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在近二十年間快速發展,人工智能、 開源硬件、算法等技術也成為這兩年的熱詞,而為了適應這些社會變化,教育部最新公布了《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等學科課程標準(2017年版)》“新課標”改革的具體內容。
從“新課標”改革來看,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對新技術的重視。從云計算、大數據,到物聯網、人工智能、算法,應有盡有。從課程結構來看,主要分為“數據與計算”和“信息系統與社會”兩個模塊。這兩個模塊為中學生必修課,而除此之外,還有很多“選擇性必修”和“選修”課程。
具體課程包括:了解數據編碼、學會采集、分析、可視化數據、學會一種程序語言,并使用程序語言完成簡單的算法、了解人工智能的重要性、知道信息系統基本工作原理、可以開發簡單的信息系統、判斷安全風險,了解安全防范技術、學會遵守相關法律和道德倫理規范。
這種改變對于完善我國教育內容有著很大的積極意義,但是考慮到中國教育中的應試壓力,課程設計完成后,學生是否會有時間、花時間學習還是未知數。
相關信息顯示,高中信息技術選擇性必修課程是根據學生升學、個性化發展需要而設計的,分為“數據與數據結構”“網絡基礎”“數據管理與分析”“人工智能初步”“三維設計與創意”“開源硬件項目設計”六個模塊。這些課程相較而言更像是作為學生的業余愛好而設計的自主選修課。
相較于2003年的“新課標”,這一版本對信息技術予以足夠的重視,但是在課程開設之外,更需要在活躍學生對信息技術興趣,在升學過程中提供信息技術人才特殊通道等方面予以更清晰的指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