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騰訊入股京東和對京東開放一級入口之后,京東和騰訊展開進一步合作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也許不會很快走到兩者合并的地步,但在挖掘雙方資源潛力提升效率這一點上還是有很多事情可做的。日前騰訊和京東推出的“品商”平臺,正是向這個方向所做的努力。
按騰訊和京東的說法,品商是一個創新生意平臺,雙方會組建聯合團隊,向品牌商家提供一套建立品牌、提升營銷效果的和顧客體驗的解決方案,方案包括“精準畫像”、“多維場景”、“品質體驗”三個方面。言外之意是,品商是一個專門針對品牌商家推出的廣告營銷平臺, 過去的流量注入模式效率不高,組建聯合團隊共同研發的目的是提升轉化效率。歸根到底,這還是廣告營銷平臺,或者說是一個確定了精準化目標但目前仍需努力的廣告營銷平臺。
騰訊廣點通整合了手Q和微信的大部分移動端廣告資源,包括今年1月上線的朋友圈廣告,去年7月上線的微信公號廣告等,號稱日流量120億。幾年前人們曾對社交網絡廣告報以很大期望,因此廣點通一上線就背著精準廣告的光環,但在實際運行效果上則是有喜有憂。
原本騰訊的流量策略是傾向電商的,在2013年時易迅網的總收入已超過網絡廣告。但在發現流量注入效率并沒有達到預期之后,騰訊果斷撤掉了ECC事業群,將易迅和拍拍等電商業務注入京東以換取其20%股權。從這一系列動作中可以看出,騰訊的流量對于他們并不熟悉的電商業務來說,效果有限,騰訊向電商轉型被證明是一條不通的路,于是騰訊放棄電商業務,改自己做變為扶持他人去做。
之后騰訊在流量運營上采取了各種嘗試,取得了一定效果。在騰訊的傳統優勢網絡游戲領域,負責流量變現的廣點通可以說是如魚得水,截至目前,在騰訊每季度40億元的廣告收入中,廣點通要占去半壁江山,而這其中相當部分都是游戲分發所貢獻的。從2015年起,朋友圈的品牌廣告業貢獻了一塊收入,不過這些收入從根本上而言,與電商并無太大關系。騰訊想改變目前流量變現渠道單一現狀的努力,是受到挑戰的,卻也并沒有放棄努力,電商在騰訊心中絕對是個暫時無計可施但前景光明的方向。
從游戲廣告變現平臺到綜合營銷廣告變現平臺的轉變,是相當難的,這里面有用戶習慣和品牌沉淀的因素,強行去做這一塊,有可能會得不償失。而且,社交網絡經過幾年的發展之后,其轉化率低,效率低下的特點也已形成共識,這倒也并不是騰訊一家的問題,Facebook和twitter都有類似問題,也都在做出一些創新性探索。
騰訊可以利用微信和手Q流量做好游戲分發,也可以在Qzone上做好應用分發,在朋友圈里做好品牌廣告,要想做好電商導流,在這一塊形成規模營收,只有依靠外部力量,因為電商導流相比一般的網絡廣告來說,是個更重一點的業務,騰訊靠自己是做不成的,實踐檢驗已經給出答案了。
而且,騰訊的流量投放目的地也是有限制的,不能投給有直接競爭關系的網易游戲,盛大游戲,也不能投給死對頭阿里。于是,京東成為騰訊廣點通的最大廣告代理商,貌似是個很合理的選擇,于是他們聯手實施起京騰計劃,推出了品商平臺。
兩者合作的更大變數,在于廣點通發揮的真實效果上。社交網絡廣告比品牌展示廣告效率高一些是肯定的,但騰訊社交網絡的轉化率與百度鳳巢和直通車相比還是有很大差距。在社交網絡廣告中,從曝光到點擊到實際成交這個鏈條中會出現較大損耗,即便京東介入后,通過對網頁標準的統一部分解決了成功率的問題,這一變化所帶來的改善也是微不足道的。技術上把一切障礙都清楚是基礎,沉淀和轉移用戶習慣才能獲得增量。
就目前來看,流量來源魚龍混雜的廣點通,僅有一小部分流量適合注入京東,而即便這一小部分流量也需要雙方的聯合團隊在技術上做精準化程度的提升。所謂的“精準畫像”、“多維場景”、“品質體驗”,不過是一種理想狀態,并不能成為產品名稱。即便這個用戶不管從任何一個維度來說都是最合適的電商用戶,但人家是來玩游戲的,你總沒有能力逼著人家去買東西吧。
這次合作對于騰訊而言壓力更大一些,這是騰訊的流量變現業務繼易迅之后向電商領域發起的又一次沖擊,如果再度遭遇失敗,后果不堪設想,電商也許會成為騰訊永遠越不過去的坎兒。而對于京東來說,京東商城已經形成平臺化,用戶習慣和消費認知都已得到牢固沉淀,平臺上的商家為了多做生意,通過京東從騰訊批發來流量滿足發展所需也并無不可。
京東只是個中間商,在流量供應商的名單中多了個騰訊而已,做不好對京東本身沒什么影響,最多是商戶們隨行就市,趨利避害,廣告投放迅速回流到原來的渠道中去,騰訊再度深受其傷,做好了京東也可以坐地設卡,像阿里一樣成為流量分發中心坐收其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