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期英國《經濟學人》雜志撰文稱,隨著蘋果公司降低對富士康的依賴,富士康也開始著眼其他業務,希望主動實現去蘋果化。然而,該公司在這一過程中采取的措施卻令人喜憂參半。
以下為文章全文:
在深圳的一間昏暗的倉庫里,一場機器人革命正在悄然展開,只不過,它遠不像表面聽起來那樣富有魅力。實驗室里悶熱潮濕,甚至還有些許灰塵。數十臺體型巨大的海藍色設備呼呼作響地做著各種旋轉動作,以測試它們在拋光、加工和組裝過程中的持久性。別老想著人工智能這種高大上的技術了:這些不知疲倦的苦力們可不會自動完成工作,更不會在工作中學習。
“我們是一家企業。”富士康機器人事業部的戴嘉鵬(DayChia-Peng,音譯)解釋道。富士康是臺灣鴻海旗下的代工部門。他吝嗇的上司們不愿意花錢生產沒有附加價值的炫酷玩意兒。富士康表示,該公司投入使用的機器人已經超過3萬臺,其中有數千臺位于成都工廠,而那里的工人還不到100人。除了自主生產機器人外,該公司還向軟銀的一個部門投資了1.18億美元,后者生產了一種名為Pepper的高端自動化機器人。
富士康此番挺進機器人領域不僅是作為生產者,還扮演了用戶的身份,但實際上,這只是鴻海全面多元化嘗試的一部分。富士康很擅長大量生產高品質的產品,長期以來都為蘋果代工,后者為這家臺灣科技公司貢獻了約半數營收。然而,這家美國科技公司正在努力降低對富士康的依賴:他們曾經將90%的訂單委托給富士康加工,但現在已經降至三分之二。
正因如此,鴻海也開始嘗試許多新業務。該公司最新的嘗試便是芯片封裝,這是一項有利可圖的業務,需要將半導體安裝到運動手環和智能手表等產品中。該公司8月28日宣布,將收購臺灣芯片封裝商矽品科技21.2%的股權,后者則會通過這筆交易獲得鴻海2.2%的股權。雙方的協議挫敗了日月光集團的計劃,后者原本也希望大舉入股矽品科技。不過,日月光集團表示,該公司尚未放棄這一計劃。
富士康上月同意投資50億美元在印度建設一座電子工廠。雖然該公司并未透露具體將在印度生產何種產品,但卻表示,有可能會在該國建設十余家工廠。鴻海也表示,該公司正在展開談判,希望能夠入股夏普旗下的液晶顯示屏生產部門,或者與之組成合資公司。雙方的合作談判曾在2012年破裂。
法國里昂證券分析師尼古拉斯·巴拉特(NicolasBaratte)說,拓展業務對鴻海而言很有意義。富士康占據鴻海95%的核心業務,利潤率低于4%。過度依賴蘋果并非該公司的唯一問題。富士康約有五分之二的營收來自為數不多的科技公司提供的服務器和網絡設備代工訂單,包括思科、Juniper、惠普、華為和戴爾。巴拉特說:“這也最大限度地透支了該公司在這一領域的份額。”
但要成功部署多元化戰略卻絕非易事。進軍芯片封裝領域看似非常明智,但日月光集團卻是一家實力雄厚的競爭對手,而且整個行業的利潤率也有可能下滑。進軍液晶面板等其他高度依賴半導體的領域,雖然可以從理論上帶來更高的利潤率,但實際上,夏普已經處于虧損之中。挺進工廠自動化行業雖然也是一種貢獻價值的良好渠道,但巴拉特認為,這家大規模代工企業還無法向數以千計的小客戶出售定制產品。“他們目前只有15個大客戶。”他說。
不過,這些計劃至少都與鴻海的核心能力存在一些聯系。但其他一些項目卻未必如此。該公司正在中國大陸和中國臺灣大舉挺進大眾零售市場,但尚未取得成效。他們還計劃斥巨資在臺灣拿下4G牌照,希望借此向電信運營商出售更多設備。該公司還在大舉推進電子商務業務,但并未制定明確戰略。鴻海甚至還準備生產光伏面板。
美國投資銀行Sanford C. Bernstein分析師阿爾伯托·摩爾(AlbertoMoel)認為這些措施是“多慘化”(diworsification),呼吁該公司著眼于一些符合邏輯的交易。他指出,在去蘋果化的過程中,鴻海目前為止取得的最大成功就是為亞洲新星小米代工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