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領先的信息技術研究和顧問公司Gartner公布關于IT企業和用戶在2018年及之后的熱門科技預測。此次Gartner的熱點預測將促使各企業機構不再僅考慮技術的采納,而是重點關注那些在數字世界中對人類意義重大的問題。
Gartner副總裁、杰出和院士級分析師Daryl Plummer表示:“大部分企業機構都可能無法跟上技術創新的步伐。某項創新尚未實施之際,其他創新又接踵而至。無論未來狀況如何,終端用戶企業機構的首席信息官都必須建立一種可持續計劃。我們的預測針對這種未來發展提供了深刻獨到的見解與分析,但企業仍須制定關于如何實現此類計劃的規則。隨著數字化業務開始高速運營,那些希望從不同技術選擇中獲取價值的人必須更快采取行動。面對這種變化速度,各種技能與能力也需要具有可變性,以便應對日益增多的挑戰。”
Gartner分析師在業內矚目的Gartner Symposium/ITxpo峰會期間提出了十大熱點戰略預測。
到2021年,重新設計網站以支持視覺與語音搜索的早期技術采用者(early adopter brands)將實現30%的數字商務收入增長。
基于語音與視覺搜索的查詢加深了營銷者對于消費者興趣及意圖的理解。加上利用智能手機獲得的更多情境線索,早期技術采用者(early adopter brands and commerce sites)將能夠從這些新的消費者搜索形式中受益。他們將獲得以轉化率、收入增長、新客戶獲取、市場份額以及客戶滿意度為指標的競爭優勢。消費者對于語音設備(例如Amazon Echo與GoogleHome等產品)的需求預計將在2021年達到35億美元。因此,相關企業若能夠充分利用可切換至這些設備的系統,就會快速增加數字商務收入。
到2020年,在前七大數字巨頭中,有五家將愿意“自我顛覆”以創造下一個領先機會。
在開展新業務時,阿里巴巴、亞馬遜、蘋果、百度、Facebook、谷歌和騰訊這樣的數字巨頭可能會陷入因其影響力過大而難以打造新價值模式的境地,并最終引發自我顛覆。在自我顛覆戰略中,顛覆意味著主動出擊、率先勝出。雖然這可能風險重重,但若墨守成規,風險可能更高。
Plummer先生認為:“例如,Research in Motion通信公司(RIM)原本可以將BlackBerryMessenger與BlackBerry網絡提供給iPhones與Android手機,實現自我顛覆。雖然這可能需要它放棄對這些功能的獨家使用權,但這也很有可能使它在充滿競爭的生態系統中開辟市場空間、擴大影響力,而非眼睜睜地任自己跌落。數字巨頭在持續加速發展的創新方面擁有既得利益。因此,數字領域內的領導者必須不斷尋求創造新機會,包括自我顛覆。”
到2020年底,銀行業將因采用基于區塊鏈的加密數字貨幣贏得10億美元商業價值。
目前,全球流通的加密數字貨幣(cryptocurrencies)的總價值為1550億美元,隨著令牌(token)的繼續擴散以及市場興趣增長,這一價值仍在攀升。加密數字貨幣比支撐該類貨幣的技術及商業基礎架構更加成熟,其中部分原因在于主流企業對于令牌發展的信任度不足。但是,一旦銀行開始將加密數字貨幣及數字化資產如同傳統金融工具那樣一視同仁地對待,更多分布式商業價值(distributed businessvalue)就將逐漸增加。對此,每一個行業都必須重新審視當前既定商業模式的各個方面(例如商品與服務定價、會計與稅務方法、支付系統以及風險管理能力),以便將這些新的價值形態融入商業戰略中。
到2022年,成熟經濟體的大多數人口,消費的虛假信息將超過真實信息。
“假新聞”已成為2017年度重要的全球性政治與媒體主題。雖然公眾目前已經意識到了假新聞的存在,但重要的是要認識到,并非真實可靠地對信息進行再現的數字化內容的擴散廣度已遠遠超過了真正的新聞。對于企業而言,在社交媒體主導的話題討論中,這些內容的加速傳播帶來了大問題。各企業不但需要密切監視與其品牌直接相關的內容,而且還應確定內容的語境,以確保他們與損害品牌價值的內容無關。
到2020年,人工智能導致的“偽造事實”(counterfeit reality)或虛假內容將超出人工智能探測這些內容的能力,助長數字化不信任感。
“偽造事實”是指以數字化方式創建的圖像、視頻、文檔或聲音。雖然這些內容代表的事物從未發生或實際存在,但卻讓人誤以為它們是事物的真實再現。過去三十年內,大量人員訪問互聯網,而卻沒有人對于內容傳播進行控制。因此,人們創作并傳播經過細微或明顯篡改的內容的能力越來越強。下一波傳播的將是機器生成的內容。
Plummer先生表示:“人工智能(AI)是檢測偽造事實的最佳方式,它能夠比人類審查者更快速地識別與跟蹤偽造內容中的標記。不幸的是,隨著使用人工智能技術創建偽造事實的步伐在近些年有所加快,人工智能探測偽造事實的速度目前已明顯落后于其創建偽造事實的速度。”
到2021年,逾半數企業每年在機器人和聊天機器人開發方面的支出,將超過傳統移動應用開發的支出。
用戶的注意力正從移動設備的單個應用轉至后應用時代的新興技術,例如機器人與聊天機器人。現在,聊天機器人已成為人工智能的一種表現方式,并將影響涉及人類溝通的所有領域。機器人能夠改變應用程序自身的創建方式,并有望改變用戶與技術的互動方式。當作為聊天機器人或虛擬助理時,機器人的適當使用也可能提高雇員或客戶互動,因為它快速地自動完成任務,從而讓勞動力集中精力來從事非標準化工作,包括問答互動等。
到2021年,40%的IT人員將成為多面手,擔任多種角色,其中大多數與商業而非與技術相關。
2017年,IT專家約占整體IT勞動力的42%,但Gartner預測,到2019年,聘用的IT技術專家將減少5%以上,這是因為數字化業務計劃需要更多的IT多面手。由于市場開始需要能夠支持按需付費基礎架構的基礎架構與運營(I&O),因此I&O領域將最先出現這種轉變。穩固的I&O基礎形成后,接下來擁有多種能力的非技術IT經理與領導者也會顯著增多。繼領導層面改變之后,以營銷為導向的數字化業務工作(例如商業智能[BI])將緊隨其后發生改變,然后則是軟件開發、數字化產品管理、項目/計劃/組合管理以及客戶體驗的管理與架構。
到2020年,人工智能將成為積極的工作機會助推器(a positive net job motivator),將創造230萬個工作崗位,而它淘汰的工作崗位僅180萬個。
到2019年,人工智能淘汰的工作崗位數量將超過其創造的崗位數量。但是,Gartner認為人工智能在2020年創造的工作崗位足以彌補這一缺口。各行業工作崗位的新增或淘汰量差別非常大;某些行業的崗位將全部消失,某些行業將僅在短短幾年內失去工作崗位;而另一些行業(如醫療保健與教育)則永遠不會喪失工作崗位。人工智能將提高許多崗位的生產力,而如果能得到創造性使用,人工智能有望拓展人類的職業內容、重塑傳統工作的內容并創造新行業。
到2020年,物聯網技術將被廣泛應用于95%的電子產品中,實現新型產品設計。
智能手機管理、云控制與低成本配套模塊相結合,能讓目標設備以極低的追加成本實現復雜的監控、管理與控制。這種技術一旦出現,買家將迅速被那些具備物聯網(IoT)功能的產品吸引。對物聯網驅動產品的市場興趣與需求也將如滾雪球般迅速增長。針對消費者與企業客戶,每一家供應商都必須至少制定規劃,將物聯網技術融入其產品。
到2022年,半數物聯網安全預算將用于故障修復、召回與安全故障等而非保護措施。
隨著物聯網不斷擴大增長,所有行業與市場領域內均會出現“無處不在的數字化”(pervasive digital presence),帶來意外后果。受此影響,作為項目或計劃一部分而推出的物聯網也將帶來相關風險。與手機及其他遠程系統更新一樣,由于多種原因,定期更新設備的需求也不斷增加。若無法實施這些更新,則可能導致大規模的產品召回。對于工業環境而言,規模與多樣性可能沒那么重要,但對于保護個人、環境和能控制整個安全系統的龐大監管體系的需求,將確保在這些系統中快速普及的物聯網對保障系統安全帶來有利的監管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