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手機正在全世界的范圍內流行開來,滿大街的玫瑰金,關于iPhone的網絡報道如果能印成報紙,再連起來,估計能繞地球20圈,科技、社會、教育、經濟等領域地專家各出奇謀地解構蘋果,但公眾依舊不知道他們是如何做出iPhone4的,不知道他們用了什么方法讓iOS如此穩定,也不知道iPhone的電池咋就這么不耐用,當然,普通人更搞不清楚的是,蘋果手機已經誕生8年,兩屆大學生都畢業了,但依舊有人賣腎去搶iPhone6s,讓人咋舌的是他們的利潤率持續攀升,最新數據表明,iPhone在整個智能手機領域利潤占比達到了94%,如果再加上三星的11%,總共105%,也就是說那些懸浮在空氣中的手機企業,那些響當當的牌子,那些每天玩營銷、玩文化、玩出海的一干企業,忙乎了七八年卻只能落得個“聯手虧損5%”的尷尬,同樣是做手機,差距真是太大了。
筆者不認為94%的數字有多準確,但它卻真實地反映出了蘋果在智能手機領域的統治力,事實上,能做到一半以上的利潤占比已然是優秀,現如今iPhone的賺錢能力已不能用“優秀”來形容,簡直是變態、是自虐。在談到蘋果的利潤之時,專家通??偨Y出幾個常見的原因,第一個先是通過拆解,估算硬件的價值,從而得出iPhone賺取巨大差價的結論;第二個則是蘋果善用霸王條款,供應鏈利潤分配嚴重不均衡;第三個:中國人傻錢多沒商量,不再贅述…誠然,這些都是蘋果賺錢的主要手段,但能建立起如此巍峨的白銀帝國,絕不是簡單地把握幾個方向就搞定的,更多的工作來自于設計實驗室、來自于物流優化整合,甚至來自于生產車間的錙銖必較,總之,蘋果利潤不單靠時代機遇,還有對細節的完美把控。
錙銖必較,于夾縫中找金子
首先,我們必須要承認,蘋果利潤的主要來源還是其優秀的產品質量,這是任何想要賺錢企業的根基,也只有良好的品質才能衍生出蘋果帝國的一切:趨之若鶩的文化、狂熱的粉絲經濟和鉆石般的品牌價值,好的產品甚至能直接衍生出利潤不菲的翻新產業鏈,一些稍微有點瑕疵的顯示器、iPhone外殼、排線等物料,從正規的代工廠流出,經過簡單的加工之后,分分鐘能成為從業者發家致富的寶貝,畢竟,瑕不掩瑜。
設計的部分來自于天才,公眾難以理解,只知道他們的實驗室單平米產值全世界最高,但蘋果的利潤神話又不止于天賦,更在于產業鏈上的錙銖必較,當然,這種錙銖必較不是簡單壓榨和霸王條款來,更恰當的說法應該是通過優秀的管理理念,優化產業鏈,從而實現雙贏乃至多贏。喬布斯是一位桀驁的天才,他能創造出iMac/iPad/iPhone等優秀的產品,但卻不太擅長管理供應鏈,早期的蘋果產品在美國生產,原材料來自于亞洲,最終的產品又有一大部分銷往亞洲,這種糟糕的物流讓整個供應鏈陷入效率低下的節奏中,于是,庫克到來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關閉蘋果在美國的工廠,轉而把生產區域移至亞洲,現在如年所見,三星、夏普、臺積電、富士康、和碩全部集中于亞洲,物流更加順暢。前不久,業界傳出富士康準備在河南投資280億興建液晶顯示器生產線,估計有一部分物流的考量,畢竟,如果鄭州能建起iPhone顯示器生產線,物流就可以省略了,估計連黑車司機都能搞定了。
優化物流這種事兒,邏輯難度不大,無法和天才的設計相比,但正是這種精益求精、錙銖必較的態度,讓整個供應鏈上的企業都有錢賺,事實上,當成本確定之后,誰能想辦法減少浪費,誰的利潤就更大,而優化物流也只是庫克治下蘋果錙銖必較的一個縮影。
熟悉庫克的人都知道,他喜歡報表,喜歡參與供應鏈上的一切,從而在別人意識不到的夾縫中撿到金子,他從不會因賺錢太多而降低對利潤的渴望,或許,這才是蘋果帝國基業長青的重要原因。比如,他會把大量的蘋果電腦送給供應商免費使用,這看似浪費,實則不然,一方面解決了iMac的銷量問題,再也不用擔心這只是小眾產品了,另外,因iMac特殊的系統,只有蘋果的人可以操作,從而直接避免了供應商私自Copy生產工藝的可能,而iMac同時也可以作為蘋果監控供應鏈的重要手段,是大數據積累的基礎,這些數據日復一日的被存到蘋果服務器上,庫克幾乎可以查到任何的生產數據,專門用于改善和優化,比如當顯示屏問題較多時,他可以直接派人去夏普的生產線,車間內的靜電情況、溫濕度、粉塵度都會成為查看的對象,針對每一個問題,設計人員會編制一份checklist,然后,現場稽核人員又會把標準加嚴5倍,自然,供應商可能無法完全達到,但總會因標準加嚴而有所進步。
此外,蘋果也是“機器換人”的積極的推動者,和碩的組裝線上出現了大量的自動化機器,這屬于一次性投入,比起長期人力成本來說更加便宜,而且機器人不會抱怨工作枯燥、或者索要加班費,而且有很強的通用性,簡單來說,一些設備能同時滿足iPhone6和iPhone6 Plus的需求,切換只是需要更換一些載具罷了,所以,新一代的蘋果手機對于供應商來說,簡直是零投入,當然,省下來的錢,蘋果肯定要拿走“一些”。
天才之外,蘋果帝國里的小人物
談到蘋果公司,普通人腦海里首先蹦出來的就是一堆天才,干著常人難以想象的工作,隨便拎出一個來就能在半分鐘內搞定傅里葉變換,其實不然,一個健康企業的人才框架肯定是金字塔式的,蘋果團隊里確實有不少天才,喬布斯只是其中比較璀璨的一個,但隨著蘋果產品市場占有率飆升,他們的供應鏈體系日益強大,管理工作日益繁瑣,這些都需要大量的員工來協調處理,而一般來說,庫克是不能指望美國那些驕傲的家伙們來干這些事兒的,事實上,天才往往也干不好供應鏈,于是短短兩年里,蘋果的組織規模擴大了3倍,天才依舊是一小撮,更多的人只是甘愿充當蘋果帝國的一塊磚。
如前文所述,蘋果在供應鏈上錙銖必較,這就意味著,他們的人需要深入供應商的車間,去真正了解生產的運行規律,從而找到可挖掘的潛力。比如,iPhone4之后,蘋果手機的需求量日益加大,這就要求供應商們要提高產能,蘋果專門有一個team去和供應商談判,去車間實地測量距離,去優化操作流程,最大限度地提高UPH(每小時產出),他們會把員工休息區改造成設備加工區,把茶水間變成維修室,單位面積內的人頭和設備數量越來越多,美其名曰:最大限度的利用車間面積,這要是放到解放前,怎么也得扣上一個資本主義剝削的帽子。顯然,蘋果的這些小人物沒有太多的天賦,但受惠于蘋果強大的企業文化,他們會非常專注而耐心地完成分內工作,這些看似沒有技術含量,實則對于蘋果的利潤率貢獻頗豐,效率之外,更有之于良品率的改善,蘋果的工程師有很多畢業于名校,碩士/博士學歷一大堆,但依舊能放低身段去和代工廠討論:是不是該在機器上貼一層海綿,以防止iPhone的外殼刮傷…另外,蘋果招聘了大量的亞洲員工,他們來自于馬拉西亞、新加坡、中國臺灣等地,一般精通日語、韓語和普通話,英語自然也不例外,這種人才構成給予了供應商足夠的尊重,也是庫克的精明之處,畢竟,要求供應商的一線人員講英語,實在是一件不靠譜的事兒,溝通自然不會順暢,索性直接招聘本土員工,干最高效的事情。
蘋果的利潤帝國有其主干,喬布斯和其治下的天才設計師定會青史留名;也有其磚瓦,那些活躍在一線的蘋果員工更像是庫克的孩子,是他拔出一撮猴毛變出來的眼睛和耳朵,他們兢兢業業、富有的是精神,且收入不菲,用錙銖必較的態度持續不斷地改善著蘋果的利潤,這些人在夾縫里撿到的金子,或許才是最有審美性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