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晚間,紫光集團旗下上市公司紫光國芯公告稱,決定終止籌劃重大資產重組。
紫光國芯表示,主要是因為本次重大資產重組的標的資產長江存儲的存儲器芯片工廠項目投資規模較大,目前尚處于建設初期,短期內無法產生銷售收入,公司認為收購長江存儲股權的條件尚不夠成熟,同意終止本次股權收購。此外,公司與擬新增資產交易的標的談判,在目前仍沒有達成最終意向,且預期難以在較短時間內形成確實可行的方案。因此,公司也決定同時終止籌劃本次重大資產重組事項。
對于此次終止收購,紫光集團昨日(7月17日)還發布官方聲明稱,為避免誤讀,特澄清有關情況。
紫光集團在聲明中稱,紫光國芯終止收購,對長江存儲的建設、運營、發展沒有任何影響。紫光控股及其他股東計劃注資長江控股的386億元已全部到位。自2016年12月30日開工以來,長江存儲承擔的國家存儲器項目正在按計劃實施,進展順利。紫光集團將繼續實施“從芯到云”的產業發展戰略,持續對長江存儲的投資,切實完成國家存儲器基地建設任務。
再度重組仍存可能
據2016年12月份公布的計劃,紫光集團旗下紫光控股將與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湖北國芯投資和湖北省科投共同出資設立長江控股。長江控股注冊資本386億元,其中紫光控股擬出資197億元,占股約51%。長江存儲是長江控股全資子公司,這意味著紫光集團實現了對長江存儲的控制。
長江存儲是國家存儲器基地項目實施主體公司。而國家存儲基地項目被業內冠以“將填補我國主流存儲器領域空白、擺脫芯片受制于人”的評價。項目建設內容包括芯片制造、產業鏈配套等,計劃5年投資約1600億元,到2020年實現月產能30萬片,2030年實現月產能100萬片。半導體行業人士認為,長江存儲的成立將為后續中國布局自主性存儲器產業帶來進展,利于整合國家資源,提高項目成功率。
對于為什么長江存儲不是由被當做半導體上市平臺的紫光國芯投資成立,紫光國芯曾在2016年12月22日的公告中表示,由于投資金額巨大、時間有限,而紫光國芯資金有限且需要通過非公開發行、重大資產重組等方式進行投資,要面臨周期較長的審核,無法在預定時間內完成,所以投資由紫光控股進行。
不過,計劃中曾明確標注,為促進上市公司的產業整合,紫光國芯擁有收購長江存儲股權的權利。
而且,長江存儲若不由紫光國芯完成重組,還將會變成紫光國芯的潛在競爭者。因為長江存儲旗下武漢新芯主業也為存儲器芯片、感光芯片的生產制造,與紫光國芯未來擬規劃投資進入的存儲器芯片制造領域“不謀而合”。
針對這個問題,紫光集團曾發布公告稱,未來規劃發展存儲器芯片制造業務時,在滿足條件的情況下,紫光國芯有權通過非公開發行、重大資產重組等方式對長江存儲進行產業整合;若紫光國芯不再規劃發展存儲器芯片制造業務,則紫光國芯與長江存儲的潛在同業競爭自然消除。
而從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昨日對媒體的表示來看,今后紫光國芯重組長江存儲仍有可能。趙偉國稱,紫光本身是長江存儲的控股股東,此次停止收購的原因是時機不成熟。
在《證券日報》記者采訪過程中,不少通信業分析師和芯片產業研究員表示,紫光國芯還有可能再度收購長江存儲。
收購項目屢屢落空
不過,紫光國芯收購項目屢屢落空,確是事實。
紫光國芯在2015年推出人民幣800億元定額增資計劃,擬將投向存儲芯片工廠、收購臺灣力成25%股權、以及對芯片產業鏈上下游公司的收購這三個項目。其中,600億元擬投入存儲芯片工廠,37.9億元擬收購臺灣力成25%股權成為第一大股東,162億元擬投入對芯片產業鏈上下游的公司收購。
2016年1月份和2月份,紫光國芯分別與臺灣力成科技、南茂科技簽訂《認股協議書》,按照當時的匯率,擬以共計約61.5億元分別收購力成科技、南茂科技25%的股權,成為力成科技第一大股東、南茂科技第二大股東。據紫光國芯此前披露的信息,力成科技在全球半導體的封裝測試(半導體生產的重要環節)服務廠商中居于全球領導地位,是全球最大內存封測廠,為全球排名第五名的外包封裝測試服務廠商,而南茂科技2014年度營業收入居臺灣封測行業第四名。
然而,這兩個項目在短短一年時間里相繼“流產”。2016年12月1日,紫光國芯宣布終止與南茂科技簽署的《認股協議書》。僅僅過了一個月,又發布公告稱,與力成科技的重組項目終止。
重組失敗后,公司股價出現下跌,與當時宣布800億元定增投資者的熱情截然不同。
此后,紫光集團遂將整合力道逐漸轉向內部,但此次重組長江存儲也再度折戟。紫光國芯股價也在昨日復牌后跌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