重的軟技能和經驗,包括:項目管理、溝通技巧、團隊合作、邏輯思考和創造力,以及判斷和應對復雜決策的能力。企業必須做好準備,通過技術和機會來充分吸引并留住新的人才,同時團結不同世代的員工,鼓勵知識交流和解決問題的新方法,讓所有世代人才的優勢集中發揮出來。
融合的工作場所是賦能的工作場所,可以幫助企業轉型并在數字化的未來取得成功。企業需要成功利用科技的力量和不同世代勞動力的優勢,方能在數字時代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