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蟬聯了世界首富前十的扎克伯格,今年以436億美元的身價位列世界第六,號稱“蓋茨二號”,這次逼宮看似危機,但實際上Facebook的控制權仍然牢牢掌握在小扎手中。
也許年輕的扎克伯格現在并不想要放權,它仍然充滿激情和想法,希望掌舵這家全球增長最快的社交媒體。這畢竟是他的“孩子”,還不想那么早松手。
而在美國科技公司之中,“放權出走”的創始人并不在少數。
2011年初,谷歌在發布當季財報時宣布,埃里克·施密特(EricSchmidt)辭去CEO職務,不過將繼續擔任谷歌執行董事長。當時接任施密特的是谷歌聯合創始人拉里·佩奇。施密特一直擔任董事長職位至今。
已經擔任谷歌十年CEO的施密特當時輕松釋懷,他在Twitter上開玩笑稱,“再也不需要像大人操心孩子一樣關心日常運營了!”施密特在后來擔任董事長期間,專注于谷歌外部事務,如并購交易、合作、客戶和企業關系、政府拓展和科技思想力領導等。
2015年,谷歌重組成立Alphabet,佩奇同樣采取了放權政策,將主營業務交給當時谷歌的三號人物桑達爾·皮查伊,由皮查伊擔任谷歌CEO,自己成為谷歌母公司AlphabetCEO。盡管如此,Alphabet仍持有谷歌數百億營收的絕大部分份額。
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也是典型的放權代表之一。2014年2月,微軟正式宣布,比爾·蓋茨不再擔任微軟董事長,由約翰·湯普森接任。早在2008年時,蓋茨就已經卸任CEO一職,由史蒂夫·鮑爾默接任CEO,不過當時他仍然保留董事長職位。
但蓋茨的影響力仍在。如今卸任的比爾·蓋茨并沒有離開微軟,在CEO納德拉的要求下,比爾·蓋茨仍以創始人和技術顧問的角色在董事會任職,并有更多的時間為微軟提供技術和產品方面的咨詢。在蓋茨看來,辭去職務并不代表退休,而是工作重心的重新調整,在微軟和蓋茨基金會之間有一條共同的主線。
也有被迫放權的犧牲者,比如喬布斯。2005年喬布斯在斯坦福大學演講時,曾經說道:“我們剛剛發布了最好的產品,那就是Macintosh。我也快到30歲了。然而在那一年,我被炒了魷魚。但是,你怎么可能被你自己創立的公司炒了魷魚呢?”他解釋道,在蘋果不斷成長的時期,公司雇用了一個大家認為很有天分的人和他一起管理公司,在最初一段時間公司運轉得很好,但后來他們對未來的觀點發生了分歧,最終吵了起來。最后董事會站在了對方那一邊。所以他才被炒了魷魚。
盡管后來蘋果聯合創始人沃茲尼亞克在Facebook上表示,喬布斯當年并不是被董事會逐出公司,而是在Macintosh項目失敗之后,自己選擇了離開,而且仍然是董事會主席,沒有人逼迫他退出。但這至少說明了當一個領導者做到足夠優秀時,必須頂住來自各方的壓力。
2010年,喬布斯重新執掌蘋果,讓蘋果峰回路轉、起死回生,創造了商業歷史和其個人職業生涯中最大的一次咸魚翻身的案例。根據當時員工的表述:“喬布斯穿著短褲,光著腳在園區走來走去,滿臉胡茬兒。”他把高層管理人員和員工召集到蘋果的禮堂開會,慶祝他的新角色和公司的新廣告。“他雖然看起來疲憊但很堅定”。
而和喬布斯一樣堅定的扎克伯格,在2017年開端,在自己Facebook上寫道:“2017年,我的新挑戰是,走遍全美國各州并拜訪當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