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中保協公布今年上半年互聯網保險市場數據,累計實現保費收入816億元,同比增長1.6倍,逼近2014年全年互聯網保險總保費規模。
這樣的增速,僅是中國互聯網保險發展的縮影。起步于2011年的互聯網保險,從首年保費31.99億元到如今半年保費達816億元,三年半時間累計漲幅達24.5倍。
何以為之?深化改革,技術使然。
中國人保執行副總裁王和認為,互聯網產業的發展,特別是新技術和新模式的出現,將為互聯網保險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技術支持和環境保障。
當然,僅僅技術是不夠的。與此同時,中國保險業面臨全面深化改革,要解決“獲取保險難、理賠難”,“成本過高、盈利水平低”兩大行業問題,便需要通過技術和模式創新,實現發展方式從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的轉變。
新技術與歷史遺留問題的碰撞,勢必產生出創新型的火花,那便是互聯網保險。然而,“就現階段國內互聯網保險的發展而言,仍屬發展的非常初級階段,具有一定的歷史背景,具有一定的市場特殊性,不少人屬于隔岸觀火,盲人摸象”,王和如是評述今天的互聯網保險市場。
借助互聯網技術,第三方支付、P2P網貸的出現,攪動了銀行業,提升了資金流轉效率,有效解決了用戶需求。互聯網保險呢,僅僅是渠道、噱頭、偶爾幾個場景產品這么簡單嗎?老百姓切實需要的傳統保障型產品繼續巋然不動?
渠道之爭
根據中保協近日前發布的2014年度《互聯網保險行業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第三方電商平臺貢獻了互聯網保費市場的絕大多數,其中淘寶網貢獻了67%,網易貢獻了28%,合計達95%。
實際上,這也是互聯網保險業發展的現狀,即互聯網作為保險公司銷售產品的一個渠道,其特點是能夠直接為客戶提供服務,同時,相對成本較低。當然,目前的渠道還是以第三方平臺為主。根據平安證券的研究報告《互聯網保險方興未艾,渠道之爭衍生模式之變》,目前淘寶、蘇寧、京東、騰訊、網易等電商平臺均已涉足保險銷售。
而在自建渠道方面,只有前6家大型保險公司建立了自己的網絡平臺,包括中國人壽、新華保險、太平人壽、泰康保險、中國平安、和中國太保。其中,前三家成立了自己的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其他三家則由事業部負責。從保費收入來看,這些自建網絡平臺流量不足,成交量低。
顯然,在渠道之戰中,第三方平臺更勝一籌。不僅如此,縱觀前期,在與網絡電子商務公司、平臺以及互聯網門戶網站合作的過程中,保險公司無疑處于弱勢地位,“門檻費”呈現漫天要價的態勢,甚至被“出單公司化”。同時,保險公司更多的是以“旗艦店”的形式出現在一些淘寶網等外部交易平臺,與小商戶為伍。
那么,一邊是觸手可得的流量,一邊是資本投入且需時間培育,自建渠道還是利用第三方平臺,保險公司該如何選擇?“互聯網保險的特點是‘兩虛’,即保險射悻合同的是‘虛’,網絡世界也是‘虛’的。發展互聯網保險的關鍵是將虛做實,虛實之間的橋梁是信用,這也是保險的立業之本”,王和對經濟觀察報說,因此,在發展互聯網保險的過程決不能以犧牲行業信用作為發展的代價,行業應當高度重視并維護。
回答保險行業是應當自建互聯網發展能力,還是利用外部資源的問題,就像在國內船舶工業發展的初期討論的“造船不如買船,買船不如租船”理論,從經濟的角度看,這個“理論”無疑是有道理的,是最佳選擇;但從戰略的角度看,則肯定是短視的,可能受制于人的。因此我們不僅要造一艘船,而且,要造一艘好船,一艘讓乘客放心的好船,因為,我們“渡”的不僅是別人,還有我們自己。
實際上,不管是自建渠道還是利用第三方平臺,定位還都在渠道上。然而,互聯網保險的定位僅僅如此嗎?“它是渠道,但又不是傳統和簡單的渠道;它是渠道,但又不僅僅是渠道。渠道往往是單向的,主動和主導的,而網絡保險卻可以是雙向的,是交流和互動的。”王和認為,網絡保險的技術特征導致了它能夠引發一場革命,自主、透明、實時、交互、移動、高效給了保險商業模式變革以巨大的想象空間。消費者主體意識的喚醒與回歸是靈魂,碎片化和個性化服務是主線,消費者的“生產者化”是概念,“產消合一”是趨勢。
“實現路徑是范圍和過程的全E化,是有效的協同和融合,進而實現一種共同創造的連續光譜。”王和說,連續光譜分四步:第一步是產品的渠道化和渠道的產品化;第二步是服務的渠道化和渠道的服務化;第三步是經營的渠道化和渠道的經營化;第四步是生產者的“消費者化”和消費者的“生產者化”。
當然,在不同的公司,不同的時期,不同的領域,應當有不同的定位。“但就傳統企業而言,面臨的最突出問題是渠道沖突,解決之道在于建立“復合營銷”的理念和管理,輔之以科學的渠道分算機制和’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文化。”王和補充道。
產品之限
然而,“互聯網保險不等于互聯網保險營銷,互聯網固然是重要的營銷渠道,但這不是全部,互聯網保險應當是一種基于互聯網的經營模式,或者稱為‘業態’,特別是基于互聯網獨特場景的保險服務”,王和在接受經濟觀察報采訪時指出。
的確,基于場景的創新型互聯網保險產品已經相繼出現。例如手機碎屏險、旅游險、飛機延誤險、退貨險、個人資金賬戶安全險、P2P租車保險等。當然,也不乏一些帶有噱頭的貼條險、好人險、高溫險和跌停險等,均已被叫停。
實際上,場景化是做互聯網保險的公司普遍強調的一點,基于醫療、出行、購物、旅游、生活等全方位的場景設計保險。“比如人們在訂外賣的時候都不希望等太久,將午餐等成下午茶”,慧擇保險網副總經理蔣力告訴經濟觀察報,保險公司就可以和百度外賣等外賣商家合作推出外賣險,在外賣延遲時給予一定的賠付。
王和認為,現代信息技術,特別是移動互聯和物聯網技術,為風險管理提供了全新的實現可能,將改變,甚至是顛覆傳統觀念,繼而突破對可保風險的定義,破解道德風險難題。在新技術和新模式的支持下,“保什么”將重新定義。
根據《報告》,大數據直接沖擊了基于大數法則的傳統精算理論,加之物聯網、實時風險評估技術的運用,極有可能改變傳統保險的可保風險池并使之縮小。波士頓咨詢公司預測,在全球范圍內,將車載信息技術應用到汽車保險中,同時將智能家居設備應用到家庭保險中,可能帶來300億到540億美元的保費削減。
當然傳統可保風險縮小的同時,新型可保風險也會相繼出現。例如虛擬社會也存在經濟利益及不確定性問題,同樣需要保險來穩定預期和分散風險。“虛擬社會的“風險”是虛擬的,但不確定性卻是現實的,而由此產生的利益是確定的。虛擬社會保險的關鍵是解決好虛實之間的過渡。”在王和看來,虛擬社會保險產品開發的基本思路可以是風險主體視角,即從經營者和消費者兩個視角去看風險,并開發相應的保險產品。從經營者的角度看,包括運營風險和經營風險兩個層次;從消費者的角度看,包括了信用風險和“意外”風險兩個領域。
此外,除了場景化產品,在互聯網上銷售的還包括汽車保險、意外保險、健康醫療保險、少兒女性保險、旅游保險、財產保險、投資型保險等大類。以2014年互聯網保險保費為例,車險獨大,占比達到了56.4%;其次是理財險,亦有30.4%的規模;而壽險、健康險等傳統人身保障型險種的占比剛剛過10%。
實際上,這也反映了中國互聯網保險業發展的現狀,即多是一些產品簡單、交易數額小、交易頻度高的險種。而傳統保障型產品如傳統壽險、健康險等在網絡蹤影罕見。“整個社會,無論是醫療,還是健康管理都將進入互聯網的時代,將構成一個基于互聯網的同心圓管理模式,包括醫院、社區、家庭多位一體的醫療和健康管理模式,而保險業,無論是在醫療和健康管理,還是在長期護理和養老服務方面都有巨大的發展空間。”王和說。
而在車險方面,車聯網給了解決定價問題的可能,目前已經有很多公司在嘗試基于人的駕駛行為的UBI車險。此外,中國人保還在利用車聯網技術,探索車輛保險的車隊模式,目前效果不錯,保險公司不僅是車輛保險的提供商,而且已經融入到車輛運營和安全管理中,成為了風險管理的服務商。
當然,互聯網保險也不是萬能的。“并不是所有的產品均適合互聯網保險,因為,互聯網保險也有自己的局限性,它近的是客戶,遠的是風險。”王和說,所以,互聯網保險需要“有所為,有所不為”,更關鍵的是解決如何“為”,有的時候,“不為”也是一種智慧。
何去何從?
談到有所不為,就不得不提近日下發的《互聯網保險業務監管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了。《辦法》一下發就引起了行業的大討論,爭論的焦點便在“突破經營區域限制”的期待落空。
根據《辦法》自10月1日起實施之后,人身意外傷害保險、定期壽險、普通型終身壽險以及投保人或被保險人為個人的家庭財產保險、責任保險、信用保險和保證保險業務經營區域擴展至未設立分公司的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他險種不得跨區域經營。
這意味著,備受矚目的車險和理財險產品均不能跨區域經營。“就保險而言,利用互聯網技術,突破經營范圍的地域限制,實現經營效率的提升,是“理所應當”。但與此同時,服務,特別是理賠服務是保險經營的關鍵環節,也是維護消費者利益的重點,這是行業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容不得半點閃失。”王和認為,互聯網保險在地域限制的突破必須以消費者利益的充分和切實保障為前提。同時,地域限制的突破也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就車險的“地域限制”突破問題,王和認為,從行業發展的大局看,商業車險改革剛剛起步,需要一個更加有序、穩定和寬松的環境。
實際上,這種爭論的背后,反映市場對于保險全面上網的想法。“互聯網保險不等于保險的全部,互聯網,特別是在今后的一個時期,只是保險業態,或者是業務模式的一種,不能將其等同于保險的全部,這既不客觀,更不科學。”王和對經濟觀察報表示。
王和認為,就保險而言,經營兩個關鍵“集合”與“風險”均與“時空”密切相關,因此,當“時空”被互聯網重新定義時,許多“可能”和“效率”被根本性地改變,無疑也將重新定義保險經營的基礎和環境。就“集合”而言,互聯網顛覆性地提升了集合的效率,更重要的是提供了集合的新可能,為碎片化管理和個性化服務創造了條件。就“風險”而言,互聯網的最大貢獻是破解信息不對稱,繼而為風險管理提供了新可能和高效率。
但是在發展互聯網保險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克服盲目和跟風。”他認為,互聯網固然能夠改變保險經營的可能與效率,但保險的根本是不變的,因此,發展互聯網保險,需要把握的一條鐵律是“萬變不離其宗”。滿足客戶需求,維護客戶利益是“宗”;提高經營管理效率,降低成本和價格是“宗”;實現普惠金融,讓老百姓更便宜、更方便地買保險是“宗”。另外,互聯網經濟也有一個“宗”,就是“始于技術,成于信任”,因此,無論任何時候,發展互聯網保險,均不能以犧牲信任為代價。
王和說,互聯網保險,就傳統企業而言,從表面看是與傳統渠道和業務的沖突,但從根本上講,是與傳統觀念和文化的沖突,發展互聯網保險不能“葉公好龍”;同時,互聯網保險不等于互聯網保險公司,互聯網保險,更多的是所有保險公司,也包括傳統的、大型的保險公司的互聯網保險,整個保險行業的互聯網轉型,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互聯網保險。
值得注意的是,經營的基礎和關鍵是客戶,是渠道,特別是像保險,這樣一類的金融服務產品。“互聯網保險的客戶和渠道肯定不是保險公司的,實際上,當我們走近互聯網經濟的時候,就會發現相關領域的不確定性風險管理和風險轉移,已被一些“類保險”的產品、條款和服務所取代。”王和認為,在大數據時代,在搜索引擎技術的支持下,信息獲取變得越來越容易和快捷,信息加工和處理則呈現社會化的趨勢,保險公司的信息強勢地位正在漸漸失去。所以,保險行業到了需要認真地思考未來商業模式問題的時候了,如果回到互聯網保險的思路,最終也許是搭建一個規則公開,過程透明,且高參與度的平臺,實現風險主體的自主和民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