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巨頭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具有數目龐大的用戶量,不管是國外的Facebook還是國內的阿里巴巴,它們的用戶數量都是以億為單位,再加上還有蘋果這樣具有巨大品牌忠誠度用戶的企業。當它們想要開展一項金融服務的時候,銀行是很難跟他們匹敵的,只能淪為其背后的影子。
首先要明確的一點是,科技巨頭不可能成為銀行,畢竟銀行需要嚴格的監管和符合眾多的要求,更重要的是銀行業緩慢的增長率跟科技行業是無法媲美的。它們僅僅需要的是銀行開放一些接口,從而讓科技巨頭將自己的用戶進行導流,從而完成支付、轉賬、貸款和存款服務,即接管銀行的主流個人業務。所以銀行的高管們不用擔心自己某一天突然被一個程序員取代了位置,而是應該擔心自己和自己的銀行最后淪為科技巨頭的設備和技術提供商。
最近幾年銀行業大面積出現為了差異化而差異化的狀態,即貸款業務分成一個模塊、信用卡業務分成一個模塊、抵押貸款又分成一個模塊,而且采用不同的品牌來進行營銷。結果差異化沒有形成,反而客戶體驗度和客戶對銀行的信心降到了最低點。比如,客戶需要得到某一種服務,撥打一個電話后被告知他們不負責該業務,需要撥打另外一個電話。在這個電話打過去之后又被告知該業務只能去某支行辦理。糾結得足以讓人想把電話給砸了!
科技巨頭正在抓住了這個機會,當你辦理基礎業務的時候不管何時何地,只需要打開電腦甚至打開手機就能完成,體驗度大幅上升,而且是銀行根本無法企及的高度。甚至GAFA(Google、Apple、Facebook和Amzon的簡稱)都已經開始一些簡單的貸款業務,其中消費貸款是主流。這業務的開啟不僅直接拉動了自身的盈利能力,而且剝奪了銀行的部分利潤。因為他們隨時有權利將過億的用戶、百十億的業務帶去另外一家銀行,除非你能給出一個更加合理的價格,所以銀行業紛紛低頭,拿出了自己的低價供應給科技巨頭。這一點對于用戶來說只有好處沒有壞處,因為不僅可以非常輕松的完成消費貸款,而且可以避免選擇到一些不正規的金融機構進行貸款,從而導致高額利息的產生。
銀行業是古老的行業,而科技業卻是最新的產業,當兩者碰撞到一起的時候,銀行業自然而然的落了下風。僅以個人業務為例,或許真得有一天我們不需要去柜臺辦理任何業務,僅僅需要一臺手機就搞定了。到那個時候,銀行就真的只是一個設備提供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