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媒體撰文稱,不同于硅谷,歐洲的科技創業公司以往面對巨額收購要約時通常都會選擇接受。如今,情況開始有所改變,它們有了更高的目標,它們想要成為像谷歌、Facebook那樣的公司。各路資本也在不斷涌入該地區,不過歐盟嚴厲的法規可能會讓歐洲誕生首家偉大的科技公司的希望破滅。
以下是文章主要內容:
安巴里什·米特拉(Ambarish Mitra)清晰記得那一次通話。電話另一端的人——來自一家美國公司,但他拒絕予以披露——邀請他飛到硅谷,商討以15億美元收購其成立3年的創業公司Blippar的事宜。
兩人的對話僅僅持續了幾分鐘。米特拉想了一下,之后拒絕了該筆交易。一年后,該Blippar創始人兼CEO表示,他對于保持其倫敦公司的獨立從來沒有動搖過。
“我們做了該做的事情,”現年36歲的米特拉說道,“創業者們都知道該什么時候賣掉他們的公司。你知道自己處于成功的歡樂當中,你可以看到各項靚麗的內部數據和財務數據。我們相信我們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公司之一。”
這種爆棚的自信是硅谷的印記之一:Facebook CEO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曾數次拒絕數十億美元的收購要約,Snapchat創始人埃文·施皮格爾(Evan Spiegel)也在2013年拒絕了來自Facebook的30億美元收購要約。由于風險投資家們爭相投資快速增長的創業公司,扎克伯格和施皮格爾作出維持公司獨立的決定要相對容易一些。
而歐洲則沒有硅谷那么好的風投環境,因而該地區的創業者往往會選擇接受巨額收購要約。例如,2005年,丹麥人喬納斯·弗里斯(Janus Friis)和瑞典人尼克拉斯·曾斯特羅姆(Niklas Zennstr m)在2003年創辦的視頻通話服務Skype以26億美元的價格賣給了eBay。
遲早誕生科技巨頭?
如今,歐洲科技創業公司開始朝著更宏大的目標進發。3月,增強現實與圖像識別應用開發商Blippar從高通旗下的風投機構獲得4500萬美元的注資。
米特拉作出保持公司獨立的決定,正值資本越來越多地涌入歐洲科技公司。根據投資數據庫Dow Jones VentureSource的數據,在2010年至2014年間,歐洲科技公司一年獲得的投資從40億美元增加到77.5億美元,幾乎翻了一番。
“我堅信,歐洲誕生偉大的科技公司只是時間的問題。”盧森堡風投公司Mangrove CEO、Skype早期投資者馬克·特魯斯茲(Mark Tluszcz)指出,“那真的只是時間問題,因為資金支持不再是問題了。”
盡管處于增長當中,歐洲科技公司獲得的投資還遠遠落后于美國科技公司。根據美國風險投資協會的數據,在過去的5年里,美國風投基金累計籌資960億美元,利用既有資金共計投資1600億美元——光硅谷就占700億美元。在融資規模和估值方面,歐洲與美國的差距也在擴大。打車應用Uber已累計獲得59億美元的投資,移動支付創業公司Square的總融資額也接近6億美元。硅谷也有著更加龐大的人才儲備,那里的創業公司招募資深高管和優秀程序員要相對容易。
因此,倫敦風投公司Hoxton Ventures合伙人侯賽因·坎吉(Hussein Kanji)建議他的多家投資組合公司從歐洲遷往舊金山灣區。“我想,更聰明的資金也在美國,這種聰明主要體現在才智和經驗上。”他說。
不過,歐洲的投資者和創業者日益相信,該地區不久之后能夠誕生首家獨立的全球化科技巨頭。
潛在的競奪者之一是Spotify,該斯德哥爾摩公司已經成為了全球最大的流媒體音樂服務。6月,它完成了規模達5.26億美元的新輪融資,估值高達85億美元,成為有史以來獲得風投資金最多的歐洲科技創業公司之一。
Spotify的CEO丹尼爾·艾克(Daniel Ek)稱他也拒絕過巨額收購要約。“我們從未將賣掉公司當做努力的目標。”他說,“我們的目標是,在瑞典和歐洲做出一家像谷歌、Facebook那樣的公司,這會很酷。歐洲還從沒有人能夠做到這一點。”
美國公司在歐遇挫
隨著美國的多家公司在歐洲面臨更大的監管力度,該地區對于誕生一家偉大的本土科技公司的呼聲空前高漲。曾因創新精神備受贊譽的硅谷如今卻遭到猛烈的批評,被指濫用市場支配地位,采用避稅策略,以及不當處理用戶的個人數據。
4月,硅谷公司與歐洲監管機構的爭端呈現白熱化。歐盟委員會正式控告谷歌非法濫用其在搜索市場的統治地位,發起互聯網時代最大的反壟斷案件之一。監管人員還宣布對谷歌和Facebook的隱私慣例展開調查,同時也將調查包括蘋果、亞馬遜在內的數家跨國公司的稅務慣例。
歐洲的部分國家和城市(尤其是法國和德國的城市)正在考慮禁用或者已經在禁用Uber。本月,Uber在歐洲的多個地方暫停其UberPop打車服務——其中包括法國,Uber有兩位高管在該國被拘留,被指控經營非法服務,將于9月受審。
這些案件遭到了美國官方的強烈抗議。美國總統奧巴馬稱,歐洲官員在實行貿易保護制度,以為“他們的部分商業利益”提供支持。他2月向科技博客Re/code表示,“我們占有了互聯網,我們的公司創造出互聯網,對其進行了擴張和完善,歐洲的公司無力競爭。”
部分歐洲監管人員認為,他們應當給該地區的科技公司帶來優勢,保護它們,避免讓它們被美國的競爭對手吞噬掉。法國數據保護局(CNIL)高層弗洛倫斯·雷納爾(Florence Raynal)稱,歐洲嚴格的數據保護法規應被視作積極因素——給本地的公司帶來競爭優勢。但該地區的風險投資者則認為那是失敗的戰略,只能放緩但無法阻止灣區公司的前進步伐。
“如果有人覺得歐洲人將會營造出比美國更好的商業環境,那他們肯定是在發白日夢。”特魯斯茲說道,“我們的文化決定了我們做不到那一點。”
在歐洲面臨監管壓力的美國公司認為,實際上,歐盟的監管架構迫使公司在28個歐盟成員國都遵守拜占庭式規章制度,因而不利于孕育國際化科技巨頭。
6月,谷歌董事長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在倫敦表示,歐洲應當轉而打造一個“單一的數字市場”。
各路資本涌入
他呼吁歐洲打開開放大門。5月,歐盟委員會提議創建單一數字市場的提案,對從包裹配送到在線零售的各類經營的法規進行改革。
即使歐洲不能夠像加州那樣誕生一家又一家的科技巨頭,它還是有希望發掘出一些稱得上優秀的科技公司的。各方的投資者也普遍這么認為,因而越來越愿意為當地的公司提供投資。
在倫敦、柏林、斯德哥爾摩等匯聚大量創業公司的城市,新的科技風投基金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根據Hoxton Ventures的估計,光是在倫敦,就有大約20家組織在試圖籌資建立科技投資基金,有可能會給歐洲科技行業多帶來15億美元的資助。該城市的兩家后來者Mosaic Ventures和Felix Capital已分別成立了規模為1.4億美元和1.2億美元的基金。
多年來一直對歐洲公司嗤之以鼻的美國風險投資者也開始試水該市場,當中就包括鼎鼎大名的PayPal聯合創始人彼得·泰爾(Peter Thiel)。泰爾上個月通過他的風投公司Valar Ventures投資了兩家柏林創業公司。
他的態度可謂發生了180度的大轉變。他之前曾說過,他之所以討厭投資歐洲的公司,是因為它們“很懶散,目標不高”。
在過去的12個月里,網景創始人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聯合創立的Andreessen Horowitz領投了倫敦在線轉賬公司TransferWise的一輪5800萬美元融資,還向倫敦虛擬現實技術公司Improbable投資了2000萬美元。
歐洲市場的新資本來源還包括“非傳統”投資者,其中包括富有的家庭和個人、投資銀行、對沖基金和企業實體。由于最好的交易都被美國的頂級風投瓜分,這些投資者通常被排擠在美國科技投資市場之外。如今,他們紛紛在歐洲公司最需要資金的時候介入——即規模達數百萬美元的“后期”融資階段。
4月,英國P2P網貸平臺Funding Circle融資1.5億美元——歐洲創業公司規模最大的融資之一。該輪融資由Facebook、Airbnb和阿里巴巴的早期投資者尤里·米爾納(Yuri Milner)旗下的風投公司DST Global領投,跟投的包括全球第一大資產管理公司BlackRock、新加坡國有投資基金Temasek、愛丁堡資產管理公司Baillie Gifford和美國投資公司Sands Capital Ventures。
有泡沫?
然而,那些歷經互聯網繁榮和泡沫破裂時期的人提醒道,歐洲市場也顯現出了硅谷很不好的一點:華而不實。
特魯斯茲指出,“該市場有點過于興奮,吸引了各類投資者進來。”他提到了TransferWise和音樂識別應用Shazam,這兩家公司今年都獲得了數十億美元的估值,但他認為它們的商業模式未經檢驗。
Accel Partners駐倫敦合伙人索納莉·德萊克(Sonali de Rycker)表示,她的公司在商討是否要參與已經在Accel投資組合內的5家歐洲創業公司規模在5000萬美元至1億美元的新輪融資。
“在這些公司當中,有的一年前或者一年半前甚至都還不存在。”德萊克說,“這一切發生得太快,完全超出了我們的想象。在我在該地區長達15年的投資生涯里,我從來沒有碰到過這種情況。”